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讨论的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aemorrhagic fever,EHF)是指出血热类疾病中伴有严重损伤者,即伴有肾脏综合征的出血热(Ha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目前,国内外公认本病为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与啮齿动物、宿主昆虫或病人排泄物接触而感  相似文献   

2.
收治危重型 EHF 患者139例,发生 MOF 者71例,占52.1%。其中肾衰占97.2%、循环衰竭占78.9%、代谢衰竭占46.5%、呼衰占21.1%、血液系统衰竭2例、中枢神经系统衰竭1例。发生 MOF者病死率为36.6%。肾衰并循环和呼吸衰竭的病死率为最高占83.3%;次为肾衰并循环衰竭为40%;再次为肾衰并循环又代谢衰竭为38.4%。表明器官衰竭的程度与病死率相关。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1983~1987年收治的危重型EHF 患者139例,发生MOF 者71例,占51.1%。发生MOF 者病死率为36.6%,以同时肾、循环、呼吸功能衰竭者病死率为最高,占83.3%;次为肾衰、循环功能衰竭为40%;肾、循环并代谢功能衰竭为38.4%。最后作者讨论了EHF 发生MOF 的机理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症型流行性出血热血液透析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型流行性出血热血液透析体会黑龙江省林业总医院泌尿外科李将春,张宏滨,邵艳华我院1983~1986年,收治重症型流行性出血热11例,为无尿期及多尿期者,或并发其他脏器损害者,行血液透析治疗,9例治愈(81.8%),2例死亡(18.2%)。一、临床资...  相似文献   

5.
病原学研究进展 1978年李镐汪等首次报道成功而稳定地分离到本病的病毒,并根据当地一条河的名字,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病毒的分离成功是本病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近年来我国学者对EHF病原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下简称出血热)的特殊治疗,仍处于摸索阶段。近些年来,通过临床研究,对于本病病理生理有了许多新的了解,治疗方法也有了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本病病死率已由早年的30~54%下降到现今的8~11%。一、抓好“三早”、把好“三关”:早期诊断、早期休息、早期就地治疗,把好休克关、尿毒症关、出血关,仍为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92年至1995年初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97例,其中危重型12例,经腹膜透析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4岁至49岁,农民10例,工人2例。1.2危重型认断标准,具备下例一项者1.2.1顽固性休克、持续24小时以上者。1.2.2无尿持续3日以上,尿素氮在49.96mmol/L以上。123有下列合并症者之一。1.2.3.1严重腔道大出血;1.2.3.2心功不全,肺水肿;1233严重继发性感染;12.3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2.3.5白细胞总数在5万/mm2以上,血小板数在2万/mm3以下者。2腹膜透析配方及透析方法此法…  相似文献   

8.
小儿心律失常以往认为是少见病。近年来通过心电图监护,并不少见,尤以新生儿和住院患儿的发生率高。小儿心律失常与成人相比,其比较发生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尚有一定特点,应引起重视。一、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生长发育小儿心血管系统和全身其他系统一样,都在生长发育。近年来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证明,新生儿的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也是不成熟的,这和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窦房结:新生儿P细胞相对较多;过渡细胞较少,对激动的过筛整理作用较差。窦房结动脉相对较小;动脉周围的胶元支架较弱,动脉搏动对起搏的调节作用较差,所以新生儿窦房结的起搏功能不稳定,心率变动范围很大。甚至吸奶、咳嗽亦可引起窦性停搏。  相似文献   

9.
<正> 对11例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早期重症患者(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出血热特异性抗体阳性)用免疫血清治疗(从病程15—25天的出血热恢复期患者分离而来),免疫血清10ml 肌肉注射。并用11例入院病日及病情相似的出血热早期患者作对照。两组其他治疗相同。治疗结果:治疗组11例患者中1天内退热者10例(90%),平均退热时间为15.6小时。面对照组于1天内退热者仅5例(45%),平均退热时间49小时。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尿蛋白平均消失时间治疗组为4.5天,而对照组为11天(P<0.01)。发热期入院患  相似文献   

10.
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的β-受体有较大的选择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且较安全。最近有人用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时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流行性出血热是较常见的传染病,多侵犯青壮年,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并发肾功能衰竭后,病情复杂,治疗亦较困难,死于此期的病人占各期病人总数的41.2~60%。据报道,心得安有减轻肾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死亡率约10%。并发急性肾功衰竭时常因少尿或尿闭而引起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以及高血容量综合征而导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血液透析可使病人渡过急性肾衰危急期,帮助肾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流行性出血热的预后。最近我科应用血液透析成功地抢救两例重症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一、透析指征:并非所有的流行性出血热伴有急性肾衰病人都应做常规透析,但出现下列情况之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出血热(epidcmic hacmothmgic fever)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是以黑线姬鼠为主的野生啮齿类,主要通过寄生鼠体的螨(革螨或恙螨)叮咬传播.目的 讨论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诊断进行针灸治疗.结论 肾脏分布着来自T10~L1节段的交感神经,故而所取的穴位应在T10~L1节段内或与之相近的节段内.  相似文献   

13.
<正>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简称EHF)或称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是以发热、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临床上在治疗EHF的实践中,寻找出了许多价廉、易得到、使用方便且疗效确切的药物,特别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的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14.
我们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环磷酰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60例),获得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又以环磷酰胺加党参、黄芪(45例)和环磷酰胺加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Poly I:C)(21例)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对部分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观察和疗效比较。治疗后的三组患者其免疫功能即趋恢复,同时临床症状也显著改善。其中环磷酰胺加党参、黄芪和环磷酰胺加 Poly I:C 组的疗效较单用环磷酰胺者为优,且淋转率的回升也较明显;环磷酰胺加 Poly I:C 的退热效果尤较前两组为佳。126例中124例治愈,2例死亡,病纯率1.58%。本文并对治疗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伊世杰  玄德权 《吉林医学》1990,11(5):277-280
<正> 发热期一、治疗原则对发热期的广泛性全身性小血管损害机理,目前认为早期是病毒因子的直接作用,而中后期兼有机体的免疫机能紊乱,因此治疗原则早期抗病毒疗法兼以调整机体免疫机能紊乱,从而减轻全身小血管损害,同时要改善  相似文献   

16.
收治54例,参照1981年全国出血热诊断标准,重型38例,危重型16例。均发生MOF。衰竭器官肾54例,血凝机制障碍45例,呼吸系统42例,胃肠功能紊乱42例,肝8例。每例衰竭器官以4、5个为最多,3或7个者最少。M()F最多发生于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重症流行性出血热与多器官衰竭@  相似文献   

17.
何仁辉 《中国医刊》1989,24(3):27-30
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现综述如下。一、免疫疗法 1.联合抗过敏疗法近年来,王文余等在研究EHF发病机制时,发现本病有Ⅰ型变态反应参与,提出Ⅰ型变态反应是Ⅲ型变态反应的前奏,从而引起免疫损伤。基于此发病机制,有人应用联合抗过敏疗法治疗早期病人(发病4日内)478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属于有肾损伤综合征的出血热(HFRS),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临床表现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而重症出血热出血和肾功不全表现明显,持续时间长。可因顽固性休克和急性肾功衰竭而死亡。我们对25例重型出血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血透的时间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133例重症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本组共死亡58例,此类患者死亡的相关器官主要是肾、脑、肺等。并发3~6个器官功能衰竭者治愈率为18.18%~56.25%。EHF并发MOF者尽早的采取有效的合理治疗,必要时采取血液透析,则较其他疾病并发MOF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