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人真皮淋巴管内皮细胞(HDLEC)增殖、迁徙的抑制以及诱导凋亡的作用,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抗淋巴管生成”制剂。方法通过HDLEC二维培养,应用MTT法计算NCTD对HDLEC的抑制率:应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划线法和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检测、观察NCTD对HDLEC增殖、迁徙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结果MTT法测得不同浓度和时间的NCTD对HDLEC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O.01),其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0.0068mg/ml;应用Hoechst染色、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以及划线法,可观察到NCTD对HDLEC的形态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和直接杀伤作用,并能促进、诱导HDLEC凋亡,其作用随NCTD浓度而加强(P〈0.01),同时可见NCTD对HDLEC的迁徙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NCTD对HDLEC的增殖和迁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3.
去甲斑蝥素对不同肿瘤细胞系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用斑蝥治疗疾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虫体,在<本经>中称其性味辛、寒,有大毒,归肝、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攻毒蚀疮,逐瘀散结的功效.斑蝥抗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斑蝥素,对原发性肝癌等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其对泌尿系统的强烈刺激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与阿霉素对人胆管癌细胞OBC939体外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OBC939为实验模型,分别或联合应用不同浓度的去甲斑蝥素与阿霉素作用于癌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处理后癌细胞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药物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药物作用后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结果去甲斑蝥素和阿霉素单独作用于癌细胞时都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两药合用对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优于两者的单纯相加。去甲斑蝥素和阿霉素两药联合使用可以使癌细胞阻滞于G0/C1期(P〈0.05),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阿霉素无论单用或合用对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均能够明显改变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并诱导癌细胞出现凋亡,但二者合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去甲斑蝥素和去甲斑蝥酸钠为模型药物,比较其从聚合物基质中的释放行为。方法:采用混合和压膜方法制备载药的聚己内酯片,然后剪切成小片后考察其在不同浓度的磷酸缓冲盐和含有不同浓度氯化钠的磷酸缓冲盐中的释药行为,并探讨其释药机制。结果:去甲斑蝥酸钠的释药行为受磷酸缓冲盐浓度以及磷酸缓冲盐中氯化纳浓度的影响,而去甲斑蝥素的释药行为则基本不受其影响。结论:去甲斑蝥素和去甲斑蝥酸钠从聚合物中释药行为差异主要由药物渗透压引起,渗透压是影响药物释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对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三维培养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影响.方法 Transwell小室及鼠尾Ⅰ型胶原收缩试验测定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迁徙力,运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建立GBC-SD、SGC-996胆囊癌细胞三维培养模型,观察细胞侵袭力高低与血管生成拟态相关性,并运用电镜、光镜观察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学构成;在三维培养模型中加入NCTD后动态观察NCTD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态影响.结果 ①GBC-SD胆囊癌细胞侵袭迁徙能力显著高于SGC-996胆囊癌细胞(P=0.0013),高侵袭GBC-SD胆囊癌细胞在Matrigel胶、鼠尾Ⅰ型胶原三维培养基质中均能形成管状结构,而低侵袭SGC-996胆囊癌细胞不能形成管状结构 ②第1天至第4天,GBC-SD TIMP2干预组收缩指数明显低于GBC-SD组(F=353.88,P<0.0001;F=525.8,P<0.0001;F=190.02,P=0.0002;F=196.26,P=0.0002),高侵袭性GBC-SD细胞收缩指数显著高于低侵袭性SGC-996细胞(F=318.73,P<0.0001;F=911.25,P<0.0001;F=268.88,P<0.0001;F=243.14,P<0.0001);仅第2天,GBC-SD TIMP1干预组收缩指数显著低于GBC-SD组(F=52.66,P=0.0019)③NCTD可抑制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促使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三维培养基质中管道形成.结论 三维培养模型能模拟体内细胞生长条件,GBC-SD胆囊癌细胞侵袭迁徙能力显著高于SGC-996胆囊癌细胞并能在三维培养基质中形成管状结构,NCTD能抑制胆囊癌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PANC-1 细胞株随机分为处理组
和对照组,处理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去甲斑蝥素培养24h后,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细胞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相关蛋白mRNA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去甲斑蝥素处理PANC-1细胞24h后,与对照组相比,能降低细胞的存活率并诱导其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均P<0.05),同时其mRNA 的表达水平亦均上调(均P<0.05)。结论 去甲斑蝥素能明显抑制人胰腺癌PANC-1 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范跃祖;经巍;孙建军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英文版》2012,(1)
去甲斑蝥素是传统抗癌中药斑蝥的活性成分斑蝥素的去甲基衍生物,近年在中国已作为一种常规的抗癌药物在临床应用.显然,了解去甲斑蝥素的抗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有益于其临床应用和推广.但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文章却很少.本文将重点介绍去甲斑蝥素的抗癌作用,如诱导凋亡、抑制增殖、阻止侵袭转移、抗血管生成和/或抗血管生成拟态以及它们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去甲斑蝥素抗癌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去甲斑蝥素对钙调素激活的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具有抑制作用,IC50为2.8mmol/L,在大于1.0mmol/L时,对钙调素依赖性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基础活性也表现抑制能力。