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39岁,汉族,面包车司机.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于2009年2月入院.查体:腹部平软,无包快,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入院体检:T 36.3℃,P 80次/分,R 20次/分,血压140/90mmHg.一般情况尚可,皮肤无皮疹,无肝掌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肿大,无突眼,结膜不充血,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正常.肝右肋下未触及,脾左肋未触及,莫氏征阳性,双肾无叩击痛.腹部平软,无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2.
<正>病人,男,38岁。间断性便血1年,间断性腹痛2个月。坐位缓解,进食后疼痛减轻,伴反酸乏力,后背放射痛。无传染病史。体格检查:上腹部稍膨隆,可触及一质韧包块,大小约10 cm×10 cm,活动性差,无压痛,叩诊时有震颤感。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5 U/L,谷氨酰转肽酶 114 U/L,其余正常。腹部彩超检查提示肝弥漫性回声改变(脂肪肝)、上腹部囊实性包块(图1)。上腹部CT检查提示腹腔多发囊实性占位,倾向黏液性肿瘤(图2)。行开腹  相似文献   

3.
肝泡状棘球蚴病肝移植一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院肝移植组于 2 0 0 0年 12月 2 7日对 1例肝泡状棘球蚴病 (AE)患者实施了”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 ,2 2岁 ,因肝区胀痛和黄疸于 2 0 0 0年 11月 4日经手术探查 ,病理证实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由于巨块病灶侵犯第一肝门和胆道系统 ,难以行肝切除而被迫终止手术。患者于 12月初转入我院 ,自诉上腹部胀痛 ,纳差 ,皮肤搔痒 ,巩膜皮肤中度黄染 ,肝功能除胆红素 10 6μmol/L外 ,其他基本正常。CT和MRI显示病灶侵及左半肝和部分Ⅴ及Ⅵ段 ,并累及左右肝管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决定给患者施行肝移植术 ,移植前给予阿苯…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36岁,藏族,牧民。3年前,左乳房正上方发现无痛性肿块,如蚕豆大,渐渐增大。乳头无任何分泌物流出,与月经周期无关。检查:左乳房被巨大肿块占据,约12×10×10cm,与深部组织无关,与表面皮肤无粘连。挤压乳头无分泌物流出。活动性好,边缘光滑,质韧而不硬。分叶状,压痛轻,周围淋巴结不肿大。B超报囊性肿块,Casonistast(-),胸透双肺清晰。手术中所见该肿块边缘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强力大,色白。切开见一完整内囊,病理证实“乳房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5.
老年男性,因间断寒战、高热,右上腹痛2个月之主诉入院,无恶心、呕吐、便血、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等表现.查体可见贫血貌,腹部未触及包块,右上腹压痛阳性,肝区叩击痛阳性.血常规示贫血及血象高.粪常规未见隐血.行腹部B超及上腹部CT提示肝右叶脓肿并含气空洞形成,大小约7.4cm×8.9cm×9.0cm.结肠造影示结肠肝曲顶部与肝脓腔相通,形成瘘道.手术探查发现结肠肝曲、十二指肠、胆囊与右肝下间隙界限不清,在肝下形成直径约9cm的脓腔.  相似文献   

6.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肝移植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AHD)的临床进展。方法复习文献,综述国内、外最新研究与治疗进展。结果肝移植治疗晚期肝AHD的5年生存率达71%。术中切除病肝和术后避免复发是治疗的主要难题。结论肝移植是目前惟一有效而又可行的能治愈肝AHD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8.
肝泡状棘球蚴病89例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89例的手术、手术前后药物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73例,手术病死率3%(2/73)。出院的7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15年以上。早期患者行根治性肝叶切除术9例,均健在。其中7年后复发1例。而行单纯液化腔引流术4例,均死亡。行病变部分切除58例,其中同时行胆管置管扩张成形及引流术18例,随访期间死亡18例。单纯活体组织检查和未手术者16例,其中存活4例,死亡12例。药物治疗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其中以吡喹酮效果较为明显和肯定。结论 根治性肝叶切除术对肝泡状棘棘蚴病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解除胆管和血管压迫,结合手术前后有效的药物治疗对晚期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希望在多数肝泡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69岁,汉族,左上腹不适1年余,加重伴腹部疼痛4月。入院查体:左上腹饱满,局部压痛,未触及明确包块。CT:脾脏内见一大小约5.8cm×5.7cm×5.0cm的球形病灶,周围有多个小的密度稍低影,双期扫描增强不明显(图1)。MRI:脾脏内可见6.0cm×5.0cm×5.0cm大小的类球形病灶、T2加权像及FSEIR呈混杂信号影。以脾脏占位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脏体积增大,其内可触及一肿块,约6cm×6cm×6cm,质硬,与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界限较清楚,已占据大部分脾脏,行脾切除术。术后大体标本为:脾脏内可见灰黄色球形肿块,肿块内有散在液化坏死区。术后病理诊断:脾…  相似文献   

