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院前延误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AMI的院前延误。方法通过查阅出院病历和电话回访的方法回顾性调查59例AMI患者院前延误情况。结果59例AMI患者院前延误1~72h,中位时间6.5h,院前延误率57.6%(34/59);年龄≥65岁,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既往无冠心病史者院前延误率显著高于年龄〈65岁,男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有冠心病史者(P〈0.05。P〈0.01)。结论AMI患者院前延误问题严重,应加强社区人群冠心病知识教育,尤其是高龄女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以改善AMI患者院前延误情况。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绝经后女性妇科B超筛查异常结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进行疾病筛查的绝经后女性592例,均采用B超检查,比较不同年龄及不同文化程度B超筛查异常率。结果年龄为50~59岁、60~69岁年龄段的B超筛查异常率(17.99%、22.4%)明显高于≥70岁年龄段(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女性B超筛查结果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初中至高中的B超筛查异常率(21.17%)明显高于小学及以下(13.50%)、大学及以上(18.85%),大学及以上的B超筛查异常率明显高于小学及以下(P<0.05),附件包块的筛出率最高,50~59岁、60~69岁、≥70岁年龄段的卵巢癌发生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检查是绝经后女性妇科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及50岁以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ICA)在院主要并发症及在院死亡率,初步判断疗效及预后,为老年AMI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根据年龄分成两组,其中包括37例65岁以上老年组及45例50岁以下青年组,分析各年龄组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比较在院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在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面,随年龄老化,不利因素显著增加,在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总例数率,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65岁为46%,≤50岁为7%,P<0.05),在院期间死亡率(≥65岁为16%,≤50岁为2%,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65岁以上老年患者直接PTCA有较高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在院期间直接PTCA预后与年龄密切相关。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是AMI患者直接PTCA治疗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3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冠心病惠者SCL-90总均分和各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居住情况为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应重视冠心痛患者的心理健康,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无配偶、低收入、独居患者应成为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306例成年患者,男171例,女135例,年龄18~86岁,BMI 16~36 kg/m2.超声探测右颈部高位(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中位(环状软骨水平)和低位(环状软骨水平下至2 cm)三处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BMI的患者高、中、低位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差异.结果 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高位(P<0.05),而部分覆盖、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高位(P<0.05).女性中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男性(P<0.05).≥60岁患者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BMI≥25 kg/m2患者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降低(P<0.05),而完全覆盖率明显升高(P<0.05).影响覆盖程度的因素依次为:位点>BMI>性别>年龄,判别符合率为71.24%.结论 高位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程度低,行静脉穿刺时能减少损伤动脉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效果及中远期预后。方法采集自2010年5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596例45岁以下行CABG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AMI组中男性患者234例、平均年龄(41.59±3.79)岁;女性患者26例、平均年龄(41.64±3.03)岁。心绞痛组中男性患者280例、平均年龄(42.19±2.90)岁;女性患者56例、平均年龄(41.54±3.52)岁。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患者在院死亡7例,总体死亡率为1.23%。AMI组260例、死亡4例;心绞痛组336例、死亡3例,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差异(1.54%vs. 0.89%,P=0.477)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二次开胸止血、新发脑梗、急性肾功能衰竭、新发心房颤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梗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长于或高于心绞痛组[(22.54±22.31)h vs.(18.64±11.81)h,(30.66±27.46))h vs.(23.96±15.11)h,(97 186±33 741)$vs.(90 081±24 537)$,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亚组间院死亡率和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546例,随访率92.6%。中位随访时间4(0.5,8.5)年,全因死亡21例(3.85%),72.2%患者免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两组间MACCE、全因死亡、再发心绞痛发生和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组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行PCI率高于心绞痛组(P0.05)。结论 45岁以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行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安全可靠,中远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吸烟状态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调查1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吸烟状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戒烟组89例,男性82例,女性7例,年龄(59±11)岁;吸烟组58例,男性48例,女性10例,年龄(59±12)岁,分别记录两组临床资料,出院12个月后电话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预约心动超声检查及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①吸烟组次终点事件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入院率明显高于戒烟组(P<0.05).主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戒烟组较吸烟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明显缩小(P<0.05),6分钟步行试验亦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1)PCI术后吸烟增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入院率,使心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2004年至2005年共收治酒精中毒患者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7例,院前死亡1例(男性,37岁),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16岁,神志清醒,自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者34例,经治疗后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所选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AMI组和女性AMI组,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农村患者比例、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组(P<0.05或P<0.01),发病后及时入院者较男性组少(P<0.01);女性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发病前2周有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史、无明显诱因、非Q波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心衰者均显著多于男性组(P<0.05).结论 女性AMI的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AMI,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文化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玉梅  杨泉 《护理学杂志》2006,21(15):63-64
目的探讨不同文化程度的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44例高中文化程度哮喘患者与46例初中文化程度哮喘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及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调查.结果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哮喘患者对疾病知识、心理疏导、专题讲座的需求程度高,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哮喘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哮喘患者应重点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防治措施及用药方法,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以专题讲座为主,辅以示范演讲.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哮喘患者,采用一对一的示范演讲及重点辅导,并鼓励听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