这可能是去甲斑蝥素作为抗癌药的分子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观察银杏黄酮苷元(G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作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设对照组、空白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设GA6.25、12.5、25、50、100、500 mg/L共6个浓度孵育ECV304 48 h,25 mg/LGA与ECV304共同孵育6、12、24及48 h共4个时间点,采用MTT比色法观察G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结果:6.25~50 mg/L GA与ECV304共同培养48 h,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细胞增殖率均大于100%,与对照组(未加药)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各组细胞增殖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GA25 mg/L和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共培养6~24 h,各组细胞增殖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银杏黄酮苷元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效应,提示GA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的关系。观察以pCI-neo为载体的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Anti-VEGF-C)转染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中VEGF-C蛋白的表达,及其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取72例胃癌标本的癌旁组织,通过RT-PCR检测VEGF-C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VEGFR-3,计算出微淋巴管的密度并行相关统计分析。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既往试验合成的重组质粒pCI-neo-anti VEGF-C到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以未转染组为对照,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VEGF-C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最后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VEGF-C mRNA阳性表达85.7%,高于阴性组的20.0%(P<0.05);VEGF-C mRNA表达阳性组淋巴管密度6.36±1.66,阴性组3.95±1.52(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淋巴管密度6.65±1.57,阴性组3.75±1.47(P<0.05)。重组质粒pCI-neo-anti VEGF-C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均显示pCI-neo-anti VEGF-C转染组无VEGF-C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MTT检测表明pCI-neo-anti VEGF-C转染组活细胞数较其它各组均低(P<0.05)。结论:VEGF-C能促进癌旁微淋巴管增生、提高胃癌侵袭力;反义VEGF-C转染可封闭人胃癌细胞SGC-7901VEGF-C mRNA,减少其VEGF-C蛋白的表达,抑制其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13.
己酮可可碱抗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流室系统定量地研究了己酮可可碱在体外对健康人白细胞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己酮可可碱可减少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且己酮可可碱的这种抗粘附作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白细胞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 (ASP)对卵巢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 )检测ASP对CaOV 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SP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采用细胞免疫化学的方法检测阿司匹林作用前后细胞环氧合酶 2 (COX 2 )、Ki 6 7表达的变化。结果 :ASP对CaOV 3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呈量效和时效依赖关系。可诱导细胞凋亡和G0 G1期阻滞 ;细胞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随着ASP浓度的增加Ki 6 7表达下降 ,COX 2在高浓度ASP(5mmol·L-1)作用 72h后表达下降 ,在 1mmol·L-1和 3mmol·L-1作用 72h后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司匹林通过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来抑制人卵巢癌细胞的生长 ,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时效性和量效性。阿司匹林有可能成为卵巢癌防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化人血管抑素基因工程细胞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v304)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APA制备微囊包裹的表达人血管抑素(human angiostatin,hAS)的基因工程细胞(APA-hAS/293细胞微囊)或空载体转染的基因工程细胞(APA-0/293细胞微囊)。分别将上述两种细胞微囊以不同浓度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v304细胞共培养,于培养0、24、48及72h时,以MTT法测定Huecv304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APA-hAS/293细胞微囊对共培养的Huecv304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且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而对照组APA-0/293细胞微囊对Huecv304细胞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体外培养的表达人血管抑素基因的工程细胞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微囊膜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金雀黄素和大豆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系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和MTT比色法.研究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金雀黄素和大豆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系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能明显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 和MDA-MB-231的体外增殖,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金雀黄素和大豆黄酮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作用不如MCF-7明显,而金雀黄素的抑制作用优于大豆黄酮.说明金雀黄素和大豆黄酮对乳腺癌细胞系体外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防癌抑癌作用机理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百里醌对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DiI-ac-LDL吞噬试验及VEGFR-2、Ⅷ因子和CD34细胞免疫组化证实细胞属性;百里醌作用EPCs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EPCs体外侵袭能力;小管形成实验检测EPCs体外小管形成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EPCs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体外成功培养出人脐血内皮祖细胞,百里醌可显著抑制体外EPCs增殖,IC50=51.2nmol/L;百里醌可抑制体外EPCs侵袭和小管形成,呈浓度依赖性;百里醌可显著下调EPCs中MMP-2和MMP-9的表达。结论百里醌可能通过抑制EPCs中MMP-2和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EPCs参与的血管生长,从而有望作为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药物。 相似文献
18.
