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绝经后妇女体质量与绝经年数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GE Lunar Prodigy双能骨密度仪测量绝经后女性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并将其作为应变量,分析其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绝经年数等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正位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体质量和绝经年数关系密切,其中与绝经年数呈负相关;侧位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体质指数密切相关。结论:随绝经年数增加,骨密度逐渐下降,体质量大者骨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真性向前滑脱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腰椎真性向前滑脱病例的CT扫描结果。扫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倾斜机架与滑脱椎体椎弓平行,以层厚3mm、层距3mm扫描椎弓;二种是采用螺旋扫描,层厚1mm、层距1mm,从第2腰椎一直扫到第1骶椎,再分别重建椎间盘层面、椎体及滑脱椎体椎弓层面的MPR。结果:CT扫描显示双侧椎弓峡部骨质不规则缺损;椎弓峡部裂与关节突关节呈双关节征;椎管前后径增加,呈"三叶草"形;椎体后缘呈"双边征"改变;椎间盘特征性变形。结论:腰椎真性向前滑脱具有特征性CT征象,CT扫描能够确诊。笔者认为螺旋扫描后矢状位重建椎弓为观察椎弓峡部骨质缺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正常垂体柄位置的变化。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T1W冠状位观察591例正常垂体柄位置的变化。结果:正常情况下,垂体柄以居中为多(75.92%),其次是左偏(15.74%)和右偏(8.29%)。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左偏明显多于右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垂体柄以居中为多,其次是左偏和右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斜位倾斜角度与体厚、几何原理之间的关系 ,改进摄影方法 ,提高照片质量。方法 测量人体腹部前后径厚度 ,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原理求出腰椎在倾斜 45°角时的定位点及角度点后 ,摆位进行摄影。结果 运用几何方法摄腰椎斜位片 ,其位置及角度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 (χ2 分别为 3 5 .18,72 .70 ,P均 <0 .0 1) ;照片质量也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χ2 =13 .3 6,P <0 .0 1)。结论 腰椎斜位几何摄影方法 ,操作步骤简单 ,倾斜角度定位准确 ,诊断信息丰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显微CT研究糖皮质激素(GC)随时间延长对大鼠腰椎松质骨密度和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52只3.5个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基线组、糖皮质激素造模组(GCT)和对照组(Control).基线组大鼠(10只)实验开始即处死,GCT组(22只)和Control组(20只)分别在实验开始后1周、9周各处死11只和10只,分别保存第6腰椎,行显微CT扫描,并在扫描完成后进行三维重建,获取骨小梁三维结构图像,最后进行松质骨定量分析.结果 GCT组的体积骨密度(vBMD)、组织骨密度(tBMD)、骨体积分数(BVF)、骨小梁数量(Tb.N)和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D)均较Control组下降,9周时vBMD、tBMD、Tb.N、Conn.D改变显著(P<0.05),而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隔(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SMI)较Control组升高;GCT组随造模时间的延长,BVF、Tb.N、Conn.D进一步下降,Tb.Th和Tb.Sp进一步增加(Tb.Sp的P<0.05 ~ 0.01).GCT组1周和9周时,Tb.Th分别为(0.076±0.006)mm和(0.077±0.008)mm,高于基线组(0.072±0.010)mm,也高于Control组1周(0.073±0.009)mm和9周(0.076±0.004)mm.结论 GC可引起大鼠腰椎松质骨进行性骨量下降和骨微结构破坏,但残余的骨小梁有代偿性肥厚表现.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梅 《医学综述》2014,(10):1866-1867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美国生产的DEXA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绝经后女性251例。测量记录251例自然绝经女性的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第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4腰椎骨密度T值平均值,分析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和绝经年限为影响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因素(P<0.05)。绝经后110年与绝经后10年以上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绝经10年以后腰椎骨密度明显下降(P<0.05)。不同体质量组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体质量组最低,超体质量组最高,正常体质量组居中。结论女性绝经越早,绝经时间越长,体质量越低,绝经后的腰椎骨密度越低。体质量是腰椎骨密度的保护因素,绝经后女性保持适当的体质量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量测量(QCT)广州地区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一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年龄36—85岁患者140例,男75名、女65名,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应用东芝64层螺旋CT配套体模及应用软件进行腰椎骨密度定量测量,比较腰1~腰5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中老年患者腰1-腰5椎体骨密度定量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56~65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P〈0.01)。女性骨密度值峰值高于男性,而随年龄增长其值下降比较迅速,46—55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低于男性。