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近年来用皮内埋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6例,初步观察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年龄与病程本组年龄18~28岁者19例,29~35岁者4例,36~50岁者3例;病程3个月以内者10例,4个月至1年者14例,2年以上至5年者2例。1.2 前列腺液化验本组10例在门诊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血清游离PSA及总PSA比值(F/TPSA)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TPSA灰区(4.0~10.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TPSA在灰区的82例前列腺癌患者及15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血清PSA相关检测结果。结果2组患者血清TPSA值无显著性差异;前列腺癌组F/T显著低于BPH组(P<0.01),PSAD显著高于BPH组(P<0.01)。以F/T≤0.16、PSAD≥0.15作为诊断前列腺癌阈值的敏感性为86.7%,78.9%,特异性为63.1%,53.8%。结论TPSA>4.0μg/L作为筛选前列腺癌的临界值存在一定缺陷;当TPSA为4.0~10.0μg/L诊断灰区时,F/T比值与PSAD对诊断前列腺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并比较经直肠与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对于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3年2月泰安市中医医院经直肠指诊和超声检查发现前列腺存在病变且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4 ng/mL的200例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血清tPSA水平相当的两组,分别为直肠组和会阴组,每组各100例,直肠组经直肠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会阴组经会阴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应用经直肠、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的结果,分析血清tPSA值与前列腺病变的关系。结果 关于前列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五项结果指标,经会阴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数值高于经直肠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诊断金标准之间开展一致性分析,经直肠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与其一致性为中度,经会阴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与其一致性达到高度。对于Gleason分级为高危的前列腺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诊断符合率高于经直肠开展前列腺穿刺活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Gleaso...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癌(PCa)在欧美是第二位的常见男性恶性肿瘤[1].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虽然远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长,PCa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粗针穿刺活检术使早期诊断PCa成为可能,为PCa 患者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3].我院对疑为前列腺癌的29例患者行彩超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粗针穿刺组织学活检,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操作要点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对甲状腺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08年4月我院50例曾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患者。结果:本组50例,可确诊者43例,成功率86%,7例无法诊断。其中43例确诊者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桥本氏病1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7例,甲状腺腺瘤4例,囊肿3例,单纯性甲状腺肿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2例,甲状腺癌1例,化脓性甲状腺炎1例。结论:FNAC是目前诊断甲状腺肿瘤的可靠方法,准确率极高。  相似文献   

6.
芒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客观公认的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芒针治疗的近期疗效,结果提示芒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应用的抗菌药物组及毫针组,且其前列腺体积减小的效果明显优于毫针组及西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前列舒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和慢性前列腺炎81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我院于1988年7月~1989年9月用威海制药厂生产的前列舒丸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和慢性前列腺炎,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81例中,门诊病人40例,住院病人41例;前列腺增生症38例,病程半年至10年;慢性前列腺炎43例,病程1个月至1年;并发急性尿潴留和肾盂积水8例,合并其他疾病19例。诊断标准 1、前列腺增生症:多见于50岁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针药结合治疗组给予口服肾气丸加减配合针灸中极、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治疗;西药治疗组给予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疗。结果:针药结合治疗组30例全部治愈,排尿后残余尿量(30±12)mL,尿分析未见异常。西药治疗组26例治愈,排尿后残余尿量(70±16)mL;4例失败,需再次留置尿管,治愈率为86.67%,且有2例并发泌尿道感染。针药结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药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自 1994年以来 ,笔者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头针配合夹脊针治疗中风后遗症 10 0 0例 ,通过观察对比 ,总结出一套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0 0 0例 ,随机分为头针配合体针组 5 0 0例 ,头针配合夹脊针组 5 0 0例。其中男 6 0 2例 ,女 398例 ;年龄最大者 83岁 ,最小者 32岁 ;左侧瘫 4 90例 ,并发失语者 2 91例 ,右侧瘫 5 10例 ,并发失语者 4 30例 ,治疗时间最短者 2个疗程 ,最长者 6个疗程。2 治疗方法2 .1 头针配合体针组头针选用头皮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 ,根据不同症状选用不同的区域。用 2寸毫针进行接力…  相似文献   

