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丧失了呼吸道湿化和对吸入气体的加湿作用,加之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作用,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我科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并与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法的患者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更有效的湿化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湿化方法,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带气囊套管及普通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气管切开术患者1 125例,其中男性675例,女性450例。根据应用气管套管类型将病例分为两组:常规组(应用常规套管组)900例,气囊组(应用带气囊的气管套管)225例。分别统计病例基本信息、手术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结果:气管切开术后呼吸困难发生率、出血、皮下及纵隔气肿及气管食管瘘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呼吸困难是管切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拔管困难发生率气囊组高于常规组。呼吸困难的病因中下呼吸道阻塞气囊组高于常规组,而脱管原因常规组高于气囊组。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在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有呼吸困难、出血、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气管-食管瘘和拔管困难,绝大多数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处理均可达到满意效果;少数发现及处理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人工气道的建立(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正常时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人工气道建立后,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鼻腔和上呼吸道,必须全部由气管及其以下的呼吸道来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的丢失因此增加[1],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我科利用一次性50ml无菌注射器,经过加工后,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显著,方便护理人员操作,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气管切开后,丧失了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患者咳嗽能力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1].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术是紧急建立人工气道,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手段之一,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一直护理人员探究的课题。本文对109例接受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些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作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呼吸道不畅时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早期气管切开可以降低格拉斯哥评分很低的神经外科病人的气管及支气管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护理方法,从而有效降低人工气道相关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治疗护理效果。方法找出与护理相关的高危因素,对86例人工气道患者采用导管气囊以适当压力持续充盈,适时吸引分泌物,气管切口氧疗,湿化气道等方法。结果86例人工气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0例,占11.6%,无气管缺血性损伤、导管阻塞、脱管的发生。结论对人工气道患者采用气道湿化,气管切口氧疗,导管气囊以适当压力持续充盈,并进行适时吸引分泌物,可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和导管脱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危重症患者,采用PDT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护理配合,术后气道及气囊管理,防范意外拨管.结果 56例患者中55例PDT成功,其中1例因术中明显出血,及时改行常规外科气管切开术(ST).除术后发生1例气囊疝外,其余均未发生明显出血、切口感染、皮下气肿、意外拨管等并发症.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PDT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付玉华 《黑龙江医学》2011,35(2):153-154
严格、细致、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优质的气管导管、适宜的气囊压力、合理的气道湿化、适时的呼吸道清理,可以延长经鼻气管插管的留置时间,避免气管切开及其并发症,为术后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气道护理管理措施。结果21例患者无一例出现肺部感染、窒息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重视消毒隔离等基础管理,防止院内感染;严密观察下呼吸道内是否有气管壁坏死组织溶解脱落、痰液的潴留,及时正确地气道冲洗、深部吸痰;按需进行气道湿化和气囊管理;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鼓励自行排痰,减少不必要的气道刺激,保证气道通畅,时预防和减少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悦 《大家健康》2016,(12):10-10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而气道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如分泌物的吸引、感染的预防等。因此做好气道的湿化就显得极其重要,现将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立福  顾其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1,(8):40-41,44
目的探讨Streamlined Liner of the Pharynx Airway(SLIPA)喉罩在全身麻醉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Ⅲ级,无困难气道的择期全麻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SLIPA组(S组)和气管导管组(T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以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5μg/kg、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5mg/kg进行全麻诱导后行SLIPA喉罩或气管导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后行机械通气,设定通气潮气量为8mL/kg,频率为12次/min,吸呼比为1:2。术中持续输注丙泊酚4-2mg/(kg.h)、瑞芬太尼20-5μg/(kg.h)维持麻醉,每30min静注0.04mg/kg的维库溴铵。记录建立人工气道的平均时间、全麻诱导后建立人工气道前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后1min、10min、30min时的MAP,HR,SpO2,气道压(Kpa)值,以及拔除人工气道后1min时MAP,HR,SpO2值。并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情况。结果 SLIPA喉罩在建立和拔除人工气道时MAP及HR较气管插管组稳定(P〈0.05)。结论 SLIPA喉罩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可安全的运用于平卧位手术全身麻醉中建立人工气道。  相似文献   

13.
蒋婵娟 《中外医疗》2011,30(23):13-14
目的探讨气道内持续湿化方法对人工气道建立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治疗效果。方法 35例进入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的人工气道建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方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间断给予气道内湿化的方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分别观察记录2组患者体温、吸痰间隔时间、拔管时间并进行痰液细菌培养,主要以体温和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判断是否有肺部感染的发生评价疗效,卡方检验方法对临床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发生肺部感染例数明显减少,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与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相比,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喉罩与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人工气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院前急救需行人工气道的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45例和气管插管组45例。结果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在院前急救过程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优于气管插管组。结论喉罩与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喉罩能安全、有效地开放人工气道,具有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及并发症低等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梁凤兰 《河北医学》2010,16(2):212-214
目的:探讨持续氧雾化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有46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氧雾化湿化组23例。及滴注湿化组23例。结果:氧雾化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感染等的发生率低于滴注湿化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病人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工气道管理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气道是重要的抢救治疗措施,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科学的管理是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保障和救治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外人工气道的管理在环境要求、呼吸机管路系统的消毒、气道的湿化、吸痰的时机及方法、气囊的压力及导管的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诊心肺复苏效果评估。方法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方便选取该院急诊科12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行使心肺复苏人工通气治疗,分析4种人工通气方法对患者复苏情况影响。结果30例气囊面罩患者中,通气管无效率为8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插管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2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16.67%,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中,通气无效率为46.67%,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33.33%,30例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中,无效率为10.00%,5 min内成功建立人工气道率为56.67%。结论心肺复苏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和常规呼吸机湿化罐组。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Ⅰ度(稀痰)痰液病例在人工鼻组为66.67%,在湿化灌组为27.78%,人工鼻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湿化灌组(P<0.01)。结论:人工鼻能有效地保证呼吸道湿度、温度。  相似文献   

19.
刘丽君  李志刚 《甘肃医药》2013,(11):824-825
目的:探讨贞芪扶正颗粒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6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服用贞芪扶正颗粒的患者83例作为治疗组,另83例未服用贞芪扶正颗粒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复发率、病死率及病程.结果:通过检测,治疗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等耐药菌的检出率低,而对照组高;治疗组3年复发率低,而对照组高;治疗组3年病死率低,而对照组高;治疗组病程短,而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贞芪扶正颗粒可以使建立人工气道患者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等耐药菌的检出率降低,且可以使呼吸衰竭患者复发率、病死率降低,病程缩短,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慈花  黄焕容 《吉林医学》2012,33(16):3510-3511
目的:探讨在人工气道患者持续使用湿化装置吸氧系统的湿化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气管切开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46例,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对照组(B组)48例,氧气管直接置入人工气道口,气道口覆盖湿纱布块、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的患者明显少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湿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