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来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和纤溶活性的异常,而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WF)绝大部分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可作为内皮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在纤溶活性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是影响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标志物。这些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这对及时加以处理、防止其发病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近来对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了血浆VWF、t—PA及PAI检测,并与5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明糖尿病患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73例糖尿病患和71例非糖尿病患t-PA、PAI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t-PA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性(P<0.05);PAI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PAI占优势。结论 糖尿病患纤溶活性相对降低,较易患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4.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对象为Ⅰ、Ⅱ、Ⅲ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7例,正常对照者41例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观察5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3周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的动态变化,比较蝮蛇抗栓酶(SVATE).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和一般常规治疗的作用。结果AMI患者纤溶系统受抑,t-PA和PAI活性分别显著性降低和升高;治疗后有不同程度地恢复,UK组在治疗即刻t-PA和PAI活性出现瞬时最大幅度地增高和降低,随后很快回复入院时水平;2周时t-PA达到正常水平,PAI一直持续在高水平。SVATE组给药即刻t-PA和PAI活性分别升高和降低,此后缓慢改变,2周时t-PA和PAI活性都恢复正常。常规治疗组在观察期间纤溶活性缓慢地改变,给药3周时t-PA和PAI活性尚未达到正常水平。结果说明,溶栓治疗优于常规治疗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功能。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对急性脑梗塞50例、急性脑出血30例与正常组40例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较正常对照组t-PA活性明显降低(t=24.11,P<0.001),PAI活性明显升高(t=26.11,P<0.001),脑出血急性期t-PA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8.56,P<0.001),而PAI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t=22.52,P<0.01)。对急性脑梗塞病人治疗前后两项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t=15.77,t′=17.07P均<0.01)。结论急性期脑梗塞及脑出血存在t-PA、PAI平衡障碍,但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使两者平衡障碍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t—PA、PA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血压控制(苯磺酸氨氯地平)良好基础上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其纤溶活性的进一步影响.方法将4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治疗后4周加服ASA,100 mg,qn,)和对照组(不加服AS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的抗原含量,比较组间、组内的差别.结果处理组和对照组组内前后两两进行比较,t-PA和PAI-1抗原含量下降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处理组在治疗后4周,t-PA抗原含量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组在加服ASA 4周后,t-PA抗原含量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1抗原含量有进一步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纤溶及抗纤溶系统的失衡;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改善纤溶功能;阿司匹林通过影响PAI-1来进一步改善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9.
u—PA和PAI—1在各类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因子PAI-1在各类肾小球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20例人肾穿活检标本中各型肾炎的u-PA、PAI-1、Ⅳ型胶原的表达水平,以及肾小球内PCNA阳性细胞核数,用图像分析方法对其u-PA和PAI-1进行光密度定量。结果各型肾小球肾炎中u-PA和PAI-1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轻微病变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各组中两者表达强度有所不同,PAl-l的阳性强度基本上高于同组的u-PA,两者差异显著(P<0.05)。u-PA的表达增强与肾小球Ⅳ型胶原的积聚和PCNA阳性细胞核数的增多明显相关(r=0.761、r=0.811,P<0.05);而PAI-1的表达则主要与肾小球内Ⅳ型胶原增多相关(r=0857,P<0.05)。结论u-PA和PAI-1的异常表达是影响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 4 0例冠心病(CHD) ,其中急性心肌梗塞 (AMI) 18例 ,2 2例不稳定心绞痛 (UAP)和 30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抑制物 (PAI)活性 ,及其D2聚体 (D -Dimer)纤维蛋白原 (Fbg)。结果 :冠心病人与正常人比较t-PA活性降低 ,D -Dimer、Fbg含量增多 ,PAI活性增高 (P <0 .0 1) ,提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CH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UAP和AMI有共同的血栓倾向或血栓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对50例冠心病患者在PCI(包括PTCA和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前、手术后即刻和手术后4 d测定血浆中tPA和PAI的活性,并将冠心病患者的tPA、PAI浓度和tPA/PAI比值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tPA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AI活性明显增高,在PAI手术后即刻tPA活性较手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4 d回升,较正常对照组仍然明显降低,较PCI手术前无明显差异 冠心病患者PAI活性在PCI手术后明显升高,与手术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但术后4 d下降,,较PCI手术前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手术存在着内皮损伤,导致手术后出现纤溶功能降低,而纤溶功能的低下会影响PC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杨海涛  黄鹏  林燕 《吉林医学》2012,33(21):4492-4494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对患者的血压,微量蛋白尿的疗效以及对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未经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1级患者50例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雷米普利2.5~5.0 mg,1次/d,治疗前及治疗后测血压,血浆VWF和血清HsCRP水平以及24 h尿蛋白量。