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Kappa700双腔起搏器阈值管理系统在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工作状况及安全性。方法 对31例植入Kappa700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观察心室起搏电压阈值、脉宽阈值、目标电压输出、和目标脉宽输出。对15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阈值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此外,对10例患者同时进行手工测试电压阈值和脉宽阈值,并与自动测定的阈值比较。结果 术后起搏器电压和脉宽阈值分别在0.28-0.37V和0.17—0.22ms之间。目标电压输出值在术后不同的随访时期均低于1.0V。目标脉宽输出在术后1周到6个月在0.33—0.45ms之间。15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起搏和感知功能均正常,无失夺获。手工测试的电压阈值和脉宽阈值与起搏器显示的自动测试结果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Kappa700双腔起搏器的阈值管理系统不仅节省电池能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观察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Kappa 70 0 )置入后参数的变化和安全性情况。随访 1 3例置入Kappa70 0型起搏器患者 ,观察术中、术后 1周及术后 1 ,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输出脉宽、电极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 ,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术后测得的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升高 ( 0 .71± 0 .2 3Vvs 0 .39± 0 .0 6V ,P <0 .0 5 ) ,术后不同时间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R波振幅术中、术后无明显差异。术后阻抗较术中明显降低 ( 62 5 .7± 1 2 3.0Ωvs 894.3± 1 90 .3Ω ,P <0 .0 5 ) ,术后 1个月后的阻抗基本稳定。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后 ,平均输出电压为 0 .96~ 1 .1 6V ,平均输出脉宽 0 .32~ 0 .34ms,平均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83mV ,心室感知灵敏度 3.82~3.91mV。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无误感知现象。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输出电压低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放射治疗致心房起搏阈值升高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6 4岁。 1991年 4月因间断出现心悸、黑、晕厥半年入院。Holter检查提示窦性停搏 (最长 3.5s)。诊断为病窦综合征 (SSS)。于入院后第 3日安装秦明公司 86 19型起搏器 ,起搏模式AAI。术中测量起搏阈值为 0 .9V/0 .5ms,P波幅度 3.5mV ,术后 1个月将脉宽由 0 .6ms减少到 0 .3ms,起搏正常。 1996年 10月因食管中上段癌放射治疗后 2个月出现起搏脱漏现象 ,检查磁频为 90bpm。将脉宽增加到0 .5ms时 ,起搏正常。考虑起搏脱漏为起搏阈值升高所致。  讨论 放射治疗尤其直接照射左胸时 ,可引起心脏损害 ,…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有自动阂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的节能效果及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病人,其中男21例,女14例,植入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DDD起搏器后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6个月、1年、2年分别检测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及心室刺激除极波振幅和极化电位。结果: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2周达到最大值,由原来的0.42±0.32V升至1.05±0.82V,以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80±0.58V。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打开后,心室起搏输出电压稳定于1.31±0.46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大大节省了能量输出。同时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保护性起搏,保证了起搏的安全性。结论: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能自动调整起搏电压,高能量保护性起搏,节能效果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患儿女性,4岁,因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阻滞,心率40次/min和晕厥发作于1997年12月24日植入美国Pacesetter公司的2400LVVIR具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术中测试阈值电压0.6V,阻抗940Ω,R波振幅9.2mV,斜率1.79V/s。起搏器程控参数:频率70~130次/min,脉宽0.37ms,R波感知灵敏度3.0mV,不应期300ms。起搏器植入后每8h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自动以高出起搏阈值0.3V进行起搏。术后1周程控显示起搏频率70~130次/min,阈值0.6~1.2V,输出电压0.9~1.5V,大大节省了输出能量。随访1年,起搏器阈值结果,其感知性能  作者单位:200052 上海…  相似文献   

6.
