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去乳糖饮食对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短期去乳糖饮食治疗的疗效。方法80例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继续日常含乳糖饮食,加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和补液治疗。治疗组全部停止含乳糖食品改用惠氏爱尔素豆奶粉喂养。其他治疗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阴显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去乳糖饮食辅助治疗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 (RV)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 (SLI)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大便还原糖试验 ,对我科 62 6例腹泻住院患儿进行观察。结果  3岁以下腹泻患儿中SLI发生率为 61.73 % ;RV肠炎组SLI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原因腹泻SLI发生率 ;1岁内RV肠炎SLI发生率最高 (73 .2 4% )。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0 5) ;3岁以上均无SLI发生。结论 RV感染是引起SLI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脾化湿方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根据辨证分型予运脾化湿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思密达)口服,疗程5d。在治疗前、后进行大便次数、腹胀等症状评分及大便乳糖改良班氏试剂法定性检测。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患儿乳糖不耐受症状及大便乳糖含量检测改善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无副反应发生。结论运脾化湿方具有良好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乳糖不耐受症及其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常导致婴幼儿腹泻或腹泻迁延不愈,影响其摄入乳制品,危害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近年来,在乳糖不耐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了解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的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及治疗,对维持婴幼儿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中平  李丽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2):772-772
近年来,我院治疗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41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34例;母乳喂养32例,配方奶喂养5例,混合喂养4例;就诊年龄最小7d,最大25d。41例在出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每日4~6次19例,7~9次12例,>9次6例,其余在4次以下。大便性状呈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有奶块,沫多,尿布上常有少量粪便;均伴有腹胀和不同程度的不安、易哭闹,排便后好转。5例有呕吐,合并脱水3例。34例有体  相似文献   

6.
乳糖不耐受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糖不耐受症近十年来已受临床医师重视,由于患儿缺乏乳糖酶以致对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不能完全分解。乳糖在肠腔被正常肠道菌群分解成乳酸,可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乳酸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大便次数增加~[1],腹部不适而不安,乳糖酶缺乏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易于疏漏。 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以继发性为多,继发于感染性腹泻后。当肠道感染时肠粘膜受损,产生和分泌乳糖酶的绒毛膜外层受损最重,以致该酶产量减少,引起腹泻。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发病率据记载欧美人很低,但亚洲人群中并不低。发病年龄都很早,发病前多无感染性腹泻史,病  相似文献   

7.
儿童乳糖不耐受症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导致儿童进食乳糖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可通过病史资料和去乳糖饮食初步诊断,实验室常用氢气呼气试验、大便还原糖测定和尿半乳糖检测确诊.主要治疗采用去乳糖饮食疗法辅以益生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同时纠正原发病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慢性腹泻患儿乳糖不耐受的研究:附5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对50例慢性腹泻患儿作小肠粘膜活检、粘膜乳糖酶活性分析和粪便还原糖测定。结果:粪糖阳性率70%,乳糖酶缺乏68%,其中两者皆存者28例(占56%)。78%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肠粘膜损害,其损害的程度可能决定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表明继发乳糖不耐受是腹泻的一常见并发症,可能是腹泻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乳糖酶活性测定为一较可靠的诊断方法,可用以指导临床饮食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儿乳糖不耐受临床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探讨乳糖不耐受(LI)在兰州地区的发病情况,我们自1991.31 ̄1993.8采用徐州医学院推荐的醋酸铅氢氧化学法,观察腹泻患和2958便,不伴有腹泻闰 状的肠道外感染患儿203例,并以40例健康婴儿粪便对照。发现3岁以下腹泻患儿中乳不耐受的发生率占46.9%,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3岁以上患儿无1例11这与不再以乳食为主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的LI发生率显著高于细菌性肠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乳糖奶粉联合炎琥宁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方法将90例年龄4~18个月、病程在1周内、以母乳或普通配方奶喂养为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补液及对症治疗;B组:A组治疗+炎琥宁;C组:B组治疗+去乳糖奶粉。A、B组继续母乳或普通配方奶喂养,C组改用无乳糖奶粉。观察疗效、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结果 B、C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优于A组(P均<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泻时间(指大便成形,每日<3次)三组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8,P<0.05),B、C组均短于A组(P均<0.05),C组短于B组(P<0.05);平均退热时间三组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3,P<0.05),B、C组均短于A组(P均<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乳糖奶粉联合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可缩短腹泻病程,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1.
12.
并呼吸道感染的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并呼吸道感染的轮状病毒 (RV)肠炎临床特点。方法 对 32例并呼吸道感染的RV肠炎 (呼吸道感染组 )与 37例无肠道外表现的RV肠炎 (对照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呼吸道症状随腹泻好转而好转。 2 .平均腹泻持续时间 :呼吸道感染组 (7.0 6± 1 .50 )d ,对照组 (4.73± 1 .31 )d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t=6 .90 P <0 .0 1 )。 3 .腹泻停止时大便RV转阴情况 :呼吸道感染组 1 5例 ,对照组 2 8例 ,两组转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78 P <0 .0 5)。 4 .恢复正常乳类喂养时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SLI)发生情况 :呼吸道感染组 8例 ,对照组 5例 ,两组SL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5 .72 P <0 .0 5)。结论 并呼吸道感染的RV肠炎的临床特点为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腹泻停止时RV转阴率低、SLI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3.
