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长期不能清除所致的肝脏病变,是当今世界常见的难治病之一。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率较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约10%,男性多于女性,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迅速,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益气扶正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扶正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服用益气扶正解毒汤(黄芪、当归、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柴胡、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枝莲、丹参、山楂、茵陈、五味子、淫羊藿、桑椹子)治疗。对照组68例服用益肝乐胶囊配合肝泰乐、维生素C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HBsAg、HBV-DNA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对照组为79.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恢复及HBeAg、HBV-DNA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扶正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 0 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5 6例 )和对照组 (5 0例 ) ,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及大黄虫丸治疗 3个月 ,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 (HA)、Ⅳ型胶原 (C Ⅳ )、层粘连蛋白 (LN) ,Ⅲ型胶原前肽 (PⅢP) ,及肝功能和B超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 .0 7% ,对照组为 72 .0 0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A、C Ⅳ、PⅢP、LN显著下降 ,肝功能明显改善 ,在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总胆红素(TBiL)、HA、PCⅢ、LN ,升高白蛋白 (ALb)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治疗后肝脏B超显示 ,在缩小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方面 ,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补阳还五汤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有逐年增多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对健康人构成严重的威胁。探求其理想治法,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取得一定成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阎艳丽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36载 相似文献
5.
6.
7.
8.
2001—09~2004—06,笔者采用自拟柴桑慢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5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复方蛇草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09—2007-05,笔者自拟复方蛇草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并与代丁合甘利欣治疗37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①有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仍为阳性者;②乙型肝炎e抗原(HBe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干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问题,提出中医药干预治疗的目的、原则、适用范围及中药复方序贯干预治疗ASC的疗法。 相似文献
11.
黄衍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多发传染性疾病,本文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对肝脾两虚、湿热瘀毒型从调养肝脾、清化湿热瘀毒法进行辨证用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要求,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CSHB入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随访48周,对其生存时间,生化指标等进行监测。共完成试验组53例,对照组50例。结果:(1)两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上有明显差别,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第0周,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第8周试验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12周以后两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FP值在各期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辅以中药留灌肠能明显改善CSHB患者生存率,减慢病情发展速度,改善其预后,并可改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出该病在临床上分为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五个常见类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分析各型的临床表现,提出各自不同的治疗法则,不同的遣方用药,为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为建立规范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前期探索。方法:临床收集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CSHB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的辨证分型方案进行辨证,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总计99例CSHB纳入研究,其中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80例(80.08%);年龄15~72岁,平均(44.48±12.26)岁,男性74(74.75%)例;(2)中医证型以瘀热发黄27例(27.27%)、气虚瘀黄26例(26.26%)和湿热发黄21例(21.21%)3型较为常见,其次为阴虚瘀黄型16例(16.16%)、阳虚瘀黄型9例(9.09%);(3)各证型间性别和年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8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不同临床分期的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43.6%)为主,中期以瘀热发黄型(27.3%)和湿热发黄型(22.7%)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27.8%)为主;(5)实验室指标中,仅阴虚瘀黄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气虚瘀黄型(P<0.05);血清生化学指标胆红素、白蛋白等均与中医证型无关(P>0.05)。结论:瘀热发黄、气虚瘀黄和湿热发黄型是浙江地区CSHB的主要证型;在构成CSHB的主要人群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为主,中期多以瘀热发黄、湿热发黄型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多见;阴虚瘀黄型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较气虚瘀黄型差,但不能从临床常规实验室指标对证型进行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19.
20.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脾虚湿滞、湿热蕴结、脾虚血瘀、气阴两虚等,但以上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大多互相兼夹,湿热、气滞、血瘀三方面因素始终存在于本病的全过程,早期以湿毒、气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健脾化湿、行气活血法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