结论本研究探索了广州地区中老年人腰椎骨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其在Q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比较4种减少腰椎磁共振 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血管博动伪影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收集 35例在协和医院行腰椎 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的患者,每位患者均行4种方法扫描:A 组行常规腰椎矢状位扫描,平行于 人体正中矢状面,并施加饱和脉冲;B组在 A 组扫描方法的基础上,使饱和带紧贴椎体前缘;C组在 A 组扫描方法基础上 施加层面方向流动补偿;D组在矢状位上倾斜视野,使之平行于腹主动脉长轴走行进行腰椎矢状位扫描,施加饱和脉冲, 同时施加层面方向流动补偿。分别记录 A、B、C、D各组的信号强度(SI),标准差(N),并计算信噪比(SNR),测量最大层 面伪影面积。结果 A、B、C、D 组主观评分分别为(3.80±0.70)、(4.40±0.49)、(4.54±0.50)、(4.97±0.16)分;平均 伪影面积分别为(16.78±7.98)、(9.07±6.36)、(8.91±6.35)、(1.35±3.01)cm2;D组主观评分高、平均伪影面积小,组 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信噪比(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腰椎 MR 增强 后扫描矢状位 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时,在矢状位上倾斜视野,使之平行于腹主动脉长轴走行,能有效地减少血管搏 动伪影对腰椎图像质量的影响,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确定正常腰椎BMD参考值?方法: 应用CT扫描机,采用固体体模QCT 法对527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对受检者BM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性进行分析?男女各按10 岁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各组BMD平均值变化规律?结果: 腰椎BMD与年龄(r=-0.531,P < 0.01)?体重(r=-0.098,P < 0.05)?BMI(r=-0.142,P < 0.01)呈负相关;但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年龄是BMD值的影响因素(r=-1.836,P < 0.001),而体重(P > 0.05)和BMI(P > 0.05)不是腰椎BMD的影响因素?男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21~30岁年龄组,峰值为(186.50 ± 23.96)mg/cm3;女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30~40岁年龄组,峰值为(194.77 ± 31.77)mg/cm3?女性在40岁后腰椎骨质密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50岁以后,骨密度平均值小于男性?结论:腰椎BMD值与年龄密切相关;女性40岁后(绝经后)骨质流失明显增加,需要监测腰椎骨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也需要重视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QCT(定量CT)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正常人骨密度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旨在研究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定量CT技术测量5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和5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椎骨密度,对病例组和对照组骨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的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未见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骨密度的影响不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Osteoporosis is a major health problem in Australia, as it is in most Western societies.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the spine and femoral neck are accurate indicators of osteopenia and thus useful indicators of the risk of a fracture. Dual-photon absorptiometry i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that allows the accurate quantit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the lumbar vertebrae and proximal femur with a low radiation exposure.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this technique dictates the requirement for "normal" ranges and quality control. We report here lumbar vertebral and proximal femur bone mineral density as measured by dual-photon absorptiometry in 179 normal Australian women. Forearm bone mineral content in these subjects, as measured by single-photon absorptiometry, is also presented. There was a relative stability of 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orearm bone mineral content before the menopause, after which there was an age-related decline. On the other h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at all three sites in the proximal femur showed an age-related decline throughout adult life. Intraoperator variability in calculated bone mineral density did not exceed 2.3%. The requirement for correct positioning of the patient is illustrated. The data allow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ranges. They provide an Australian base against which individual patient values can now be compar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钙感觉受体(CaSR)基因A986S位点多态性与中国男性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对374名研究对象进行腰椎及股骨扫描,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aSR基因A986S位点多态性基因型,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A986S多态性与腰椎2~4及股骨骨密度关系。