疑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起搏器置入后阈值升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55岁,因风湿性心瓣膜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年,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DDD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3个月复查,参数均理想;术后5个月因感冒后服用“克感敏”后出现心律紊乱,心电图示心室起搏失败,测心室阈值2.88V,将起搏电压调整至4.75V,起搏恢复正常,2个月后,阈值下降至0.75V,随访8个月,阈值未再变化。结论:推测本例起搏器置入后阈值升高很可能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女性,48岁。因头昏、乏力伴晕厥3年于1990年11月24日入院。ECG示窦房阻滞、窦性停搏、结性逸搏心律,窦性夺获,心室率44次/分。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病窦综合征,房室交界区传导功能正常。于1990年12月8日行永久AAI起搏器埋置术。起搏器为秦明公司Pinnacle 8619型。经头静脉送入J型电极,固定于右心耳,起搏阈值1.0V。当起搏器植入右胸囊袋中时,植入部位肌肉出现强烈抽搐。取出起搏器放于皮肤上,胸壁肌肉仍与心房同步收缩。反复调整心房电极位置,均不能终止。随后将脉宽由0.5ms减小到0.1ms时,抽搐终止,起搏功能正常。术后第四天,起搏失效,考虑为阈值升高所致。遂将脉宽由0.1ms增加到0.3ms,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双心室起搏过程中阳极夺获现象的观察方法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M edtron ic公司Insync III 8042系统置入者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66±8岁,扩张型心肌病13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2例。测试时,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体表12导联心电图,程控起搏器左室电极为LV tip+RV proximal ring模式,启动自动阈值测定程序,分别在1,0.4,0.2 ms下从7.5 V逐降左室起搏电压观察有无RV proximal ring阳极夺获现象以及左室起搏阈值并确定安全范围(阳极夺获时起搏电压减去起搏阈值)。结果在1 m s、7.5 V下左室起搏时,有13例均可观察到右室proxim al ring阳极夺获现象,在1 m s、5 V起搏时有6例可观察到阳极夺获现象,在0.4 m s、7.5 V时有4例可观察到阳极夺获现象,其他情况下未观察到阳极夺获现象。1 m s脉宽时阳极夺获电压阈值显著高于左室电极阈值,1 m s脉宽时无阳极夺获的安全范围显著小于0.4 m s及0.2 m s时。结论在Insync III 8042系统中,宽脉冲(1 m s)高电压起搏下容易发生阳极夺获,缩短脉宽可以增加无阳极夺获的安全起搏范围。  相似文献   

9.
如何调节永久性起搏器的输出功率 ,以达到既安全起搏 ,又能延长起搏寿命 ,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1993- 11~ 1999- 0 6于我院安装具有程控功能的起搏器患者 2 0例。其中男 16例 ,女 4例 ,年龄 5 7~ 85岁 ,平均 6 8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1例 ,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8例 ,严重窦房传导阻滞 1例 ;测定慢性阈值时间 3个月~ 6年 ;起搏方式均为 VVI型。  先测定起搏器慢性阈值 :在心电监护下 ,以厂家提供的程控仪将起搏电压降至 2 .5 V,然后再逐级调低起搏脉宽 ,一直调至示波器上出现有个别起搏脉冲不能引起心室除级 ,再略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选择长期有效和适宜的低起搏器输出,方法:23倒心动过缓患者檀人起搏器Minix 2台,Prevail2台及Premier19台.激素电极4023型4条和4003型19条。用9710E程控器(Medtronic)以手控测阈值法和遥测技术(RTT)随访慢性起搏阈值,平均电池耗电(μA)和脉冲瞻量输出(μ)等参数3~27个月以上。结果:1.6V和0.8V的慢性起搏脉宽阈值分别为0.11±0.04(0.06~0.18)ms和0.20±0.08(0.12~0.42)ms.并发现1.6V和2倍于其脉宽阈值起搏的电池耗电量(5.45±0.59μA)比0.8v和3倍于其脉宽阈值起搏的5.96±0.88μA更低(P<0.05)而1.6V起搏的脉冲能量输出(1.74±0.53μJ)则比0.8V起搏(0.92±0.40μJ)更大(P<0.001)。设置1.6V和其脒宽阈值的2倍(脉宽阈值0.06ms时置于0.18ms)的平均安全范围(能量输出/能量阈值)为5.6倍,随访16~40个月证明起搏良好,预期平均寿命为21.2±2.13年,均明显优于设置输出为0.8V和3倍于其脉宽阈值的工作寿命(19.5±2.65年)及其安全范围(3倍)。结论:本结果提示起搏器输出1.6V比0.8V的预期起搏器寿命更长(21.2比19.5年).且其平均安全范围更大(5.6比3.0)。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性 ,68岁 ,因脉搏缓慢 ,胸闷 ,乏力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频率 3 8~ 60次 /分 ,于 2 0 0 1年 6月 2 2日在我院经皮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埋置VVI型永久起搏器 (Medtronic公司SS10 3 ,系列号PJG2 185 0 4M ;电极 40 2 3 ,系列号LAK 175 5 63V) ,术中起搏阈值 0 .5V ,起搏阻抗 64 6Ω ,手术顺利 ,起搏功能良好 ,起搏频率 60次 /分 ,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术后定期门诊起搏功能检测 ,起搏器VVI正常工作。 2 0 0 3年 2月 2 4日 ,患者感觉有胸痛 ,胸闷 ,晕厥 ,心电图及磁铁试验均未见起搏信号 ,程控检测各项起搏…  相似文献   

