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临床康复》2012,(9):1612-1612
《神经成像杂志》刊载研究原著、病例报告.书评和文摘,稿件方向涉及CT、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颈动脉超声术、神经声纳学、经颅多普勒仪器等成像技术和设备在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是非常有前景的意识障碍促醒治疗技术。近年来,非侵入式神经调控对意识障碍促醒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本文对经颅电刺激(tE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FUS)、正中神经电刺激(MNS)、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TVNS)、三叉神经电刺激(TNS)等几种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的促醒机制、治疗效果、刺激参数、刺激靶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医疗意识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原因引起的颅神经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直接有效地显示颅神经及其病变一直是此类疾病诊断的难点.到目前为止国内仅见对部分颅神经磁共振显示方法的报道[1-4],而本研究采用磁共振脑池成像技术(MRC)与多层面重建技术(MPR)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各对颅神经MRC的表现和限度,摸索一种理想的颅神经MR检查方法,用以诊断颅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4.
<正>相关专题内容介绍神经功能影像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成像、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波谱、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脑磁图等。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中,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效应的成像技术原理为,根据神经元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的不同,使脑局部区域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磁共振信号的变化,可提供大脑活动方面的信息,具有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替代疗法一直被认为是治疗PD最经典的方法之一,在PD早期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但随着疾病的发展疗效也会逐渐减弱,长期服药患者还可能出现运动症状并发症,甚至加速神经退行性变。本综述旨在为神经调控调控技术[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脑深部电刺激(DBS) 以及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等]在调控PD患者运动和非运动功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初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CCS)评估神经危重症患者脑中线移位(MLS)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 70例行头颅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检查的患者,根据中线结构是否居中,分为居中组和移位组,分别在3h内完成床旁TCCS检查,测得第三脑室MLS值,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相关性。结果在神经危重症患者中TCCS和头颅CT测得中线移位结果高度一致,居中组TCCS测得MLS值为(-0.01±1.50)mm,两种方法所测MLS的差值为(0.12±0.71)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移位组两种方法测得MLS的相关系数为0.981(P<0.001)。结论 TCCS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携、可重复且可靠的床旁监测第三脑室中线移位的技术,与头颅C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已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如帕金森,癫痫,抑郁症)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直流电刺激深度浅、经颅磁刺激刺激精度受限等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对超声波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低强度超声(SLIUS)经颅脑刺激这种新的神经调控治疗脑神经疾病的方法,因其具有无创、高空间分辨率以及高性价比等优点,而备受研究者青睐。LIUS主要通过非热效应发挥作用,在诸多脑神经疾病(如:创伤性颅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该技术近年在脑神经疾病治疗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中应用广泛, 其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症状均有改善作用。本文从作用机制及不同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案切入, 对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及光遗传学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了解不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治疗原理、分析其应用现状及困境, 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接诊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治疗。对比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量表评分、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评分、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抽象思维、定向力、语言、记忆、视结构技能、集中与注意力、执行功能以及MoCA总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UE、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  相似文献   

10.
神经调控技术基于皮质修复机制,通过电或化学方法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影响神经元兴奋性,辅助神经网络重建,促进功能恢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技术近年来在吞咽障碍康复中被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吞咽障碍患者可根据大脑皮质受损情况,选择适宜的恢复模型,通过电极部位、频率的选择,实施不同的神经调控干预策略,兴奋、抑制或调控大脑目标皮质,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1.
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枢神经受损常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传统疗法以药物治疗为主,该疗法具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效果不够理想。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的磁刺激技术,通过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调节大脑皮质各区域的功能,较安全。临床上常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该技术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作用效果存在争议。本综述旨在阐述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由不同类型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作用,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以期为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361-363
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是对周围神经的临床体检和电生理学检查(如肌电图)的重要补充。多种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均可累及腰骶神经丛。三维MR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各项同性的特点,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是显示腰骶神经丛的主要方法。本文综述了磁共振神经成像的主要技术,并介绍了腰骶神经丛常见疾病的MRN表现。  相似文献   

13.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项无创、安全、操作简便的神经调控技术,基础及临床研究显示,rTMS治疗精经精神疾病效果较好。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系统性疾病,药物效果较差,较难治疗。有研究显示,rTMS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步显示较好的前景,因此,本文对rTMS调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T),1次/d,20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177;0.07),(0.47&;#17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177;0.53),(2.27&;#17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826&;#177;1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506&;#177;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1989年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神经调控技术为神经回路功能障碍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经颅低强度聚焦超声作为一项新的技术,与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相比,其穿透能力更强,且可聚焦于毫米级区域,实现更为精准的神经调控。本文以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及抑郁症为例,对近年来经颅低强度聚焦超声在中枢神经调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郭铁成 《中国康复》2015,30(3):163-163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由英国学者Barker等于1985年首先报道的一种非侵入性大脑皮质刺激方法。最初用于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功能完整性的检查和评估,随着磁刺激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现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神经调制(neuromodulation)与神经刺激(neurostimulation)技术,前应用领域从神经通路功能评估、监测,逐步扩展到各种疾病的治疗,成为康复医学领域近年来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的促醒治疗,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压氧、药物、脑深部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迷走神经刺激(VNS)、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LIFUP)等均有相关研究报道。近年来, 经颅磁刺激在DOC治疗方面的疗效较显著, 本文对经颅磁刺激在DOC患者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DO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为一种新的电生理技术,近十年来在神经病学的诊断和治疗中有较大的进展。经颅磁刺激最早仅用于神经科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单脉冲磁刺激,以后发展了成对磁刺激亦用于PD的诊断和疗效评定。而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主要用于某些神经疾病如抑郁症的治疗、卒中后康复等。其应用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无论是发病机制还是诊断评估及治疗,都有了一些重要发现。以下就TMS在PD的诊断、评定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给予介绍。  相似文献   

20.
背景:要将神经干细胞替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应用于临床,必须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植入人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存活、迁移、识别和动态监测.目的:拟建立菲立磁体外标记胎鼠神经干细胞的方法及检测于段,观察标记细胞移植后在活体上磁共振信号的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MRI动态评估,体内实验,于2005-01/08在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材料:孕13~18 d SD胚胎大鼠10只用于分离、培养大鼠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健康成年清洁级SD大鼠32只,用于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使用菲立磁一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神经干细胞.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别移植入模型大鼠左侧脑内,右侧移植未标记的神经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对标记细胞进行普鲁士蓝染色、电镜观察.细胞活体移植后1,5,14 d体内磁共振示踪.结果:菲立磁可以高效率地标记神经干细胞,普鲁上蓝染色显示菲立磁-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神经干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电镜结果显示非立磁-多聚赖氮酸复合物标记的神经干细胞胞质内含有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脑内移植的标记细胞在磁共振上呈明显的低信号改变,移植第5天低信号物质沿胼胝体腹侧迁移.在移植第14天,对称平行的两个针道已经基本看不见,病灶侧侧脑室部位低信号物质向对侧迁移,左侧侧脑室部位低信号物质基本看不见.结论:菲立磁经多聚左旋赖氨酸转染后可体外标记神经干细胞,标记后体内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在磁共振上产生明显的低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