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而压迫引起脊髓前动脉阻塞而产生相应节段脊髓缺血症至截瘫比较少见,本组6例患者经手术解除压迫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报道因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并探讨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5例,均在曲型脊髓型颈病基础上,短期上状加重至瘫痪卧床,下肢重于上肢,病变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面深感觉及识别沈存在,JOA评分1~4分,所有病人均在症状高峰期出现后30小时以内行颈前中切骨减压术。结果:随访6~12个月,均取得良好疗效,JOA评分10~13分。结论:颈脊髓特别是中央型、多节段型者是引起脊髓前动脉综  相似文献   

3.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ASA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脊髓前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脊髓损伤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它是一种少见,病但后果严重,可引起难以恢复的截瘫。1909年,Pre-obraschensk[1]首次描述该征,随后陆续有少量个案报导[12,1],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极少的尸检作出诊断。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目前较好的诊断方法。随着脊柱手术的广泛开展,ASAS将会逐渐增多,认识该征并正确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病因及发病率 ASAS多见于主动脉瘤破裂修复术后,由于手术是将主动脉完全阻断,用人工血管移植…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7岁,自诉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前臂发凉、手指麻木症状,经针刺治疗后症状缓解.2020 年4月28日下午症状加重,并出现四肢痛温觉减退、行走不稳、尿潴留,先后在当地医院及上级医院分别以脑梗死脊髓梗死为诊断进行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spinalarterysyndrome,ASAS),也称为Beck综合征,1908年Preobranschenski首先报道。指脊髓前动脉发生闭塞,其供应的脊髓腹侧2/3至3/4区域缺血,引起病变水平以下中枢性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觉和温觉缺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保存)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1、2]。1 脊髓前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脊髓前动脉(anteriorspinalartery,ASA)在枕大孔水平由椎动脉发出后在延髓腹侧汇合,然后在脊髓前正中裂内下行,偶尔,两条脊髓前动脉纵贯脊髓全长。脊髓…  相似文献   

6.
前脊髓动脉缺血综合征: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本组患者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6岁,术前均行MRI检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具体表现为突出节段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痛温觉消失,但本体感觉正常,符合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特点.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6分.17例患者发病后15 d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例按椎管内占位于外院行后路手术,效果不理想,1年后再次给予前路减压.[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良好,术后JOA评分平均13.4分(7~15分),平均改善率61.7%,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突出的颈椎间盘可压迫脊髓前动脉使脊髓前2/3缺血而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检查可帮助诊断,早期行前路减压融合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SAS),也称Beek综合征,多数继发于动脉疾病、栓塞、脊髓压迫症以及外伤等,颈椎、胸椎及胸部手术后发生也偶有报告但下腰椎术后并发ASAS少见有报告,自1995年2月~1996年6月在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术后有2例发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组织形态学演变过程,研究病理机制。方法:以家犬为实验模型,损伤脊髓前动脉后进行肉眼、光镜和电镜动态观察,定量测定坏死神经元。结果:脊髓前动脉损伤2h运动神经元变性,轴索病变,6h神经元坏死,24h脊髓水肿达到高峰,7d髓内出血最明显。在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24h 30%一40%的运动神经元坏死,3d达80%,7d以后95%以上。病变均位于脊髓2/3。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变性坏死最严重,相邻节段其次,尾侧脊髓坏死量逐渐减少。结论: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缺血性病变是渐进和不可逆的,可引起广泛节段脊髓病变。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脊髓前动脉阻断致颈髓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颈髓血流量的变化、组织能量代谢和病理学改变,研究病理机制。方法以家兔为试验模型,阻断C2段脊髓前动脉,在术后6h、24h和72h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检测组织能量代谢变化,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各时相点血流量下降明显,能量代谢进行性下降,出现急性缺血性改变。结论脊髓前动脉阻断后随着血流量和能量代谢的下降,颈髓组织发生渐进性破坏,但颈髓血供出现部分代偿。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To identify anterior spinal artery (ASA) infarct or occlusion by CT angiography (CTA)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Methods

Fourteen patients with CSM were performed CTA of ASA after admission. T2-weighted hyperintensity of MR image was compared with image of CTA of ASA.

Results

All patients presented spinal canal sagittal diameter compression from 10 to 80 % and different T2-weighted hyperintensity of MR images. No ASA infarct or occlusion was found in CSM patients.