10.
达瓦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4):244-244
患儿 ,男 ,11岁。以头痛、头晕 5年 ,右眼突出伴恶心呕吐 3个月入院。患儿长期居住在牧区 ,有狗羊接触史。入院查体 :T 3 6.2℃P 90次 /分R 2 0次 /分BP80 / 40mmHg。精神可 ,神志清 ,对答切题 ,右眼外突出明显 ,右眼全盲 ,无光感 ,心、肺未见异常 ,腹部未见异常 ,双侧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提示 :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 ;②脑积水 ;③颅内高压。胸部X线拍片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包囊液皮试( )。入院诊断 :①右额颞叶多发脑棘球蚴病 ;②脑积水 ;③右视神经损害。入院后给于抗炎、对症降颅内压治疗。行右侧额颞经皮瓣…  相似文献   

11.
巨块型多形巨细胞型肝细胞癌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9岁,因发现肝区占位1年余,双下肢水肿1周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明显下降,2月内体重减少10kg,于当地医院MRI示“右肝巨大占位”。肝穿刺活检示“送检小块组织见增生的肝细胞,未见癌细胞”,未予特殊处理。1周前发现双下肢水肿,伴胃纳、精神差,为求诊治入我院。本次起病以来体重下降约20kg。  相似文献   

12.
13.
14.
病人,女性,55岁,以腹胀5年,加重半年而入院。病程中病人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感觉胃纳下降,大小便正常。体检:神志清楚,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右上腹膨隆,剑突下及右肋缘下扪及一巨大肿块,23 cm×22 cm×18 cm大小,境界不清,呈囊性,无压痛。B超检查:肝区一巨大球形囊肿,胆囊未显示。入院诊断:腹腔  相似文献   

15.
病人,女,51岁,于2007年6月冈肝区胀痛,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直径约8 cm,后确诊为肝血管瘤,入院后使用碘油、平阳霉素等行介入栓塞(HAE)治疗.  相似文献   

16.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277 patients with hepatic echinococcosis and bile duct affec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rate of specific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depends on duration of the disease, location and size of the parasitic cyst, changes in the cyst (suppuration, calcification), and also on the level of the lesion in the bile ducts. They were seen in the lesion of the segmental ducts 1.5 times less (18%) often than in the lesion of the hepatic ducts (25.7%). Early diagnosis, adequate surgical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in the cyst and bile ducts influence treatment outcome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ose in 25.9% cases with lethality 1.4%. These complications were diagnosed 6 times less often after elimination of the residual cavity, suturing of bile fistulas or other methods (resection, pericyctectomy) application than after drainage of the residual cavity.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初步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术后残腔胆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行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3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囊摘除术325例,外囊剥脱术27例;发生术后残腔胆瘘39例,发病率11.1%。结果 39例术后残腔胆瘘患者中,大量胆瘘12例,中等量胆瘘10例,少量胆瘘17例。17例少量胆瘘患者和3例中等量胆瘘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自行闭合;其余19例(12例大量胆瘘和7例中等量胆瘘)为顽固性胆瘘,其中7例行T管引流+瘘口缝合+腹腔引流术,8例行经胆囊造瘘术+残腔引流术,2例行肝部分切除术,1例顽固性胆瘘行胆肠吻合术,均治愈;另1例胆瘘出现残腔脓肿,行残腔脓肿清除术后治愈。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包虫直径≥10 cm、术前TBil≥159 μmol/L、包虫囊壁钙化、残腔与主胆道相通是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发生残腔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53、4.996、8.568、32.500,P < 0.0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临 床评估和规范化个体化手术操作,术中妥善缝合残腔瘘口、必要时胆道减压是预防术后残腔胆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泡型肝包虫病术后胆漏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泡型肝包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情况,对比分析胆漏(n=22)与非胆漏组(n=115)的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胆漏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胆漏组与非胆漏组在术前肝功能(AST、LAP、LDH)、失血量、输血量、肝门侵犯、术前行PICD、规则肝切除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规则性肝切除是避免胆漏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肝门侵犯是胆漏发生的危险性因素。结论病灶侵犯肝门是术后胆漏发生的危险因素,规则性肝切除可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1.术前一般资料:病人,女,55岁,因皮肤巩膜黄染伴皮肤瘙痒5 d入院.入院查血常规WBC 5.7×109/L,RBC 4.09×1012/L,Hb 124 g/L,PLT 151×109/L.肝功能ALB 50 g/L,TB 174.0μmol/L,DB 126.9 umol/L,ALT220 U/L,AST 112 U/L,ALP 479 U/L,GGT 605 U/L.凝血象PT 12 s,APTT 31 s.大便隐血弱阳性.  相似文献   

20.
胆内瘘是胆道系统与相邻脏器间的异常通道,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3.2%,国内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外.是一种少见的病理情况,因而临床上应引起重视.近日我院收诊1例胆总管胃瘘病人,现就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