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的院前抢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总结了17年中院前抢救冠心病的经验和体会。在360例心血管病人中,冠心病占83.3%(300/360),急性心肌梗塞(AMI)占冠心病(CHD)之39.3%(118/300),不稳定型心绞痛(UA)占14.7%(44/300)。在开展就地抢救后病人能在发病后30分钟内得到救治者由23.8%提高到94%,AMI 死亡率由26.1%降为4.23%。AMI 组118例再发性20%,大面积 AMI47.4%,并心衰20.6%,休克及低血压(9.3/6.6KPa)18.2%,心律失常90.6%。30例用硝酸甘油(NTG)和肝素(H)静滴,全部好转;常规治疗组(对照)88例,死亡率5.7%(5/88)。UA 组44例用 NTG 和 H 治疗组20例全部好转,对照组24例37%发展为 AMI(9/24)。提示防治体系的建立可及早救治,应用扩冠抗凝防栓(NTG 和 H)治疗可防止和减轻 AMI 及其并发症;在病情稳定后用流动冠心病监护车安全送院,是使病人能得到及早有效院前抢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痉挛性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国高  刘桂兰  梁智春 《临床荟萃》1999,14(20):948-950
本文所述的冠状动脉痉挛(CAS)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指在正常冠状动脉(冠脉)或无明显冠脉粥样硬化固定性狭窄的基础上因CAS直接引发的AMI,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CAS发作突然,不可预测,CAS与AMI的关系很难在临床或病理证明,诊断比较困难。因此,临床报道很少见,在此就CAS的病因及其所致的AMI作一临床综述。1 CAS的概述 CA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外膜下冠脉平滑肌一过性收缩,使冠脉腔狭窄,心肌供血突然减少,而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AMI及猝死等。CAS常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50 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1患者57例,90分钟内静脉注射rt-PA 50 mg,依据临床指标判断再通与否.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再通组与未通组的心功能.结果:冠脉再通率71.9%(41/57),再通组心功能明显好于未通组(P<0.01),5周病死率再通组2.4%显著低于未通组(12.5%)(P<0.001).住院期间再梗死率7.0%(4/57),出血发生率14.0%(8/57).结论: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可获较高冠脉再通率,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出血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以21例AMI为对照;静脉注射40万~120万u尿激酶治疗AMI20例;分次静注尿激酶24万u/24h,继之2万u/日静滴2周治疗AMI20例。以胸痛缓解、ST段下移及血清酶学峰值前移为冠脉再通指标。定期随访2年,大剂量组再通12例,小剂量组再通6例,再通与未再通组的再梗塞、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2年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大、小剂量组用药期间均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2例AMI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先用15 mg静脉推注,0.75 mg/kg(最大量50 mg)静脉滴注30 min,0.5 mg/kg(最大量35 mg)静脉滴注60 min.观察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结果 本组冠脉再通率81.8%,出血发生率4.5%,住院期间的病死率4.5%,主要死因:心脏泵衰竭.结论 rt-PA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罗雪琚 《华西医学》1991,6(2):135-137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70~90%有冠脉血栓形成。血栓虽可自行溶解,但常在4小时之后,此时冠脉阻塞已造成心肌永久性损伤。近年来AMI的治疗已不仅限于症状和并发症的治疗,并进而针对冠脉血栓,使冠脉再通,以期及早恢复心肌灌流,限制梗塞范围,甚至防止梗塞形成而达到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目的。此种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有:药物的——溶栓疗法,机械的——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和冠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7.
镁盐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2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入院当日血清镁,平均值0.82mmol/L,其中有和无并发重症室性心律失常者的血清镁((?)±S)分别为0.76±0.08与0.82±0.08mmol/L,P<0.01。用随机双盲法将入院病人224例分为两组,136例为镁盐治疗组,另8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重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7%与41.5%(P<0.01);重症性心律失常致死者为0.7%与4.5(P<0.05);死于泵衰竭者为1.4%与5.6%(P<0.05);总病死率为2.1%与10.1%(P<0.05)。镁盐治疗组均无不良反应。表明 AMI 早期静脉滴注镁盐确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可作为 AMI 常规治疗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院前与院内联合快速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方法.方法 在院前与院内密切配合的情况下,由"120"急诊医师将AMI患者以最快捷的方式直接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rt-PA和UK治疗AMI的疗效.结果 rt-PA组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明显高于UK组[80.0%(48/60)比59.0%(36/61),P<0.01];在发病<3 h溶栓治疗中,rt-PA组冠脉再通率也明显高于UK组[88.9%(32/36)比68.4%(26/38),P<0.05].rt-PA组4周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UK组[6.7%(4/60)比13.1%(8/61),P<0.05].结论 rt-PA溶栓疗效优于UK,尤其是在患者发病3 h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更佳,住院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脉根部插管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栓体舒)或uk经皮冠脉根部插管注射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尚未见报道。自1988年1月~1997年10月,我们对76例AMI患者采用经皮冠脉根部插管注射uk或t—PA进行溶栓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A组(t—PA组):AMI患者(发病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病死率较高的心脏急症之一。晚近,冠心病尤其是AMI的治疗有了明显进步。60年代监护技术和除颤技术的应用,70年代β—阻滞剂和冠脉搭桥术的开展,80年代转换酶抑制剂、溶栓疗法和血管成型术的应用,使AMI患者的并发症预后和病死率有了显著改观。死亡率由60年代的30~35%降到现在的10~15%,而且死亡方式也有显著变化。本文将我院近十年来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建昌  吾柏铭 《临床荟萃》1995,10(22):1043-1045
冠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原因,溶栓治疗是近年的重要进展。1991年10月~1994年10月共收治AMI 41例,其中15例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本文比较两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溶栓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的发展,从1979年,De,WOOD等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证实在发病6小时内,心肌梗塞患者中80%冠状动脉内的有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开拓了冠状动脉内和经静脉短期大剂量溶栓治疗的新纪元.近十余年来,随着冠心病监护病房在全国各地区医院的广泛建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病死率已明显下降,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则成为AMI的主要死因.已有研究表明:AMI存活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梗塞范围及相关冠脉是否再通,只要梗塞区冠脉畅通供血,即使左室功能尚未改善,病死率也降低,AMI溶栓疗法对重建冠脉循环,降低AMI死亡率及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国外自1979年开始在临床上对AMI应用溶栓疗法,我国则开始于1984年;据1992年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应用溶栓治疗AMI约1000余例,其中静脉注入溶栓剂治疗AMI约900例,冠脉内溶栓疗法约100例.  相似文献   

13.
