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外静脉穿刺并留置针的方法,应用于静脉输入高营养液、抢救危重病人时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痛苦。准确选择穿刺部位和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操作,输液完毕给予肝素液正压封管。  相似文献   

2.
彭翠柏  胡丽如 《全科护理》2009,7(24):2167-2167
休克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其发生发展以循环功能的急剧改变为主要表现,包括回心血量和心排出量的改变,器官组织血液灌注量的改变。在重症病房,经常收治休克病人,除能及时消除病因外,并应采取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以补充循环血量.休克过程才停止发展,病人可望恢复健康,否则病情将进一步恶化。以前静脉注入液体是一名护士用注射器抽取液体,另一名或同一名护士将此液体注入病人静脉内,如此反复,而我院重症病房自2004年以来就采用三通管与输液器相连接方法进行静脉注射,只需一人操作,简便而快速,为抢救重症休克病人的生命取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3.
循证护理在防治留置针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降低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从穿刺部位,输入液体的性质和量,留置针留置时间几方面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观察发现静脉炎发生率与穿刺部位有关,身体远心端穿刺部位明显高于近心端穿刺部位者;输入高渗性液体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输入低渗性或等渗性液体者;每天输入液量1500ml以上发生静脉炎几率高于输液量1500ml以下者;静脉炎发生也与留置针留置时间有关。结论:在使用留置针时,应充分评估病人的血管条件,制定输液方案,加强留置针输液期间的护理管理,可减少静脉炎发生几率,提高输液质量。  相似文献   

4.
老年男性病人留置尿管型号选择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尿管留置的目的是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正确记录尿量,测量尿密度,借以观察病情;昏迷、截瘫或会阴部有伤口者,保留尿管以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留置尿管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病人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我们在给老年男性病人进行尿管留置时,经常遇到尿液外渗影响留置效果。并易造成病人床单位的污染而发生褥疮。为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输液是一种治疗措施,目前相当多的病人在家庭接受输液治疗。常常是医护人员到家庭给病人输液,输上液体后即离开病人,换液体、拔针之类的事情则由病人家属代劳,不少病人及家属因缺乏医学知识,没有医疗安全意识。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实施抢救,即使医护人员在场,因为家庭不具备抢救的条件,而耽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临床在抢救及输液等护理操作中,通常会使用三通管。三通管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时效及药效。但护理过程中,笔者常常会在三通管的接头处发现有少许气泡存留,如发现不及时或操作不当,将会随输入液体进入病人体内,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对此笔者进行反复探索,总结出避免气泡随液体进入病人体内的小技巧,经临床百余例实践操作均获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置管是目前临床输液常用的技术,具有保留时间长,静脉刺激小等优点,为需要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支持、中心静脉测压、危重病人抢救、输入刺激性药物等病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有效的输液方式。虽然该置管术已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但在置管操作和使用过程中仍有护理问题的发生,为此我们对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建立了护理档案,  相似文献   

8.
逆向静脉穿刺在输液中的应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646000)王家香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抢救病人的必要措施之一,也是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在大量的静脉输液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病例由于长期输液或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如抗癌药或输入浓度较高的液体如复方氨基酸等,...  相似文献   

9.
留置导尿管的目的之一是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正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从而了解病情变化,配合治疗;也可以用在昏迷、截瘫或会阴部有伤口的病人,保留导尿管以保持会阴部清洁。一次性气囊导尿管由于其经济、方便、固定牢固,在尿管留置中也倍受青睐。我科在2003~2004年共收治20例需留置尿管的患,其中有3例因气囊内液体无法抽出,以致拔管受阻,经采取措施,顺利拔管。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的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近几年,在我国的许多医院相继使用。我科主要是用于长期输液而不易穿刺的病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或应用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以及抢救危重病人需要短时间输入大量液体时。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休克病人采用PICC导管输液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置管不仅是一条良好的静脉输液通路,同时还可以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留取静脉血标本、血液净化治疗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广泛应用在危重病人抢救治疗中。因此,建立一条中心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抢救治疗药物及时顺利地输入。我科从2005年3月-2009年2月对72例感染性休克病人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输液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利云 《全科护理》2012,10(7):638-639
留置针静脉输液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输液方法,特别是在抢救危重病人中具有液体静脉输注速度快、针头不易脱出血管、不易出现液体外渗,且能保证药物畅通输入和赢得抢救时机等优点,可提高抢救成功率[1,2]。但是当遇到肢体烧伤、休克皮肤湿冷、大量出汗等特殊情况的病人时,易出现留置针透明贴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正确估计产后出血量,做到及时补血、补液,去除病因,达到保障母亲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根据我院近5年产后出血性休克病人69例的救治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69例产后出血性休克的病人全部抢救成功,追踪随访,无1例后遗症。结论:(1)正确估计出血量,休克指数的应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2)尽早对因治疗,避免严重后果发生;(3)前置胎盘剖宫产出血,碘伏纱布条宫腔填塞止血,效果满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4)动静脉留置针行颈静脉穿刺在抢救产后出血性休克病人中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4.
导致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因素及其预防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静脉输液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如果输入药物、输液器具或配液加药及滴注过程被热原、细菌及微粒污染,可造成发热反应,不但加重病情,还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为有效地减少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同行们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仅对在临床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及预防综述如下。1 导致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11 输入液体与加入药物质量大批量液体虽经严格的质量检查出厂,但仍有不严把各个环节质量关的液体进入临床。如:在运输过程中瓶子之间发生碰撞、挤压,造成裂痕和封口松动而污…  相似文献   