12.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腔心室自动阈值夺获起搏器长期的参数变化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住院植入具有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20例,观察术中、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极化电位及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结果术后早期心室起搏阈值、极化电位轻度升高,2周后趋于稳定,其余参数无明显变化,长期的心室起搏电压平均为(1.26±0.38)V.15例术后即刻可以启动自动夺获功能,4例术后1周可启动自动夺获功能,随访期间功能正常,无起搏脱漏现象,且5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颤动时均可发生工作方式转换,未出现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因术中及术后极化电位较高致自动夺获功能不能启动.结论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系统耗能低,安全可靠,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要.但对有心内膜病变患者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简介患者,男,75岁,因头昏、黑蒙13d入院,2年前曾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外院住院治疗。查体:Bp165/65mmHg (1mmHg=0.133kPa),神志清楚,步入,双肺呼吸音清晰, 心脏临界大小,HR35次/min,心律齐,无杂音。平静心电图及Holter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见图1)。于局部麻醉下, 经左锁骨下静脉通路置入MedtronicSVVI103单腔起搏器,起搏电极头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解剖位置与腔内心电图显示满意;术中测得起搏电压阈值0.5V、电流阈值0.8mA、阻抗 580Ω;起搏频率为60次/min。术后心电图示右束支阻滞图形 (见图2)。7d后经X线片及心脏超声复查,证实起搏电极仍位于右心室游离壁近心尖处。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为起搏心律、仍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11岁,因反复晕厥3年入院。入院后经心电生理检查,诊断为三度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于2004年7月经右锁骨下静脉行永久性DDD起搏器植入术(脉冲发生器ENTITY^TM 5226型,心房导线MEMBRANE EX1474T,心搴导线MEMBRANE EX1470T,ST.JUDE MEDICAL公司产品)。术后3、6个月复查起搏器功能正常。术后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发现无心房起搏、感知。X线胸片(图1)示心房导线于右锁骨下与第一肋骨交界处明显变细,导线连续性尚存在。起搏器程控显示:心房脉冲振幅2.0v,脉宽0.4ms,感知1.0mV,起搏极性(双极),感知极性(双极),阻抗〉2500Ω;心室自动夺获“开”,Automatic脉冲振幅0.75V,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换瓣术后永久起搏治疗的方法和安全性 ,对 30例风心病人工瓣置换后 2个月~ 15年置入永久起搏器。其中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 17例、二尖瓣置换术 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 2例。 2 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伴Ⅱ~Ⅲ度房室阻滞 (AVB) ,长RR间期 >3s ;8例窦性心动过缓或Ⅲ度AVB。起搏类型 :VVI起搏 2 6例、VVIR 2例、VDD 1例、DDD 1例。术前停抗凝 48h ,术后 48h开始服用术前维持剂量抗凝剂 ,一周后监测INR( 1.6~ 2 .5 )。 30例中右头静脉入路 2 2例、右锁骨下静脉入路 8例。术中心室电极测试均达到心内膜电图rS或RS型ST段抬高 2~ 4mV ,起搏阈值 <0 .5V ,R波振幅 >6mV ,阻抗 30 0~ 10 0 0Ω。术后沙袋压迫 2 4h ,常规抗炎治疗 3~ 5天 ,10天拆线。 30例无任何手术并发症 ,感知起搏功能良好 ,平均随访 2 6 .14± 2 0 .2 5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每搏量均较术前显著提高 (P <0 .0 5 )。三尖瓣返流量较术前无显著增加 (P >0 .0 5 ) ,心室起搏阈值较术时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风心病换瓣术后缓慢心率安置起搏器治疗后 ,只要严格掌握电极置入标准和正确的操作规程 ,可避免出血、电极脱位、阈值高等并发症 ,并有助?  相似文献   

16.
