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伤寒论》86条云:“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晌,不得眠”。历代医家对此条之“额上陷”,各持己见。有言囟门陷者;有言额旁之凹陷处者;有言“陷”为“汗”之错简者;陈修园、喻嘉言二氏又从病机上解释,谓属亡阴、亡阳之应。众议纷纷,莫衷一是。而笔者揣摩既久有不同见解如下。一、“陷”乃形容词。历史记事或写小说,两军争战,一方胜而夺地,称为某地失陷或某城池陷落。如《辞海》引《广义释言》解云:“城破曰陷”。并非某城池真能陷于地下。又“陷”有丧失之意。如《孟子·告子》云:“富岁子弟多赖,  相似文献   

3.
侯仁洪老师《额上陷小议》(载《四川中医》八三年四期),其中个别论述似觉有偏。仅就管见所及,谈数语: 《伤寒论》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侯老师说:陷指“目眶下陷”。从本条的严重病情来看,确有目眶下陷的危险现象。但从本文的词义上看,则额陷与目陷显然两事。且从汉到今,亦无其他文献,考证出目陷即额陷。  相似文献   

4.
对《金匮要略》中“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句解诂之论文,近来有“额上陷”和“脉紧急”分开理解的错误。本文论证了它们必需连读的正确性,并进而贯通了《金匮玉函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方类聚》、《太平圣惠方》、《脉经》等诸多著作中引用该条时的异文。由于《伤寒论》中有与此相同之条文,历代注家,演绎者众多,此条文之获确诂,则又能更正它们各自不同论注版本、不同文献句读和译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第88条“额上陷脉急紧”的解释历来有分歧。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句读为“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语译谓:“平素常流鼻血的人,误汗以后,就可额部筋脉紧急。”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  相似文献   

6.
“额上陷脉急紧”一语,见于《伤寒论》第86条(赵刻本)。原文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历代诸多医家对“额上陷脉急紧”六个字的解释是大相径庭,但综而观之,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指额上两旁之动脉急紧,另一种认为是说...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论述,其中"脉急紧"为"脉紧急"。历代学者对其中的"额上陷,脉急紧(或紧急,下同)"理解不一,争议较大。笔者在充分参考历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句分析、矛盾排除、典籍对照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解析。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对本条的解释,历来注家多认为“转胞”之“胞”为膀胱。个人浅见以为“转胞”之“胞”不是膀胱而是子宫,理由是: 1.《金匮要略》及其以前的古典籍中未有称“胞”是膀胱者。《内经》早就明确地指  相似文献   

9.
盗汗属虚证?不尽然。盗汗为火患?不尽然。盗汗属杂病?亦不尽然。诚当辨析寒热虚实,千万不可一见盗汗即曰:此虚证也,此火患也,此杂病也。予谓不信。有案为证,兹举二三。七九年,一杨姓女工,年30岁。寝汗匝月,汗出前有火燎感,汗既出,则恶寒覆被不欲揭;素来喜暖,腰下厥冷,腿作酸软,神疲乏力。汗出每见于颈下及心窝部位。余暗忖,此非一般盗汗,养阴清热,收敛固摄、或益气补血,恐非其治也;当归六黄辈?否也;牡蛎散?否也;归脾汤?否也;龙胆散?  相似文献   

10.
"汗出"是桂枝汤证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临床辨证时几可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汗出"却不具有特异性,也不是桂枝汤证的唯一标志,同时也极具迷惑性,容易误导医者。综合文献与临床经验,认为"汗出"应是桂枝汤证的最关键表现之一;桂枝汤证之"汗"与温度关系颇大,应是凉汗、冷汗,与出汗部位、出汗量并无明显相关;"非常恶风"常与桂枝汤证"汗出"并见;桂枝汤证亦可不见汗出。  相似文献   

11.
12.
<正>疾病的发生,大多以感受外邪为诱因,正如《素问·风论》所言:"风者百病之长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更是明确地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由于外邪的侵入,正气必然会外出抗  相似文献   

13.
“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你若燔炭,汗出而散.”此句通常被释为治法.如唐·王冰注曰:“此重明可汗之理也,为体若燔炭之炎热者,何以损之,必以汗出为热气施散.”明·张介宾亦曰;“体热若燔炭,必须汗出,邪乃得散.”历代多遵而释之以治法,对此如不深究似无疑义.其实,此有两点难圆其说.其一,纵观《生气通天论》对各种具体病证只描述病因和主症,而不言其治法.在论及疾病传变时也不过是提到“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的基本原则和告诫而已.试想,如果“汗出而散”是言治法,则其他病证(至少“因于寒”、“因于湿”、“因于气”三者)也都应列出相应的治法.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于“汗”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有着独特的认识。馕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所谓“汗为心之液”,是因为心为阳,主血,阳动则汗出。因此汗不能单纯视为外泄于体表的汗液。从广义讲汗属于津液,由气血所化生,排出体外为汗。温病学中认为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故《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  相似文献   

15.
许宝丽 《光明中医》2008,23(2):139-139
现在临床“但头汗出”症的出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对它的认识各抒己见,疗效见佳。笔者多年观察治疗此症,特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之”字是重点常用词之一,它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既频繁而又广泛。一、“之”字用作动词作动词的“之”字比较少见,一般可译作“到”“去”。例如: 1、予然之,之医所。(鉴药)——我以为他说得对,就到医生工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17.
浅析《伤寒论》“但头汗出”症之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头汗出”一症在《伤寒论》条文中共九见,该症在六经辨证中很有特征性和鉴别诊断意义,文章将其病因病机对比归纳为6个方面,认为“但头汗出”反映了人体内阳邪、阳性、阳位的生理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12条中"阳阴"的含义,历代医家见解不一,大致可归纳为3种观点:一者"言脉说",或言尺寸,或言浮沉;二者"病机说";三者既言脉象又言病机。《伤寒论》第12条中"阴阳"是指代"营卫","阳"为"卫","阴"为"营",而"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正是对太阳中风病机的论述,也是对太阳中风后机体"营卫"所做反应的描述。可见研究《伤寒论》定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前后联系,互为参照,才能明晓仲师本意,万不可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19.
"喘而汗出""汗出而喘"分别见于《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与麻杏甘石汤证,被视为两方证的辨证要点之一。本文通过解读《伤寒论》原文两个方证,提出"而"有因果和强调之义,不仅突出了"汗出""喘"在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邪热在"皮""肺""肠"之间动态串扰势态,与现代医学基于皮肤、肺、肠疾病存在共病风险临床证据而提出的"肺—皮轴""肠—肺轴""肠—皮轴"不谋而合,为临床创新皮肤、肺、肠相关难治性疾病治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语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原文云“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第二条)。对于原文中“必大汗出”一语,历代医家争执不休,众说不一。 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注云:“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阳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是也。”高等中医院校教材认为,通过大汗出以衰减其偏盛之阳。本条从全文观之,乃为产后阴血不足、阳盛偏亢之证。阳之所以偏亢,是由于阴血之不足,故其阴血虚为病机的关键,治当补阴和阳,所谓“阳病治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