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为五脏之一,按五行,位五行之首,论六经,为六经之末。其母为水,其子为火,故居阴阳之中,水火之间,古人谓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之功能既贮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维系生命所赖以维持的基础——气血运动。肝体阴用阳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是对肝之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本文应用肝体阴用阳学说探讨中医肝脏的实体内容及其与生理病理功能的关系。主要采取文献研究、理论探讨、古今比较等方法,根据中医古代文献记载、现代人体解剖学、肝脏功能认识的古今比较,临床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实践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寻根太极,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和六经都统一在一个太极之内。五行是由天体演化而形成的人类生存空间的最基本物质,由于四时寒暑的变化而又赋予其非物质的理性化概念。仲景以土有二元分阴阳的太极思维方法,还原了五行的太极模式,因而确立了厥阴的位置,创立了六经学说。《辅行诀》“汤液图”的五“除×”字样,就是仲景六经证治大法的雏形,是“论广”的起点。六经具有五行特性。五行是太极之气,六经是太极之质。明此则知阴阳、五行、六经究为何物,以及它们之间有何联系,明此则能破解《伤寒论》的未解疑团.  相似文献   

3.
<正> 中医界普遍流行着“肝为刚脏”的说法,其说如何正确理解?笔者略谈管见如下。一、从生理特征看肝属何脏肝藏血,却有疏泄之用。人体情志的舒畅、气机的协调、胆汁的排泄、脾胃的运化、血液的升发,均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因此,肝虽为脏,却不完全是“藏精气而不泻”。以五行分类,肝为五脏之首;以六经排列,又为六经之末;肝属木,水为其母,火为其子,水阴火阳,木介于水火阴阳之中,故称“阴尽阳生之脏”;肝又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相似文献   

4.
肝位于季肋.居胸腹之旁.腹背之间.处于中而偏于侧。以五行分类。为五脏之首。以六经排列.为六经之末。从生理上来讲,肝为五脏之一,其性属木,其母为水,其子为火,水为阴,火为阳。水火为阴阳之征兆。木介于水火之间.所以古人称,肝为阴尽阳生之脏.阴阳统一之体.集矛盾于一身。故其病理变化错综复杂.除本脏受病外。往往波及它脏.尤以肾脏首当其冲。肝属乙木。肾属癸水,肝肾同属于下焦.肝藏血.而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根。肝血必须依赖肾精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  相似文献   

5.
略论肝“体阴用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体阴用阳”,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这段论述清楚地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笔者,就肝“体阴用阳”的精神实质,做一分析探讨,以期提高对这一理论更深刻地认识。一、肝“体阴用阳”的内涵按五行,肝为五脏之首;论六经肝为六经之末。肝属木,其母为水,其子为火,水为阴,火为阳,木界于水火阴阳之中,故肝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故肝“体阴用阳”。  相似文献   

6.
刘文平  王庆其 《中医杂志》2018,(7):541-545,560
六经的本质是一个用于描述复杂系统变化的方法论模型。根据复杂系统层次性的演变规律,以复杂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以六经在中医学中的内涵为依据,构建六经体用模型。六经体用模型以五行体用象模型为基础,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系统,其中太阳少阴系统为环境层次系统,阳明太阴系统为系统层次系统,少阳厥阴系统为子系统层次系统。运用该模型可解释当前六经实质研究中面临的诸多疑难问题,如六气六经五行配属差异、"标本中见理论"的标本从化、六经开阖枢、六经病整体的病机特点等,提示六经体用模型能够揭示六经的科学内涵,是思维模型方法在中医学领域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7.
"外治六经法"基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观,将五行、藏象及经络学说相结合,以"中庸"思想为指导,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将五行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方法相互融合,不仅针对病变脏腑的经络进行治疗,更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以某一条经络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将这些经脉联系起来,在这些经脉同时取穴,共同治疗。通过选取鲍身涛教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简要分析"外治六经法"的理论基础及配穴原则。  相似文献   

8.
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肝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病案说明之。1温肝散寒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  相似文献   

9.
刘宇馨 《河南中医》2021,41(2):166-168
肝虚者,失其温升也.对于肝虚的治疗,张仲景用了 3种方法,"补用酸"为直接补肝法;"助用焦苦"为肝虚补心之法,体现了五行相生的"子令母实"原则;"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起到了补脾制水,纵火刑金之用,体现了五行相克的用药方法.由张仲景采用气味理论治疗肝虚可知,五脏虚实,源于五行气化,所谓肝气温升、心气热散、脾气湿重、肺气清肃...  相似文献   

