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针解篇》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十四篇,主要从针刺补泻手法、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具的功用和临床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篇名中的"针解",指本文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的有关针刺问题,故名"针解篇"。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相似文献   

3.
“宛陈则除之”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福州350003)黄碧玉"宛陈则除之"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张介宾《类经·针刺·七》:"宛,郁同;陈,积也。"宛陈在此当指瘀血阻滞。《灵枢·小针解》:"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张志聪在《灵枢集...  相似文献   

4.
九针略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约有半数以上的篇幅论述了针灸,其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世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素问·针解》等篇中多处提到的“九针”,是现代所用针具的前身。对“九针”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实用价值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深入研究针灸的发展史,充分发挥针具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及实现针具的不断更新、完  相似文献   

5.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针刺方法颇多,其中有以九针应病情况九变的九种针刺方法——九刺;适应十二经病证的十二种针刺方法——十二刺;依五脏的病变采取的五种针刺方法——五刺这些刺法形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7.
补泻针法 ,始见于《内经》,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能》和《素问·离合真邪论》等三篇的记载较为详细、完整。综观原文 ,《内经》补泻针法的操作特点可概括为两点 ,1补法 :以静为特征 ,纳入 ;2泻法 :动势明显 ,放出。即补法轻柔和缓 ,动作幅度小而不明显 ,注重由外入内的行针过程 ;写法则力重势猛 ,动作幅度大而明显 ,注重由内出外的行针过程。此外 ,泻针法的立意 ,是根据病证的虚实外在表现及发病机理的朴素认识而制定的 ,根据“有余者泻之 ,不足者补之”的原则 ,对盛实之邪气 ,应予祛除 ;对虚衰之正气 ,应予培补。因此 ,针刺…  相似文献   

8.
一、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气从四肢指趾末端走向肘膝部位各有“井.荣、输、经合”五个特定名称的腧穴,简称‘五输穴”。这些输穴的性能,各有其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故又有“五行输”之称。五输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本输》、《灵枢·结根》  相似文献   

9.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10.
徐疾和提插作为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区别 ,现就管见所及 ,试述如下。1 徐疾补泻徐疾补泻法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对此《内经》中有两种不同解释。其中《灵枢·小针解》曰 :“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 ,言疾内而徐出也。”指出针在体内进出提插的快慢。《素问·针解》篇曰 :“徐而疾则实者 ,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 ,疾出针而徐按之。”此指出针的徐疾和扪按针眼的快慢。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对此论述道 :“盖徐疾二字 ,一解作缓急之意 ,一解…  相似文献   

11.
本篇经注出自《太素》卷第二十一(九针之一),原收藏于日本京都仁和寺宫,曾散落民间,故通行本《太素》阙如.今据日本盛文堂医书颁布会《缺卷覆刻<太素>》本,仿萧延平之例,取《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甲乙》卷五第四和卷三第二十四,略加校注,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2.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13.
刺络放血疗法治病由来已久 ,它是用三棱针或粗而尖锐的针具 ,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 ,施以针刺放出适量的血液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 ,应用较广。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灵枢·九针论》谈到锋针 (即三棱针 )有“泻热出血”的作用 ,《灵枢·官针》篇指出 :“病在经络痼痹者…… ,病在五脏固居者 ,取以锋针。”因此 ,不论内伤外感 ,新病宿疾 ,皆可取锋针刺出血以治之。笔者就刺络放血之法的运用 ,谈谈个人的体会。1 施用原则刺络放血疗法的施用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指出 :“锋针…  相似文献   

14.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针前诊察与辨证,针刺过程中的得气、候气、守气、调气、守神,针刺的治疗原则与补泻方法等方面对《灵枢·小针解》针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小针之要,易陈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可见针道之难在于“神”。此“神”包括与针灸有关的辨证施刺、手法、配穴、禁忌等一系列问题,更应包括医患神志活动与针灸治疗的关系。对于后者,《内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这对指导针灸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7.
快速针刺法是一种不留针的针刺方法。即在短暂的时间内,施以一定的刺激强度,有了针感后随即起针,缩短刺激时间,控制针刺量,从而达到有效地调节机体的目的。若用之得当,效若桴鼓。 一.快速针刺的适宜对象 1.热邪炽盛 邪热郁于肌表,宜浅刺快刺。《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浅刺可助解肌散表;快速出针不阻塞针孔以利于祛邪。《灵枢·邪  相似文献   

18.
<正> 在针灸教学中,笔者对原穴的组成和特点,穴位的作用与定位,得气的意义与方法等问题有所认识,故此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期交流指正。原穴的组成和特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相似文献   

19.
《素问·热论》篇经脉理论属于足六经理论体系 ,本篇经脉理论在经脉循行、与脏腑属络关系、经脉病候等方面均不同于《灵枢·经脉》篇 ,明显属于从出土经脉文献到《灵枢·经脉》篇之间的时段。《内经》中还有多篇属于足六经理论体系 ,重视并加强足六经理论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经脉学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