门诊儿童秋季腹泻病的轮状病毒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儿科轮状病毒腹泻病进行秋季实时监测,减少门诊抗生素滥用,提高门诊小儿病毒性腹泻病的鉴别能力.方法 选择2006年9-11月本院儿科门诊腹泻儿童75例,分别留取新鲜粪便标本,送临床体液室进行粪便常规显微镜检查有形成分,潜血检查采用金标法试条目测.轮状病毒试条采用免疫层析金标法目测.结果 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为34.7%.9、10和11月份监测结果 分别为32.0%、28.0%和44%.结论 轮状病毒金标试条快速检测为儿科感染性腹泻病因早期甑别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和动态排毒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作用。方法 病程≤ 2d、年龄 6个月~ 2岁、有典型临床表现及大便轮状病毒阳性患儿 76例 ,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予更昔洛韦针 5~ 1 0mg/ (kg·d) ,加入 1 / 2张葡萄糖盐溶液 1 0 0mL中静滴 ,1次 /d ;对照组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 ,3d为 1个疗程。治疗 3d后每日用ELISA方法复测大便轮状病毒 ,直至转为阴性。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88.1 %和 61 .8%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 =2 0 .42 P <0 .0 5)。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排毒时间分别为 9d和 1 6d,治疗组显著缩短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更昔洛韦是影响大便排毒的主要因素。治疗组胃肠外并发症发生率 2 .94% ,对照组 2 0 .45 % ,有显著性差异 (χ2 =45 .2 P <0 .0 5)。结论 重症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早期短程静脉予更昔洛韦治疗 ,可缩短大便排毒时间 ,对减少传染源及胃肠外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心肌损害的发生率。方法对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腹泻病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其大便轮状病毒抗原,用酶速率法检测其心肌酶谱的改变。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达90.63%,使用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治疗1周,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恢复正常达96.5%。结论轮状病毒可致心肌损伤,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警惕心肌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益生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时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探讨益生菌能否减轻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病情、缩短病程及减少继发肠道细菌感染的概率.方法 10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年龄3个月~2.2岁)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蒙脱石散口服+口服或静脉补液对症治疗),益生菌治疗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蒙脱石散口服+口服或静脉补液对症治疗).分别于腹泻病程1~2 d、3~4 d、5~6 d、7~8 d、9~10 d、11~14 d,收集6次粪便,进行粪便涂片菌群分析,监测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变化过程,记录腹泻频次及继发肠道细菌感染情况.结果 腹泻高峰期时(3~4 d),对照组肠道菌群紊乱状况为菌群失调Ⅰ度 42%,Ⅱ度8%,Ⅲ度6%;益生菌治疗组分别为38%、10%、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病程中对照组18%的患儿发生继发肠道细菌感染,益生菌治疗组为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泻病程早期(1~2 d),益生菌治疗组菌群紊乱发生比率、大便频次及继发肠道细菌感染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自干预治疗的3 d起,益生菌治疗组菌群紊乱状况及大便频次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a<0.05).益生菌治疗组及对照组病程分别为(5.50±1.57) d及(5.80±1.68) 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治疗对轮状病毒肠炎有效,能在轮状病毒肠炎病程后期明显缓解肠道菌群紊乱状况,减轻腹泻次数,降低继发肠道细菌感染风险.但益生菌制剂起效缓慢,需3 d左右逐渐显效,且不能缩短轮状病毒肠炎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乳糖奶粉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年龄6~22个月,以母乳或一般配方奶粉喂养为主.随机分为3组,A组予常规治疗;B组:A组治疗方法+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C组:B组治疗方法+无乳糖奶粉.A、B组在上述治疗期间行母乳或一般配方奶粉喂养,C组应用无乳糖奶粉.观察患儿疗效、止泻时间、退热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治愈率为46.88%,B组治愈率为78.13%,C组治愈率为96.88%,B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x2=6.67,P<0.05),C组治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x2=5.14、19.79,Pa<0.05).C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及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和B组(Pa<0.05).结论 无乳糖奶粉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孤独症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及忌食不耐受食物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的食物不耐受情况及忌食不耐受食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孤独症患儿82例为孤独症组,健康儿童2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二组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IgG水平,并加以比较,对食物过敏原结果阳性的患儿忌食不耐受食物。结果孤独症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忌食不耐受食物后,孤独症组患儿症状较治疗前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测定有助于及早发现孤独症患儿的食物不耐受,忌食不耐受食物对治疗孤独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