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血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血流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继续应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120~140/80~90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血压低于180/100mmHg时不降压,1周后启动降压治疗。观察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梗死侧脑血流、梗死体积变化,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90d良好预后(mRS≤2)。结果观察组脑血流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及90d良好预后的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及时降压治疗,没有明显降低梗死侧脑血流,没有扩大脑梗死体积,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控制血压可能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静脉rt-PA溶栓治疗对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2013年于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作为试验组,并选择2010年前于我院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溶栓治疗对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结果发病7 d时试验组13例(38.24%)DWI转为阴性,未进展为脑梗死,20例(58.82%)为不可逆性脑梗死,其中4例仍有TIA发作,而对照组5例(15.63%)DWI转为阴性,未进展为脑梗死,27例(84.38%)为不可逆性脑梗死,5例仍有TIA发作。同时将两组患者发病时及发病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试验组NIHSS由发病时13.35±1.63分,下降至14 d时2.83±1.12分,对照NIHSS组由发病时13.16±2.07分,下降至14 d时5.36±1.89分。两组梗死体积也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梗死体积5.46±1.63 ml,对照组梗死体积9.38±2.16 ml。结论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应积极考虑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进展性前循环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按英国牛津郡卒中研究分型(OSCP)将3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梗死组(22例)和后循环梗死组(11例)。给两组患者用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0.15 U/d静脉滴注,连续14 d。在治疗前、后给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并根据评分的变化评定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前循环梗死组和后循环梗死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并且前循环梗死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ADL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后循环梗死组(均P0.05)。前循环梗死组治疗前、后ADL量表评分的差值(8.69±2.76)明显大于后循环梗死组(5.01±1.99)(P0.01)。前循环梗死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81.8%,36.4%)明显高于后循环梗死组(54.5%,9.1%)(均P0.01)。结论人尿激肽原酶治疗进展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进展性后循环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探讨其与YACI患者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 根据脑梗死体积将首次入院的YACI患者(观察组)分为大脑梗死组(18 cases)、中梗死组(31 cases)和小梗死组(37 cases),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判定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另外选取同期行头部DWI检查结果正常的72例健康体检青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分析血清降钙素原与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重症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大梗死组患者PCT水平高于中梗死组及小梗死组,中梗死组患者PCT水平高于小梗死组。观察组患者PCT水平与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均呈正相关。结论 YACI患者血清PCT水平可能与脑梗死后脑动脉炎症反应有关,与NIHSS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均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YAC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 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 C 10 d组、RIPost 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 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 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 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 C 10 d组和RIPost 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 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 0.05); Mo 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 0.05)。与RIPost C 10 d组相比,RIPost 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 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 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 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8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证实,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短周期单侧上肢缺血再灌注,每天进行1次连续7 d。比较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 m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入院时和病程3 m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梗死体积。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rMTT在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病程3 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 m时,治疗组mRS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NIHSS评分及mRS评分,减小梗死体积,增加脑灌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43例,对照组给予对症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8d时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和ADL评分。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和28d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28d治疗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趋势和肢体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益肾定眩汤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 1年6月望京医院收治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依达拉奉静脉输注联合自拟方益肾定眩汤(天麻、钩藤、川芎、鸡血藤、白术、泽泻、半夏、山萸肉、黄芪、枸杞、何首乌等组成)口服,对照组予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静脉输注.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4d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并以评分改善(NIHSS评分减少)程度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 治疗14d后治疗组NIHSS评分(4.564±1.350)与对照组(7.976±1.8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7,P=0.021).秩和检验发现疗效等级分布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8.P=0.019).进一步经平均秩次(治疗组26.89.对照组37.27)判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联合益肾定眩汤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蛋白基因产物(PGP9.5)、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IL-5、IL-6、IL-8、IL-10表达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成丹参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各组在住院当天及14 d行Barthel指数、NIHSS评分,行MRI计算梗死后体积,运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GFAP、PGP9.5、IL-5、IL-6、IL-8、IL-10的表达水平。采用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判断预后。结果 丹参组治疗后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丹参组治疗后GFAP、IL-6、IL-8降低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均P<0.05);丹参组治疗后IL-10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丹参组较对照组有较好预后(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可有效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性反应,减轻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行为能力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联合倍他司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自贡医院收治的ACI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接受标准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静脉滴注,试验组加用己酮可可碱缓释片治疗,连续治疗3w。