Conclusion

ASA infarct or occlusion is not commonly seen in CSM patients with spinal canal sagittal diameter compression less than 80 %. Pathological changes about T2-weighted hyperintensity of MR image in CSM have no close correlation with ASA infarct.  相似文献   

12.
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Secuplate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Secuplate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3例,占88%。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Secuplate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认真作好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结果:除1例死亡外,根据JOA评分标准,治疗后患者1例达17分,13-16分8例,5-12分68例,0-4分1例;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效果。结论:自锁钢板内固定加彻底减压是临床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认真的术前准备和严密的术后观察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10只成兔、 20名神经功能正常看、 3例椎管狭窄症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和 30例脊髓型颈椎病者经皮导出的皮导节段性脊髓诱发电位 (percutaneous segmental spinal cord evokedpotential,PSSCEP)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后,证实了从颈背侧中线皮下导出的P1、N1和P2波不仅能对脊髓型颈椎病做出脊髓功能定位诊断,而且对估计预后和制定正确手术方案都有一定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颈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脊髓前动脉。方法 2009年2月~2012年8月,采用64排螺旋CT机对1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脊髓前动脉造影,观察脊髓前动脉阻塞和梗阻,以及MRI T2高信号与脊髓前动脉的关系。结果 2例脊髓型颈椎病并发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脊髓前动脉造影显示颈脊髓前动脉于病变部位中断;其余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T脊髓前动脉造影均显影,未见明显中断。结论 64排CT脊髓前动脉造影术可以显像脊髓型颈椎病的颈脊髓前动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前动脉不易被压迫中断。脊髓型颈椎病MRI图像T2高信号与颈脊髓前动脉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及带锁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Yuan W  Jia L  Ni B  Chen D  Ye X  Chen X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3):182-184,I011
目的 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开槽式减压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平均51.5岁,病程平均13个月。病变累及2个功能节段者47例,累及3个功能节段者8例,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3分。病变部位全部行颈前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51例获随访,平均26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  相似文献   

17.
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融合兼非融合手术(Hybrid)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 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Hybrid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3~70岁,平均51岁.共86个节段,涉及双节段28例,三节段10例,融合48个节段,非融合38个节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颈椎活动度及人工椎间盘与相邻节段高度;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获得随访,随访15~55个月(平均29.1个月).36例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10.5±1.57)分,末次随访(14.3±1.97)分,改善率为58.46%,优16例,良20例,差1例.VAS评分术前(7.3±1.04)分,末次随访(3.2±1.41)分,颈椎Cobb角由术前25°±3.21°改善至末次随访20°±2.56°.术后l例神经功能未见恢复,2例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22例出现咽喉疼痛,3例PCM假体前移.其余病例均未见假体移位、内植物松动及异位骨化等发生.结论 Hybrid手术可以彻底减压病变节段,融合退变严重的节段,保留非融合节段的活动度,使患者颈椎达到稳定,症状明显改善,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新术式 (菊地法 )。方法 手术适应证为合并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要点为多节段椎板间开窗。共施术 17例 ,其中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 4 2~ 77岁。手术前JOA评分为 7~ 13分 ,平均 9.2分。随访 1~ 4年。结果手术后脊髓损害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至最后随访时恢复率为 14 %~ 88% ,平均为 6 3.6 % ,其中优 4例 ,良 12例 ,可 1例。无 1人出现新发持续轴性症状。颈椎前凸指数与屈伸活动范围与手术前相差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椎板间开窗可维持颈椎前凸及活动度 ,防止手术后畸形及轴性症状的发生 ,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Shi Z  Jia L  Yu K  Yuan W  Ni B  Chen X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2):717-72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早期诊断的可能性,筛选预示CSM发作的临床、影像学及电生理指标。方法根据CSM常见特征,选择29项与CSM发病有关的指标并据此建立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对81例符合预选指标的患者进行2~65年(平均37年)的随访追踪观察。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各项指标行对照研究。结果有上肢疼痛、感觉异常、肢体动作灵活性丧失、动态Hofmann征阳性、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不稳、颈椎间盘突出、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迟等13项指标与CSM发病密切相关。29例演变为CSM并行早期手术处理,术后疗效良好。结论通过对有临床可疑指标者密切观察和随访,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是可能的;对其中出现神经损害征象者,宜及早手术以避免对神经功能产生不可逆性损害;早期手术有望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Cartilaginous embolization of spinal vessels is a rare cause of spinal cord infarction. A 63-year-old woman developed sudden onset of painful, fatal paraparesis following a valsalva-like maneuver. Autopsy demonstrated recent nonhemorrhagic infarction of the caudal thoracic spinal cord secondary to complete occlusion of the anterior spinal artery by cartilage. The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28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is briefly review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