以心肌肌钙蛋白Ⅰ放射免疫分析法(CTn-IRIA)测定急性心肌梗塞(AMI)35例,非心肌梗塞(NMI)60例和正常健康人37例血清CTn-Ⅰ的浓度,结果AMI组4.06±0.09ug/L(x±s)明显高于后两组(P<0.01),正常组为2.04±0.13ug/L,单侧95%可信上限界为3.35ug/L,以>3.35ug/L为阳性.AMI组阳性率为94.3%,骨骼肌损伤18例无1例阳性.提示CTn-Ⅰ特异地存在于心肌中.按林氏推荐的公式[1]评价本方法对AMI的诊断价值阳性结果为90.41%,阴性结果为94.04%,准确率达92.15%,且CTn-Ⅰ在AMI一周内为阳性.  相似文献   

14.
王爱玲 《临床荟萃》1995,10(1):8-10
近几十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治疗有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60年代后,随着CCU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护、心脏除颤和起搏器的运用,以及各种抗凝、抗血小板、抗心律失常和扩血管药物的应用.AMI的死亡率由过去的12~20%降至5~10%,过去曾认为AMI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而忽视了血栓的作用.至1979年 Bewood发现 AMI 6小时内冠脉造影者 87%有血栓形成,且于12~24小时有自发性溶栓现象.因此,明确了血栓形成是AMI的直接原因,甚至可能是不稳定心绞痛和冠心病猝死的原因.从此,AMI的治疗强调溶栓和冠脉再通——再灌注治疗.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CCU病房2004-07~2008-10收治的27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 h血清APN水平最高值分为三组,即A组(APN水平≥8.5 mg/L)、B组(APN水平5.5~8.5 mg/L)和C组(APN水平≤5.5 mg/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住院病死率:A组8%(5/66),B组8%(13/161),C组21%(9/43),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梗死面积: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7例,存活243例,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6.1±1.2)mg/L和(3.6±1.3)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MI后30 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PN水平与AMI后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清APN水平降低而升高.结论 血清APN水平可能与AMI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静滴 5 单硝酸异山梨酯 (IS 5 MN)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6 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以IS 5 MN 4 0mg d治疗 ;对照组以硝酸甘油 (NTG) 2 0mg d治疗。结果IS 5 MN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94 .4 % ,NTG组总有效率75.8% (P <0 .0 5)。两组均能降低心肌氧耗指数及ECG的∑ST ,且IS 5 MN能增加UCG心功能指标。结论静滴IS 5 MN比NTG更能有效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缺血变化 ,且IS 5 MN有改善心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在624例AMI患者中,有糖尿病者136例为A组,非糖尿病者488例为B组,然后将两组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并对可能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年龄较大[(66 10)岁比(64 9)岁,P0.01],空腹血糖较高[(10.8 3.9)mmol/L比(5.3 1.5)mmol/L,P0.01],心功能≥KillipⅢ级者较多(12.5%比6.1%,P0.01),A组发生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心律失常明显高于B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15.4%比5.9%,P0.01)。结论糖尿病是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分析影响AMI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0到2004年1023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按是否合并DM,分为DM组与非DM组,其中DM患者164例(16.03%),回顾性比较DM组与非DM组临床特征.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Mann-Whitney U)检验,并对影响AMI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与非DM组相比,DM组女性较多(40.2%vs.28.9%,P<0.01),高血压和心绞痛患病率高(71.7%vs.41.6%,P<0.01;57.3%vs.48.3%,P<0.05),入院时间延迟,住院期间易并发肺水肿(18.9%vs.10.5%,P<0.01),心律失常,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率较高(48.4%vs.25.4%,P<0.05),治疗中利尿剂(43.9%vs.32%,P<0.01),洋地黄类药物(27.4%vs.16.8%,P<0.01)使用率高,住院病死率约为非DM组的两倍(17.7%vs.9.2%,P<0.01).与保守治疗相比,急诊支架术可以降低DM患者病死率(χ~2=4.53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是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OR,2.109;95%CI,1.229~3.619).结论 AMI合并DM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多,住院病死率高.DM是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1991年以来应用国产硝酸甘油(下称NTG)小剂量短疗程持续静滴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自1991年9月至1995年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下称AMI)22例为治疗组,1987年1月至1991年8月住院的18例AML为回顾性对照组(下称对照组)。40例AML入院诊断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缩短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日康复.对180例急性AMI低危患者,100例应用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平均合并症为4例(4%),平均住院天数为10.5天;8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合并症为9例(10.1%),平均住院天数为20.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