15.
奴夫卡因静脉注射保护输液通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为了研究静推奴夫卡因在静脉通道的保护作用,作者选择了在静脉输液治疗方面具有代表性的40例急诊、重危病人作为观察组在静脉输液在术前准备的输液阶段,应用0.25%奴夫卡因静脉注射以保护静脉输液通道;并用同样条件的4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在减少再次静脉穿刺,防止输入液体(药物)外渗外,预防静脉炎发生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抢救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法中,快速输液是较常用的一种,可以迅速输入病人需要的药物和维持生命的液体,且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临床医治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抢救大面积烧伤等重症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中,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6F血管鞘股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抢救急危重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静脉,置入6F血管鞘,用缝线固定,建立静脉道路,完成输液、输血、用药。结果 17例均在3~5min内置管成功,500ml液体在5~7min内滴注完毕。8例鞘管留置时间在12-24h,6例在24-48h,2例3d,1例9d,无一例发生鞘管滑脱、堵管、静脉血栓形成、局部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6F血管鞘股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省时、补液速度快、并发症少,为抢救危重病人快速补液提供了快捷有效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防止药物丢失及联合用药时配伍禁忌的发生。[方法]将需要输液的1500例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经Y型一次性输液器,将两根穿刺针分别插入含药及无药液体瓶内,输液前用无药液体排气冲管,换瓶续滴时,用无药液体冲净输液器内原带药液体再换瓶,输液末再用无药液体冲管至药液全部输入体内,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法;观察两组病人的输液反应,收集输液前排气冲管丢失的液体量及输液终末输液内残留液体量,对比两种输液法丢失液体量中所含的药物量及对有效治疗量的影响。[结果]新输液法优于传统输液法。[结论]新输液法安全有效,能提高输液质量,并能减少药液浪费。  相似文献   

19.
病人,女,38岁。以“舌癌术后两年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于2005年7月26日来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6.8℃,脉搏92/rnin,呼吸23/min,血压12/8kPa,体重38kg。血、尿、便常规及各项生化检查均正常,全身骨扫描无转移,于8月6日行阿霉素十顺铂化疗。为防止阿霉素外渗导致皮下组织坏死现象,故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病人极度消瘦,曾3次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失败(静脉走向畸形),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2%利多卡因5mL表面麻醉,采用益心达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单腔)行股静脉穿刺两次后成功,给予透明敷贴固定,液体输注通畅。输液完毕按常规封管。置管第3天输液时病人主诉敷料处潮湿,值班护士见穿刺处有液体渗出,用生理盐水冲管,见回血通畅,给予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改用无菌纱布固定。观察穿刺点无液体渗出。第4天输液时,穿刺点又有液体渗出,但液体输注通畅,给予通管后无渗出。全部化疗完毕后病人带导管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抗休克治疗时最佳液体温度。[方法]将80例确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或危重型并处于低血压休克期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A组25例,输入常温液体(20.0℃±2.5℃);B组25例,输入30.0℃±0.5℃液体,C组30例,输入36.0℃±0.5℃液体。观察各组输液反应发生率及休克持续时间。[结果]A组与B组、C组在输液反应发生率及休克持续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抗休克治疗时将液体加温至30℃~36℃,可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率、缩短休克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