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分析散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散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结合文献比较与Von Hippel-Lindau(VHL)病相关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差异.结果:6例散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均为髓内单发病灶,其中3例位于胸髓,2例位于颈髓,1例同时累及延颈髓;病灶长径1.7-7.3 cm.5例病灶为实性,1例为囊实性,肿瘤均位于脊髓背侧,边界清楚,肿瘤实性部分表现为以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强化明显,囊实性病灶囊壁亦明显强化,1例胸髓病例邻近软脊膜线样强化的“尾征”;合并流空血管影、脊髓空洞各4例,1例囊实性肿瘤并囊内出血,矢状位T2加权图像见液-液平面.结论:散发性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与VHL病相关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灶常多发、体积较小,预后较差且易复发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有无流空血管、瘤周水肿以及脊髓空洞等)。结果 大囊小结节型3例(20%),实性结节型12例(80%);颈段9例(60%),胸段2例(13%),腰骶段4例(27%);单发13例(87%),多发2例(13%),其中1例合并VHL综合征(VHL)。6例(40%)肿瘤的最大径≥3 cm,其余肿瘤最大径均<3 cm;10例(67%)肿瘤内部及周围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4例(27%)肿瘤继发脊髓空洞,6例(40%)肿瘤周围广泛脊髓水肿,5例(33%)肿瘤未见脊髓空洞及周围水肿改变,其中1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水肿。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内部及周围多见流空血管、增强以后显著强化,常伴发瘤周水肿或脊髓空洞。MRI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 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使用场强为 0 35T(特斯拉 )的超导型MR成像仪 (SE系列 ,多回波技术 )对全部病例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 5例行Gd -DTPA增强扫描 ,剂量为 0 1mmol/kg·b w ,静脉注射。结果 8例中 ,7例位于颈髓内 ,只有 1例位于胸段。MRI成像中所有病例均显示受侵脊髓弥漫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 ,T1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 ,T2 加权成像呈高信号。 5例行Gd -DTPA增强T1加权成像 ,所有病变呈现一伴随囊腔的界限清楚的强化肿块。全部病例均见迂曲的血管流空现象。结论MR图像可多平面成像 ,适于评估脊髓肿瘤。Gd -DTPA增强MR成像能在大的囊变区精确确认多血管的肿瘤病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不同生长部位的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方法:对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不同生长部位的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额叶4例,左侧桥小脑角区1例,延髓2例,小脑半球9例;其中12例呈大囊小结节,4例呈实质型;额叶病灶呈大囊小结节型,可见流空血管影,实性成分呈等T1、等T2信号,明显强化;桥小脑角区肿瘤呈不规则的囊状,内有扭曲血管影及不规则的实性成分,呈不规则较明显强化;延髓肿瘤,呈类椭圆形的大囊小结节,内有分隔,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小脑半球肿瘤呈大囊小结节或实质型,实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均见流空血管影,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结论:颅内不同生长部位的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均有一定特点,而肿瘤实性成分中的流空血管影是该病较具特征性的MRI征象。  相似文献   

5.
