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E2F1和CD105对病理性瘢痕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2F1和CD105在40例病理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以及20例正常皮肤的表达。通过计数和统计学方法探讨E2F1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E2F1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计数在病理性瘢痕和非病理性瘢痕、正常皮肤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在病理性瘢痕中,E2F1的表达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E2F1可能对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血管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4E,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20例成熟瘢痕、14例增生性瘢痕和25例瘢痕疙瘩组织中eIF4E蛋白的表达。(2)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eIF4EmRNA在8例正常皮肤、8例成熟瘢痕、7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瘢痕疙瘩组织中的半定量值。结果(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IF4E蛋白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0.99±0.28比较,eIF4EmRNA在病理性瘢痕组织1.73±0.31中的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IF4E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eIF4E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凋亡因子Fas、Bcl-2、survivin、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olt技术检测46例病理性瘢痕组织、25例非病理性瘢痕组织和2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Fas、Bcl-2、survivin、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组织中Fas、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74%、23.91%低于非病理性瘢痕的60.0%、72.0%和正常皮肤组织的86.36%、9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组织Bcl-2、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26%、82.61%高于非病理性瘢痕的44.0%、48.0%和正常皮肤组织的13.64%、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上述指标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as蛋白与Bcl-2蛋白、surviv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513、-0.629,P0.05),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91,P0.05);Bcl-2蛋白表达与surviv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16,P0.05),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638,P0.05),survivin蛋白表达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621,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组织中凋亡相关因子Fas、Bcl-2、survivin、caspase-3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侵袭(BVI)作为Ⅰ~Ⅱ期直肠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应用抗CD105和CD34抗体对380例Ⅰ~Ⅱ期直肠癌组织微血管进行标记,计数MVD和观察BVI,分析BVI及MVD与Ⅰ~Ⅱ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D105在直肠癌新生血管中特异性表达,在正常组织血管无表达;而CD34在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大小血管中均广泛表达.与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相比,CD34标记的BVI发现率明显升高(24.5%比5.3%).多因素分析显示,TMN分期、病理组织类型、CD34-BVI和CD105-MVD是影响本组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苏木精-伊红染色-BVI和CD34-MVD则与直肠癌预后无关.CD34-MVD和CD105-BVI联合检测时,两者均阳性或单一阳性时,患者死亡的危险度是MVD(低表达)/BVI阴性组患者的4.483倍(95%CI 2.861~7.026).结论 CD105和CD34抗体标记的肿瘤MVD和BVI可作为预测Ⅰ~Ⅱ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Skp2和p27kip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Skp2(S期激酶相关蛋白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p27^kip1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Skp2、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kp2蛋白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性瘢痕组织中p27^kip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kp2蛋白和p27^kip1蛋白呈负相关(P〈0.01)。结论Skp2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通过调节p27^kip1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降解而促进瘢痕组织中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第十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10,PTEN)和磷酯酰肌醇3一激酶(PI3K)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LK,PTEN,PI3K在40例病理性瘢痕,20例非病理性瘢痕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ILK,PI3K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0%,70.00%,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P〈0。0167);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5.00%,低于其他两组(P〈0.0167)。PTEN的表达与ILK,PI3K的表达强度成负相关(P〈0.05,r〈0),ILK与PI3K表达成正相关(P〈0.05,r=O.63)。结论:ILK,PI3K及PTEN可能依赖PTEN/PI3K/ILK/PKB信号传导通路共同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且ILK,PI3K可能起协同作用,与PTEN互相拮抗。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留取正常皮肤15例,浅表性瘢痕20例,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边缘正常皮肤、瘢痕疙瘩及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各20例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观察CTGF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CTG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浅表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边缘正常皮肤中仅有极微弱的CTGF阳性着色,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研究显示CTGF主要定位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胞浆中。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相关性,在其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今后临床治疗瘢痕的一个有力靶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DF-1,CXCR4及ERK1/2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6例病理性瘢痕,25例非病理性瘢痕及27例正常皮肤中SDF-1,CXCR4及ERK1/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皮肤及非病理性瘢痕相比,SDF-1、CXCR4及ERK1/2三者在病理性瘢痕中均高表达(P〈0.05);在病理性瘢痕中,SDF—1与ERK1/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93,P〈0.05),CXCR4和ERK1/2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284,P〈O.05)结论:SDF-1/CXCR4生物轴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可能通过调节ERK1/2途径从而在病理性瘢痕的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IL-18在正常皮肤和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IL-18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生物学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2月到2007年6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12例,瘢痕疙瘩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IL-18蛋白及IL-18 mRNA在它们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结果:IL-18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均有表达,IL-18mRNA和IL-18蛋白在瘢痕疙瘩组和增生性瘢痕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者均低于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IL-18可能是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57kip2和Maspin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合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P57kip2和Maspin的表达并对其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内,且P57kip2蛋白及mRNA的表达减少,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且Maspin蛋白及mRNA的表达减少,与正常皮肤、成熟瘢痕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7kip2与Maspin蛋白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P<0.O1).