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此均说明脾胃正气之强弱与疾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调理脾胃的治则不但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而且在其它系统疾病中也很重要,《内经》:“治痿独取阳明”;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此均说明脾胃正气之强弱与疾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其次调理脾胃的治则不但在消化系统疾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5.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顾护胃气"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7.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8.
历代以来 ,对脾胃功能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已多有阐发 ,其中尤以李东垣之《脾胃论》为精详。至清代叶天士始有脾胃分治之说 ,可见同为后天之本 ,脾胃在脏腑阴阳属性、体用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们认为 ,阳明经腑 (胃 )在病机传变上的意义较脾更为重要 ,试阐述之。1 胃腑的生理功能是其病机传变的基础《灵枢·五味》指出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指出了胃的受纳和消化吸收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提示胃参与了营卫气血的化生 ,故有“阳明…  相似文献   

9.
孔伯华先生对胃功能的认识既中肯又精深,对胃病的治法既贴切又允正。他在《脾胃病论》一文中首先总结了《内经》、《难经》对胃的重要性的认识之后,指出:“胃气乃人生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身体各部亦无不皆壮,反之则五脏六腑及身体皆弱。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  相似文献   

11.
刘红旗 《河北中医》1999,21(6):381-381
病有所偏,治有所宜,此为医之常理也。脾胃亦是如此。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有反正之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歧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温病条辨》曰:“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诸证蜂起矣。”脾以升为常,胃以降为顺;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道实,阴道虚。”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所以治脾宜温、宜补、宜升、宜燥,治胃宜清、宜润、宜通…  相似文献   

12.
蒋文照教授从事医疗教学50载,临证长于内科,兼及妇儿科,尤其重视扶护胃气。《灵枢·五味篇》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蒋老认为,所谓“胃气”,即脾胃之消化吸收机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因而,胃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见胃气在人体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曰“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万物无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旺于四季,即此义也。由此推之,则凡胃气之关于人者,  相似文献   

13.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14.
陆宁  施航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52-452
所谓"胃气",是脾胃之气的统称,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脾胃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历代医家都有详细的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张景岳说:"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  相似文献   

15.
周彤  张杰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7):431-431
石膏味辛 ,性寒 ,无毒。主要作用在于凉而能散 ,透表解肌 ,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使其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如《神农本草经》曰 :“石膏主中风寒热、口干、舌焦。”《名医别录》曰 :“除时气 ,头痛 ,身热 ,三焦大寒 ,能解肌 ,发汗、止消渴、烦逆、咽热。”《甄权本草》曰 :“治伤寒头几裂 ,壮热 ,皮如火燥。”《大明本草》曰 :“治天行狂热。”张元素曰 :“止阳明经头痛 ,发热恶寒 ,大渴引饮 ,中暑 ,潮热 ,牙痛。”《本草备要》曰 :“泻大热 ,解肌 ,生津 ,治中暑自汗 ,为发斑 ,发疹之要品。”总之 ,石膏的…  相似文献   

16.
脉之“三贵”是辨别平脉与病脉吉凶的理论根据。何谓“三贵”? 一曰脉贵“有胃”。《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等一切生机皆由胃出,都可从气口测知;人体生机的有无,决定于胃气的有无,这可从脉象测知。  相似文献   

17.
人体之气分布在中焦的谓"中气",贯通上下,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位于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难经》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相似文献   

18.
明代杰出医家张介宾作为先天肾命学说的集大成者而受到后世越来越广泛的推崇。与此恰成对照的是,张氏对后天脾胃学说的重要贡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兹不揣谫陋,略作探讨。挂一漏万之处,尚盼同道教正。祖述《内经》发皇古义脾胃学说奠基于《内经》,而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张介宾之论治脾胃也,一一以《内经》为依归,而处处突  相似文献   

19.
<正> 牙龈,即牙齿与龈肉(牙床),二者同居口内,如木栽于土也。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直指方》云:“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龈肉由脾胃所主。《证治准绳》曰:“足阳明胃经进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进入下齿”。胃与脾脉络相连同居中焦,为水谷之海,生化气血之源。龈乃固齿之肉,需赖脾胃气血濡养,始能生长丰盛,而固齿不脱。因牙龈与肾胃大肠三经关系最为密切,在生理上相互维持,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肾阴不足,精髓失养,或胃肠积火,循经上炎,则可致牙龈失安而病矣。《景岳全书》曰:“牙齿之病有  相似文献   

20.
耳鸣治验1则     
李凭 《河北中医》2008,30(4):390-390
耳鸣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论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灵枢.口问》中提到:“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