细胞粘附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和胆囊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细胞粘附分子 (ICA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管生成与胆囊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对 10例慢性胆囊炎、 13例胆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和 2 0例胆囊癌病人的外科手术标本作了HE染色 ,CD3 4 ,FactorVIII,ICAM ,VEGF免疫组化染色 ,镜下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及ICAM ,VEGF阳性细胞比例 ,然后作各项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结果 :从慢性胆囊炎到不典型增生到胆囊癌可见MVD呈递增趋势 .统计结果慢性胆囊炎与不典型增生及与胆囊癌差异显著 (P <0 0 5 ) .ICAM和VEGF两者的结果完全平行 ,并与MVD结果相似 ,其表达在慢性胆囊炎与不典型增生和与胆囊癌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MVD ,ICAM和VEGF与肿瘤的分级分期 ,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P >0 0 5 ) .结论 :ICAM ,VEGF和血管生成可能通过某种机制相互作用 ,在胆囊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测定胆囊病变的MVD ,ICAM和VEGF可作为鉴别慢性胆囊炎与胆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及胆囊癌的一项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脂蛋白对人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荧光漂白后回复技术,观察HDL,LDL及维生素对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结果:培养条件下的人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可形成功能性的间隙连接。LDL组的荧光回复率分别为6.691±2.634,4.153±2.125,2.441±0.720,与对照组比较及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DL组及维生素C组的荧光回复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LDL+HDL组的荧光回复率分别为3.500±0.890,4.339±1.126,5.243±1.278,与对照组比较及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DL+维生素C组的荧光回复率分别为3.959±1.088,4.974±1.194,8.673±2.488,与对照组比较及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LDL对内皮细胞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HDL与维生素C可改善之。LDL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之一可能是抑制了内皮细胞的间隙连接通讯功能,但亦有可能这仅是内皮细胞对损伤的一种代偿反应。而HDL及维生素C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间隙连接的通讯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初步探索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以HUVEC为实验材料,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及蛋白印迹方法检测HUVEC表达SDF-1α受体CXCR4,其次利用Boyden chamber体外迁移体系,先观察不同浓度的SDF-1α对HUVEC迁移的影响,最后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阻断剂wortmannin(50 M)或LY294002(10μM)、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阻断剂PD98059(50μM)、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I-PLC)阻断剂U73122(10μM)、CXCR4特异性阻断剂AMD3100(0.1 mg/ml)等不同预处理HUVEC 30 min,观察分析SDF-1α对HUVEC迁移影响的信号转导通路。结果:培养的HUVEC表达SDF-1α受体CXCR4,HUVEC体外迁移能力随着SDF-1α浓度的递增而逐渐增强,并且SDF-1α浓度在100 ng/ml时,HUVEC迁移到滤膜上的细胞数最多;Wort-mannin、LY294002、PD98059、U73122、AMD3100对HUVEC迁移均有影响,其中U73122、AMD3100对HUVEC迁移阻断的效应最显著。结论:SDF-1α/CXCR4所介导的HUVEC迁移与MAPK)、PI-PLC和蛋白激酶C(PKC)等信号途径有关,且PKC途径可能处于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