10.
芒针治疗前列腺炎9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钢 《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0):445-445
<正> 前列腺炎,由于药物很难透过前列腺上皮的脂膜进入腺体组织,因而临床效果欠佳。又因前列腺解剖生理的特殊性,不宜就近针刺。我们选用芒针治疗,使针感通过经络感传直达病所,收效较为满意。1 一般资料 99例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病程在1年之内25人,1~2年20人,2~3年8人,3~5年46人。45岁以下54人,45岁以上45人。诊断标准按1987年第二版外科学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 采用秩边透水道穴,辅以深刺气海、关元等穴。配穴:肾虚腰痛者加肾俞、气海俞,阳痿、遗精、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与前列腺炎的相关性。方法 14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入院后行血清PSA水平检测的等相关检查,并根据病理结果确诊有无合并前列腺炎,根据患者有无前列腺炎症分为2组,A组(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组)83例,B组(未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组)61例;然后将83例A组患者根据PSA水平进行分组,C组(PSA<4μg/L患者组)32例,D组(PSA>4μg/L患者组)51例。分析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中PSA水平与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结果 A组血清中PSA水平(8.9±4.1)μg/L,膀胱残余尿量(87.7±76.1)mL,前列腺体积(97.4±27.4)mL,明显高于B组;年龄(57.3±5.6)岁,明显低于B组。C组中重度基质炎症者构成比为31%,明显低于D组;中重度腺周炎症构成比为53%、中重度腺体炎症构成比为22%,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伴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水平高于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PSA升高水平与患者年龄、增大的前列腺体积及残余尿量有关;PSA水平越高,前列腺基质炎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2.
我院科研小组自1997年3月~1998年12月,采用自拟复方棕榈根散对128例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与同期西药治疗30例对照,疗效较后者为优,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复方棕榈根散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治疗组128例中,患前列腺炎者55例,患前列腺肥大者73例;年龄21~40岁者30例,41岁以上者98例;病程2年以上。对照组30例中,患前列腺炎者14例,患前列腺肥大者16例;年龄21~40岁者10例,41岁以上者20例;病程亦2年以上。上述两组患者均根据裘法祖主编《外科学》所列之诊断标准作出明确诊断,而且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靶向活检与系统活检比较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的价值。方法:选取75例前列腺癌疑诊患者,将75例患者分成系统活检组和超声造影靶向活检组,分别对两组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并取得组织病理结果,所有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系统活检(SB)组与超声造影(CEUS)活检组对前列腺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组分别与CEUS活检组活检阳性针数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引导的前列腺活检能够提高前列腺癌的阳性针数阳性率,并减少穿刺针数。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1982~1986年运用化瘀利湿法治疗前列腺肥大症50例,其中Ⅱ°(前列腺大如鸡蛋)31例,Ⅲ°(大如鸭蛋)19例。尿频45例,排尿困难50例,尿潴留3例,血尿4例,合并前列腺炎5例。经治疗后,临床痊愈(小便通畅,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与前列腺炎的相关性。方法14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入院后行血清PSA水平检测的等相关检查,并根据病理结果确诊有无合并前列腺炎,根据患者有无前列腺炎症分为2组,A组(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组)83例,B组(未合并前列腺炎患者组)61例;然后将83例A组患者根据PSA水平进行分组,C组(PSA〈4μg/L患者组)32例,D组(PSA〉4μg/L患者组)51例。分析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中PSA水平与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结果A组血清中PSA水平(8.9±4.1)Izg/L,膀胱残余尿量(87.7±76.1)mL,前列腺体积(97.4±27.4)mL,明显高于B组;年龄(57.3±5.6)岁,明显低于B组。C组中重度基质炎症者构成比为31%,明显低于D组;中重度腺周炎症构成比为53%、中重度腺体炎症构成比为22%,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伴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水平高于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PSA升高水平与患者年龄、增大的前列腺体积及残余尿量有关;PSA水平越高,前列腺基质炎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本人通过对 13例偏瘫患者采用头针及蒙药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总数 13例 ,其中男 8例 ,女 5例 ;年龄均为 4 5岁以上 ;经西医治疗者 4例 ;病程在 2个月以内者 8例 ,2个月以上者 5例。2 治疗方法2 .1 取偏瘫对侧运动区及感觉区的中部 2 / 5及下部 2 / 5 ,同时均加百会穴及四神聪穴。选 2 8号 1.5或 2寸毫针 ,百会穴沿督脉平刺 0 .5~ 1寸。余各穴均为头针划分上平行 ,从上而下横刺快速进行 1~ 1.5寸 ,采用低幅高频率捻转手法 ,行针3~ 5分钟 ,间隔 10~ 15分钟后重复行针 2~ 3次起针。根据病情、年龄…  相似文献   

17.
芒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芒针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109例慢性前列腺炎病人随机分为芒针组、毫针组、西药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芒针组、毫针组及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8%、66.67%、60%。结论:芒针疗法疗效明显优于毫针组及西药组。芒针疗法在症状改善方面及减轻前列腺肿胀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且以治疗无菌性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80例,穴取双足运感区、生殖区;体针组82例,穴取中极、关元、三阴交等;头体针结合组78例,采用头体针结合方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等变化情况。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为72.5%,体针组为72.09/6,头体针结合组为85.9%,头体针结合组治疗效果优于头针组及体针组(均P〈0.05);3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I—PSS、QOL变化等均有改善,以头体针结合组改善明显。结论:头针、体针均能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尤以头体、体针结合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504s、p63、Ki67抗体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中表达检测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穿刺活检标本行HE切片观察和P504s、p63、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232例患者中PCa42例,前列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18例,前列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PIN)35例,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性增生(AAH)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125例。PCa、HG.PIN中的P504s的阳性率与LGPIN、AAH、BPH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但PCa与HGP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p63在PCa中无表达,与HGPIN、LGPIN、AAH、BP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Ki67在PCa中的表达显著高于HGPIN、LGPIN、AAH、BPH(P均〈0.05)。PCaKi67的表达强度与Gleason分级显著相关(P〈0.01),而PCaP504s的表达强度与Gleason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可靠方法,P504s、p63、Ki67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Ki67可以作为判断前列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女性“前列腺病”多发于中老年妇女 ,以尿频、尿急、尿液排空困难、尿滴沥、尿线变细等一系列类似于前列腺肥大症状的疾患。杨兆钢教授临床应用芒针 30多年 ,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 ,特别是芒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已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奖。同时 ,杨教授首创芒针治疗女性“前列腺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1 5例病人均为 4 0~ 78岁女性 ,平均年龄 51 .2岁 ;病程最长者 5a,最短者 3个月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时涩痛、尿后滴沥不尽 ,严重者可出现尿潴留 ,并伴有小腹、会阴部坠胀等症状 ;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