脉冲信号间断发放和频率下降是起搏器电池耗竭的常见心电图改变 ,较少提及电池提前耗竭时 ,程控脉幅与磁频率、调搏周期与异常“滞后”逸搏周期呈反比关系 ,现报道 1例。患者 ,女 ,因三度 AVB于 1994年 3月植入 CPI VISTA0 44 4单腔心脏起搏器 ,起搏频率 6 0 bpm,脉幅 3.75 V,脉宽0 .5 ms,感知 1.5 m V,不应期 30 0 ms,磁频率 10 0 bpm,98年 12月因晕厥住院 ,经检查心电图改变见图 1,证实为起搏实器电池提前耗竭 ,经更换起搏器后痊愈出院。图 1 起搏器程控脉幅与磁频及调搏周期图 2 脉冲信号丢失心电图  本例图 1 为起搏器程控脉…  相似文献   

17.
观察静脉注射 (静注 )利多卡因对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对 12例起搏器安置术后 3个月以上的随访患者静注利多卡因 2mg/kg ,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2h的心室起搏阈值。结果 :8例患者出现起搏阈值升高 ,其中 2例起搏阈值超过 2 .5V ,出现起搏夺获缺失。用药后即刻平均起搏阈值由用药前的 0 .55± 0 .12V升至 0 .93± 0 .6 9V(P =0 .0 4 ) ;15min时升至 1.0 5± 0 .6 9V(P =0 .0 2 ) ;30min时则恢复至静注前水平。结论 :单剂量静注利多卡因 2mg/kg可使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观察静脉注射 (静注 )利多卡因对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对 12例起搏器安置术后 3个月以上的随访患者静注利多卡因 2mg/kg ,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2h的心室起搏阈值。结果 :8例患者出现起搏阈值升高 ,其中 2例起搏阈值超过 2 .5V ,出现起搏夺获缺失。用药后即刻平均起搏阈值由用药前的 0 .55± 0 .12V升至 0 .93± 0 .6 9V(P =0 .0 4 ) ;15min时升至 1.0 5± 0 .6 9V(P =0 .0 2 ) ;30min时则恢复至静注前水平。结论 :单剂量静注利多卡因 2mg/kg可使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路长鸿  赵青  蔡尚郎 《山东医药》2004,44(28):33-34
为了安全、有效起搏心脏,起搏器工作时的实际起搏电压应高于阈值的2~3倍。普通起搏器2.5~5.0V的起搏电压虽安全、稳定,但其浪费能源,且缩短起搏器的寿命。我们将Kappa700型起搏器用于临床,认为其应用安全、有效,且其自动阈值管理功能及高阻抗电极的应用在不增加起搏器体积、重量的基础上延长了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 sp2 188电极及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左心房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例患者 ,其中 9例选用 sp2 188电极 ,7例选用普通心室电极。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或左前斜位植入冠状窦电极 ,寻找最佳的起搏和感知部位 ,同时高能量也不致心室夺获。结果  15例患者成功植入于冠状窦中、远端 ,术中起搏参数如下 (单极 ,脉宽 0 .5 4 m s) ,sp2 188电极组 :电压 ( 1.4 5± 1.4 5 ) V,感知 ( 4 .2 6± 0 .77) m V,阻抗 ( 5 0 5 .6±10 8.1) Ω;普通心室电极组 :电压 ( 1.4 3± 0 .91) V,感知 ( 3.93± 1.4 4 ) m V,阻抗 ( 4 6 8.3± 14 5 .1) Ω。两组起搏电压、感知、阻抗差异无显著性 ( P值均 >0 .0 5 )。随访 2~ 32 (平均 15 .0 )月 ,无一例死亡。其中 2例 sp2 188电极者发生脱位及微脱位 ,各有 1例 sp2 188电极者及普通心室电极发生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最后一次随访结束 ,两组患者冠状窦电极起搏和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中、远端行左心房起搏可行、安全 ,且价格便宜 ,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