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使用场强为0.35T(特斯拉)的超导型MR成像仪(SE系列,多回波技术)对全部病例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b.w.,静脉注射。结果 8例中,7例位于颈髓内,只有1例位于胸段,MRI成像中所有病例均显示受侵脊髓弥漫性增粗,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T1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5例行Gd-DTQA增强T1加权成像,所有病变呈现一伴随囊腔的界限清楚的强化肿块,全部病例均见迂曲的曲血流空现象,结论 MR图像可多平面成像,适于评估脊髓肿瘤,适于评估脊髓肿瘤,Gd-DTPA增强MR成像能在大的囊变区精确确认多血管的肿瘤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 15例均发生于后颅窝。11例为全瘤实性肿块,4例为囊实性肿块,实性为主。MRI上肿瘤实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15例均可见瘤体或瘤周流空血管影,肿瘤周围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11例实性肿块全瘤明显强化,4例囊实性肿块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能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韩礼良 《当代医学》2013,(23):46-47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9月-2011年11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资料结,合文献总结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结果 10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CT平扫4例,10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单发9例,其中幕上大脑半球2例,1例破坏颅骨;幕下7例,其中5例位于小脑半球,2例位于下蚓部四脑室出口。2例呈实质型,4例呈囊实性,3例呈囊结节型。多发1例共3个病灶,2个位于小脑半球,1个位于延髓背侧。其中大病灶位于小脑半球呈囊结节型,另2个病灶呈结节样实质型。CT平扫4例病灶囊性部分呈低密度,实行部分呈稍低密度,1例发现骨质破坏,病灶内均未发现钙化和出血;10例MR平扫发现囊性部分呈长T1WI、长T2WI信号;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WI、稍长T2WI信号;MR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MR扫描8例发现流空血管影。结论 CT和MRI是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及发现病灶内流空血管影对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李华  郭春锋 《中原医刊》2011,(6):125-126
目的 探讨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幕上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与MRI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其中8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结果 病变均为单发.大囊小结节型6例,单纯囊型2例,实质型1例.8例CT平扫囊腔呈低密度,1例呈高密度,肿瘤壁结节均呈等密度 7例MRI平扫囊腔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明显低信号 肿瘤壁结节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 8例MR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实质性肿块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囊壁未见强化 3例肿瘤周围或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MRA显示瘤周或瘤内增多、增粗、迂曲的动脉血管.结论 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脑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7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脑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资料,详细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5例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例位于小脑蚓部.5例CT检查,4例平扫肿块表现为混杂等、低密度,1例呈均匀稍高密度.3例边界不清,周围可见水肿区;2例边界较清,周围可见少许水肿或不明显水肿;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显著强化.7例MRI检查,表现为T1WI呈等、稍低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及FLAIR上呈高信号,5例肿块内部或周围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后肿瘤呈显著强化;DWI上均呈低信号;2例MRS可见低Cho和NAA峰,明显增高的Lip峰.结论 CT与MRI对小脑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影像表现与病理特点,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全部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单发21例,多发1例,所有病灶均位于小脑内。21例单发病例中,MR表现大囊小结节型17例,实质型2例,单纯囊型2例。肿瘤的囊液部分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T2-FLAIR为稍低、等或稍高信号;实性部分或瘤结节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SWI序列可见到瘤内或瘤周的异常扭曲血管影。1例多发病例表现为1个大囊小结节型及2个小结节状实质型病灶。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之间丰富的间质细胞。结论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具有典型的MR表现,且与其病理基础密切相关。MR是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28例经手术证实的髓外膜内肿瘤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4例,脊膜瘤5例,其它肿瘤2例,MRI对髓外膜内肿瘤定位准确率达96.4%。MRI SE序列T2加权像和Gd-DTPA增强扫描图像中病灶中心二是鉴别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依据,但不能鉴别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MRI平扫及增强表现,探讨MRI特征,并分析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及非VHL综合征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的差异。结果:11例中8例为单发肿瘤(72.7%),3例VHL综合征均为多发肿瘤(27个)。MRI表现多与肿瘤大小相关。除体积较小(上下径≤1cm)者多位于颈髓外,以胸髓多见,邻近背侧软脊膜。肿瘤边界清楚,强化明显。≤1cm的肿瘤呈点状或结节状,为均匀等T1、稍长T2信号,强化均匀;〉1cm的肿瘤多呈香肠状、葫芦形或不规则形,多以稍长T1、稍短T2为主的混杂信号,不均匀强化。肿瘤常继发大范围脊髓囊性改变(77.8%)及水肿,与肿瘤大小无相关性。〉