10.
五行的本质是复杂系统模型,根据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以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五行互藏为依据,构建起一个包含哲学体用、五行生克的复杂系统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来解释中医学理论当中的诸多现象,如六经病整体的病机规律,《辅行诀》所载五行体用之五味归属等。表明五行体用模型是一个在"最简可适用"原则下建立起来的系统模型,是一座以体用哲学为纽带建立起的沟通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系统科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肝体阴用阳学说的学术源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既藏有形之血,又疏泄无形之气。肝体阴用阳学说是对肝之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历代医家在理论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内经》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对肝的证治已有虚实之分,晋隋时期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金元时期各家理论兴起,该学说得到新的发展;明清医家的认识趋于理、法、方、药系统化。此学说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因此,客观、细致地进行大量的哲学和文献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综合古今医家对肝气(阳)虚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的研究,分析其导致阴黄的病理机制,并总结其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与方法。肝气(阳)虚是肝脏功能低下的一种表现,可影响到气血、精神、消化等功能活动。肝气虚,继而胆气不足,胆汁排泄无力,积滞外溢导致黄疸外;肝气(阳)虚,脾阳不振,运化无力,也可导致胆汁积滞导致阴黄;肝阳虚,寒湿内生,气滞血瘀,胆液困阻,外溢于肌肤而发为阴黄。肝气虚必须与肝郁脾虚鉴别,肝阳虚亦须与脾阳虚、肾阳虚鉴别,它们在治疗上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以“五脏皆有气血”,“脏腑同有阴阳”,“气分阴阳”,“肝肾同源”等理论为依据,阐释肝、肾在气、血、阴、阳四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肝肾之气血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是一种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病变,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的晚期阶段,属于肝脏实体性疾病。从中医理论上讲,它存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异常。通过简要回顾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对肝的生理、病理特点的描述及在肝脏实体解剖、生理功能影响下的关于"肝藏血"功能理论的认识,初步探讨中医治疗肝硬化应当注重肝阴血之补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分析骨性癌痛的病因病机,从生理病理等角度探讨精血同源、阴阳互根、藏泄互用的内涵机理,提出滋水涵木、气血互生等治法治疗骨性癌痛,结合1则临床病案分析,强调骨性癌痛的诊疗过程中应重视"肝肾同源"。  相似文献   

16.
不寐的病机在于阳不交于阴,病位在心,同时与肝、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在于脾胃失调,心肾不交,肝失疏泄。治疗当以补虚泄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同时在治疗时还应注重精神调摄,喜怒有节,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同时作息规律,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从而达到营卫调和、阴阳相交、睡眠正常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人脾肾虚证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脾肾虚证实质。方法:调查50-69岁中老年人773例,检测血脂、血中氧化-抗氧化有关物质、性激素、肝肾功能、免疫功能、血常规、血压、肺活量等34项指标。结果:脾虚证(101例)与脂质代谢紊乱关系密切;肾气虚证(334例)与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肾阴虚证(156例)与脂质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关系密切;肾阳虚证(88例)与抗氧化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低下、性激素内环境紊乱、抗衰老物质显著降低等关系密切,表现为多种功能衰退。结论:中老年人的脾虚、肾气虚、肾阳虚是一个逐渐发展恶的病理过程,是有层次性的,但肾阴不能列入这一层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脏象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从理论的构建方法分析概念的含义与理论的结构。即通过历代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脏象的含义,通过脏象含义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与结构。结果:1)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为精气学说,脏为库藏、象为气象,肝储藏少阳、木气,与春通应而化生爪、筋、目等,舍魂,在腑合胆,外有足厥阴肝经。2)宋明及清代中早期,《太极图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宇宙发生论,脏为本体、象为“用象”,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相火疏泄从肾精不断扩展到二便、水液、情志、脾胃等。3)清代末期至今,当代中国哲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定义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与关系,脏为本质、象为现象,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体阴用阳成为肝脏象理论核心性内容。结论: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同步,理论内容由不同历史时期脏象的含义决定。意义:探索二者关系,无论对于肝脏象理论的学术发展史,还是脏象及中医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乙癸同源”探讨眼科疾病病机,阐述肝肾同治对眼科虚证治疗的重要意义。针对新世纪《中医眼科学》教材侧重滋养肝肾阴血,将补益肝肾法分为滋肝肾阴血与补肝肾阳气两个方面。强调培补肝肾阳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温病”等病证范畴。其病机变化虽多,但不外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心、肝、脾、肾机能受损,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虚、热、瘀、湿为其主要病理表现。依据临床证候,四诊合参,结合八纲、脏腑辨证,分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毒瘀互结四型辨证论治,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为本,正虚不固,六淫外袭而反复发热、感染为标,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故治疗当以扶正兼祛外邪为基本法则。治疗上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本,以虚、热、瘀、湿为标,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中西医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