结果:经雷米普利治疗后血压、尿蛋白量及血清VWF和HsCRP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雷米普利不仅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还能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及血浆VWF和血清HsCRP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该文主要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方便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于该科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按照1:1比例分组纳入,即为参照组60例,研究组60例.研究组行临床护理路径,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参照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分别为(153.04±19.45)、(97.63±12.76)、(56.94±19.48)mmHg;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分别为(166.45±16.32)、(88.65±16.51)、(78.64±4.22)mmHg;参照组BRTHEL指数、 健康知识评分、 护理满意度、 住院时间、 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0.45±13.87)分、(76.78±3.79)分、81.67%、(13.0±2.50)d、(56.98±12.53)分,研究组分别为(78.97±16.03)分、(89.54±3.70)分、95.00%、(8.5±2.00)d、(80.45±11.27)分,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数据,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之中,有效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缩短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出血机理。方法:对33例CAA患者血浆VWF:Ag、GMP-140、t-PA进行检测。结果:VWF∶Ag、GMP-140增高,PAI降低,t-PA无明显变化。结论∶CAA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呈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QT离散度(QTd)在正常人及高血压病患者的意义。方法:观察120例正常人和81例高血压病人的QTd及相关指标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正常人的QTd(39.94±12.13毫秒)小于高血压病组(44.05±16.66毫秒),结论:QTd是一项准确、无创评价心室复极状态的指标。高血压病病人的QTd的增大与心室负荷过重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联合使用蛇毒抗栓酶Ⅲ号和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常规疗法作对照。结果表明蛇毒组的部分缓解所需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6-酮-前列环素(6-K-PGF1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1)。提示蛇毒抗栓酶可能通过提高tPA及6-K-PGF1α含量纠正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低下,使基础治疗更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晨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清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病情况、特点,并分析清晨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7 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为清晨高血压组和非清晨高血压组,并选择30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高分辨率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取二者内膜中层厚度最大值(CBMmax)作为参考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清晨高血压组和非清晨高血压组的CCA和颈内动脉(I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降低,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CBMmsx明显升高(P<0.05);非清晨高血压组较清晨高血压组在CCA和ICA部位测的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降低,PI,RI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清晨高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措施.方法:对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然后给予针对性治疗和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显效率为49.0%,总有效率达到82.7%.结论:在对患者临床特点展开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和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临床效果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90例于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妊高征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应用米索前列醇和催产素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应用催产素治疗,观察患者第3产程时间及产后2h内的出血量。结果观察组第3产程时间明显缩短,产后2h出血量明显减少。结论妊高征患者阴道分娩时,合理应用米索前列醇及催产素,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肺心病患者D-D二聚体、t-PA和PAI的变化。方法: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测定23例急性肺心病患者,25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以及20例体检健康者血桨D-D二聚体、t-PA和PAI。结果:急性肺心病患者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显著下降,PAI(组织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及D-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缓解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肺心病患者血浆中t-PA、PAI、D-D二聚体含量与慢性肺心病患者及体检健康者血浆中的t-PA、PAI、D-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指标与临床分型,治疗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