结论P57kip2与Maspin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均表达减少,是病理性瘢痕相关基因,两者存在明显正相关,是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之一.P57kip2和Maspin可能通过成纤维细胞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CD10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D10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记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MAb),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48例对照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并以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作为对照研究。结果(1)MVD及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与对照组织间表达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1);(2)以CD105和F-8RAg测得的MVD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3)VEGF在结直肠癌的表达与CD105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F-8RAg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CD105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物。以CD105测得的MVD可以被认为是与肿瘤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关的一种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瘢痕疙瘩中Smads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Smads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10例瘢痕疙瘩、10例正常瘢痕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Smad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比较其表达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5)和正常皮肤(P<0.05),而Smad2、3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以及磷酸化的Smad2、3的蛋白水平表达并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瘢痕疙瘩中,存在有Smad7的表达缺陷,这可能是增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传导不能被自身负反馈循环终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DF-1、CXCR4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30例,瘢痕疙瘩28例)、30例非病理性瘢痕及2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DF-1、CXCR4的表达。结果:SDF-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P<0.01),且在瘢痕疙瘩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性瘢痕(P<0.05)。CXCR4在病理性瘢痕、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为低表达或不表达,且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1/CXCR4生物轴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SDF-1的表达升高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8 RAg)在大肠癌的表达意义,并将二者对大肠癌新生血管的标记作用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鼠抗人DCl05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及40例正常对照组织的微血管进行定量检测,计数100倍视野下5个血管丰富视野的微血管密度(MVD),取其均值。结果:大肠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DC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新生血管标记物测得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DC105标记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以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标记物测得的MVD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大肠癌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关,DC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均在大肠癌有良好表达,但CD105在标染肿瘤新生血管上比Ⅷ因子更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微纤维蛋白1(FBN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TGF-β1的相关性,探讨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三种组织中FBNI和TGF-β1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FBN1蛋白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研究.结果 FBN1 mRNA在瘢痕疙瘩(0.802±0.116)高于正常皮肤(0.252±0.067)218.25%(P<0.01),增生性瘢痕(0.628±0.144)较正常皮肤增高149.21%(P>0.05).TGF-β1在瘢痕疙瘩较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分别增高200.27%和92.81%(均为P<0.01);FBNI和TGF-β1 mRNA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量呈正性相关(r=0.820,P<0.01).FBN1蛋白主要在人类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和汗腺的基底膜以及真皮层的血管内皮细胞、部分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中表达阳性.在真皮层,FBN1蛋白在瘢痕疙瘩(0.117±0.042)表达量较正常皮肤(0.185±0.043)和增生性瘢痕(0.181±0.048)分别减少36.76%和35.36%(均为P<0.01).结论 FBN1在瘢痕疙瘩表达异常,它是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瘢痕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参与TGF-β1信号通路的调节影响病理性瘢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Survivi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MVD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及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互关系. 方法 用ABC免疫组化法测定5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及MVD. 结果 5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62.5%)和MVD计数均值[(55.43±6.72)个/HP],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14.3%)及MVD计数均值[(21.04±3.26)个/HP](P值均<0.05);Survivin的表达情况及MVD与原发性肝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有无转移、肿块直径、门静脉、肝静脉癌栓关系密切(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评分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 结论 Survivin和MVD的表达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乳术中癌组织、切缘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与调节性T细胞(Tregs)、新生血管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1年收集的63例保乳术患者癌组织、切缘组织60例及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标本中IDO、Tregs、CD105标记的MVD(MVD-CD105)表达情况,数据分析在SAS 9.3软件包中处理,乳腺组织中IDO、MVD-CD105、Tregs阳性着色指数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IDO、MVD-CD105、Tregs阳性表达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乳腺癌组织中IDO、MVD-CD105、Tregs阳性表达率均显著的高于切缘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的IDO阳性着色指数与MVD-CD105、Tregs阳性着色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乳腺癌组织中IDO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71.11%显著的低于阴性患者的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IDO表达水平显著的增高,并且与MVD形成有关,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