1cm的肿瘤内部及周围常见流空血管影(100%)。除VHL综合征患者常发生多发、体积小的肿瘤,VHL综合征与非VHL综合征患者在MRI表现中无明显差异。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检查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或放疗证实的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8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中,9例位于松果体区,3例位于基底节区及丘脑,6例位于鞍区。松果体区肿瘤MRI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边缘光滑,出血少见,CT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松果体钙化常被肿瘤包埋,增强呈均匀显著强化。鞍区肿瘤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正常短T1信号消失,肿瘤T1WI呈等信号,T2WI上信号可以表现为等或高信号,CT上肿瘤实体部分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基底节及丘脑肿瘤,瘤体较大,信号及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晰,出血多见,增强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表皮样囊肿3例,T1、T2加权显示各种不典型信号类型;脂肪瘤2例,T1加权示高信号,T2加权衰减为中等信号;髓内肠源性囊肿1例,T1加权显示低信号,T2加权示高信号。结论 除脂肪瘤外,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缺乏典型的特征。MRI诊断应当结合发育异常病史、病理学和病原学。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诊断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表皮样囊肿3例,T1、T2加权显示各种不典型信号类型;脂肪瘤2例,T1加权示高信号,T2加权衰减为中等信号;髓内肠源性囊肿1例,T1加权显示低信号,T2加权示高信号,结论 除脂肪瘤外,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缺乏典型的特征,MRI诊断应当结合发育异常病史,病理学和病原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4例发生在后颅窝的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后颅窝母细胞瘤回顾性分析。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3岁~70岁。平均37.3岁。24例均行MRI平扫 增强检查。结果24例病灶,8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6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4例位于小脑隐部,3例位于四脑室,2例位于延髓背侧,1例同时累及两侧小脑半球。18例呈类圆形,6例呈圆形。MRI表现为囊性者18例,平扫T1Wl囊液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壁结节T1WI为等信号,T2W1及FLAIR呈高信号。增强后囊腔不强化,壁结节明显强化。实性6例,平扫T1Wl肿瘤呈低信号,可见流空的血管影,T2W1及FLAIR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后颅窝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10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7例,采用GE3.0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与硬膜面的夹角、囊变坏死、强化方式及硬膜尾征在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间存在明显差异,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源性肿瘤与脊膜瘤T1WI信号无明显差异;神经鞘瘤T2WI信号多不均匀;脊膜瘤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若发生钙化,则T1WI、T2WI呈低信号改变。结论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都有特征性MRI表现,MRI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发生于颅内3例、腹部4例、四肢软组织1例。CT均呈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类圆形、分叶状较高密度的软组织块影,CT值约40.0Hu。MR表现为,T1低或等信号,T2高或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广泛分布,CT呈较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内T2低信号及较为显著的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快速液体衰减翻转恢复脉冲序列 (Fast- FL AIR)在椎管内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 2 .0 T超导磁共振仪对 2 3例疑有椎管内病变的患者进行 T1 WI、T2 WI和 Fast- FL AIR扫描 ,5例患者进行了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脊髓肿瘤 6例 (髓内肿瘤 1例 ,髓外硬膜下肿瘤 5例 ) ,脊髓血管畸形 2例 ,椎管内囊肿 2例 ,脊髓局灶性水肿 2例 ,白血病 1例 ,脊髓炎症 3例 ,脊髓空洞 7例。Fast- FL AIR序列可以清晰的显示髓外病变范围 ,优于 T2 WI;显示髓内病变范围不如 T2 WI;对于椎管内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鉴别 T2 WI均为高信号的病变 (脊髓炎症、空洞、水肿、肿瘤 )。结论 :对于椎管内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Fast- FL AIR序列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序列 ,特别是对 T2 WI为高信号的病变的定性诊断 ,应在 MR检查时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0.
易建生  孙莉  黄海峰 《海南医学》2013,24(21):3172-3176
目的 探讨低级别胶质瘤的MR影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Ⅰ~Ⅱ级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21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中,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5例,2例位于小脑蚓部,额叶、颞叶及桥脑各1例;2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额叶.4例PA与2例PXA均表现为囊实性或囊性伴实性结节,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或实性结节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1例PA囊壁可见轻度强化,其余病变囊壁均无强化.1例桥脑PA病变为实性弥漫生长,增强扫描仅部分轻度强化.14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额叶7例,颞叶3例,顶叶2例,桥脑2例,其中无明确肿块且边界不清的8例,有明显肿块的6例,表现为等、长T1和长T2信号,增强扫描除1例桥脑弥漫病变可见轻度斑片状强化外,其余病变均无明显强化.结论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肿瘤的诊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