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Barthel指数、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MMSE评分、Barthel指数则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D水平升高,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1)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单用或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的保护作用。(2)探讨临床应用G-CSF和EP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大鼠实验:72只大鼠制备局灶性I/R模型,分为G-CSF组(给予G-CSF)、EPO组(给予EPO)和对照组(均n=24),各组又分为1 d、7 d、14 d、28 d,共4个亚组(均n=6)。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面积检测。(2)临床试验: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G-CSF(GCSF亚组,12例)、EPO(EPO亚组,12例)和G-CSF+EPO联合(G-CSF+EPO亚组,12例)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1)大鼠实验:再灌注后14和28 d,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临床试验:治疗后1、7和14 d各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8 d、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治疗亚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或P0.01)。G-CSF+EPO亚组疗效明显优于G-CSF亚组和EPO亚组(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8 d各亚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CSF、EPO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G-CSF、EPO能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症状、减小梗死面积,对大鼠I/R损伤有保护作用。G-CSF和EPO单药或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Ⅱ)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发病≤3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ACI患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Ⅱ),连续使用(14±3)d,对比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院后随访中因心肌梗死死亡,予以停止随访观察。治疗前,治疗组及对照组的NIHSS、MMSE、MOCA、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第7天、14天、30天两组NIHSS、MMSE、MOCA、M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MRS评分组间比较改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SS评分、MMSE评分、MOCA评分组间比较总改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Ⅱ)能明显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障碍,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素钠持续微量泵入抗凝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前后TCD参数变化与GOS预后评分改善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组对照研究,选择发病48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双通道双深度TCD监测,治疗组34例采用肝素钠首剂20~30 mg生理盐水稀释10 mL静注后每8 h 50 mg加生理盐水50 mL静脉泵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远心端Vm值、PI值和异常频谱,治疗7 d后复查; 记录治疗前、治疗7 d和15 d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治疗15 d后进行GOS预后评分,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观察组治疗1 h和7 d后Vm值明显加快,频谱形态明显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GOS预后评分4~5级比例显著提高(P<0.05)。结论 肝素钠持续微量静脉泵入可显著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这可能与抗凝治疗改善缺血半暗带区脑血流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2次/d,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14 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28例,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14 d为一个疗程。2组均给予对症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比对照组明显(P<0.01),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全身治疗1 d,观察时间分别为治疗1、3、7 d; 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结果 经过7 d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 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 对照组给予活血祛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NGF肌肉注射治疗,30 μg/次,1次/d; 2组均治疗21 d,比较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9%(P<0.05); ②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梗死面积、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GCS 评分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③2组治疗前外周血EPCs数量、VEGF及SDF-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EPCs数量、VEGF及SDF-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结论 mNGF 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表达,从而有效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营养供给为患者家属自制匀浆膳食;观察组于72h内置鼻胃管,使用能全力高能营养素合剂或联合安素供给营养,第1天以30mL/h速度输注,用量500mL,第2天以60~80mL/h速度输注,在第1天的基础上增加250~500mL,直至全量。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FMA及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伴吞咽障碍患者采用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提升ALB及HB水平,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及认知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的方法 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11例)和治疗组(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疗程均为12~14d.观察治疗前后BOLD-fMRI影像和患侧手食指肌力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息侧感觉运动皮层(SMC)激活频率和激活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11/12 vs 4/12;199.58±169.41 vs 105.17±197.23),且治疗前后激活体积之差明显大于对照组(94.42±51.57 vs 16.09±10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食指肌力评分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67±1.44 vs 1.25±1.48;4.92±2.94 vs 10.42±3.80),且治疗前后NIHSS评分之差明显大于对照组(5.50±1.31 vs 3.18±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促进脑功能区SMC的激活恢复可能是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均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β-七叶皂甙钠。根据脑梗死后1 d、5 d、14 d时MRI检查结果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肿吸收率(ΔV)、各序列的信号强度比(SIR)、信号强度比相对变化率(ΔSIR)、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结果脑梗死后14 d,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小于梗死后1 d及对照组(P<0.05~0.01),脑组织Δ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后5d和14 d,治疗组T1WI的SI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2WI、Flair序列的S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脑梗死后5 d,治疗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S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1WI、T2WI、Flair序列的ΔSI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梗死后5 d,治疗组梗死区rAD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4.5 h内(后循环梗死延长至6 h)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CG结果分为房颤组及无房颤组。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mR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相比,病前卒中或TIA发病率更高(P=0.042),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P=0.023);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根据NIHSS评分在7 d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8.42%和70.73%(P=0.58),根据mRs评分在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3.15%和63.41%(P=0.47),早期疗效和晚期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能够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