结果:在调整环境危险因素前后,均未发现CaSR基因的A986S位点多态性与男性股骨颈、股骨柄和股骨三角区及腰椎2~4的骨密度呈相关性。结论:在中国男性人群中CaSR基因A986S多态性与股骨及腰椎骨密度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5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150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人群年龄、身高、体质量、PPI用药时间,采用骨密度测定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情况,包括腰椎L1~4、桡骨密度及尺骨骨密度.观察并记录观察组老年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治疗1年及2年后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泌素明显增多,血钙水平及骨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老年患者腰椎、桡骨及尺骨骨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PPI用药时间的延长,老年患者腰椎、桡骨及尺骨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老年患者长期应用PPI会造成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雌激素缺乏对骨组织结构和纳米力学材料特性的影响。方法将20只10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手术后15周处死,处死前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活体全身骨密度和第6腰椎骨密度。处死后测量离体的第6腰椎骨密度,取右侧胫骨近干骺端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每组随机选取3个椎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后,将椎体沿长轴中点垂直长轴锯开,暴露横断面骨小梁,取下半段表面打磨,随机选取4处骨小梁,每处骨小梁选取5个点进行纳米压痕实验。结果大鼠去卵巢后15周,第6腰椎骨密度显著降低;胫骨骨小梁间隔明显增宽,骨小梁体积分数显著下降(P<0·05)。全身骨密度、骨小梁数量及骨小梁厚度呈下降趋势。纳米压痕实验测得的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椎体骨小梁硬度分别为0·91GPa±0·13GPa和0·90GPa±0·09GPa,弹性模量分别为21·01GPa±2·48GPa和22·04GPa±2·44G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压痕技术是一项可用于直接测量骨组织纳米力学特性的新技术。去卵巢雌激素缺乏虽引起骨质疏松,但对骨小梁的纳米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动对青年大学生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远  张寿  周芬 《海南医学》2007,18(4):29-31
目的 探讨运动对青年大学生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LUNAR-DPX-MD对海口地区青年大学生20~24岁115名(男,59例;女,56例)进行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测量,并依据是否爱好从事业余体育运动予分组;结果男性运动组骨密度比非运动组骨密度明显增高,呈显著性差异,女性运动组骨密度比非运动组骨密度也有增高且有差异;结论体育运动对青年大学生的骨密度增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55例老年男性COPD患者作为COPD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所有105例老年男性的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测定血液中骨形成指标骨钙素(BGP)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吸收指标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和I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NTX)的含量;测定血液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COPD组的腰椎L2~L4、左股骨颈、大转子、股骨颈小梁三角的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骨形成指标骨钙素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不明显,而β-CTx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B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NTX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的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COPD患者骨密度低于同年龄健康对照组,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在COPD患者中IL-6、TNF-α等促进破骨细胞性因子增多,骨吸收增加,从而促进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湖南邵阳地区汉族正常成年人的峰值骨量及各年龄段的骨密度(BMD)水平,为今后全国范围内的骨量调查提供参考性数据。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湖南邵阳地区现有社区医疗服务网内城镇、农村居民,随机抽样年龄在20~70岁的男女健康人群237例进行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的测定,将所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数据库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湖南邵阳地区汉族成年男女峰值骨量在30~39岁年龄段,在50岁以后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正常健康男、女各年龄段同一部位骨密度水平虽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D达到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正常健康同性人群同一部位不同年龄段的骨骼骨密度水平基本一致,男女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峰值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不同证型骨密度和骨代谢改变的病理生理特征。方法 :测定 93例 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 1~ 4腰椎 (L1 ~L4 )前后位和髋部骨密度 (BMD)以及血清骨钙素 (O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水平 ,分析各证型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阴阳两虚证组各腰椎、髋部BMD和OC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和健康人组 ,骨质疏松率高于其它各组 ,而TRACP水平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BMD和骨形成减低与肾虚有关 ,印证了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