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治疗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2013-07—2015-06间收治的68例脑积水患者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患者一次性治愈58例(85.29%)。分流管阻塞6例,过度引流1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良好。发生癫痫、颅内出血、肠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成功率高,但术后存在一定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应严格无规范菌操作,同时加强术后病情观察,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96例脑积水患者的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经验及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方法对196例脑积水患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结果患者大多获得良好疗效,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2例。结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法,提高手术技术及术后护理水平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3—2016-08间收治的85例脑积水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49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对照组(36例)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分流管堵塞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把握手术时机、选择适宜的分流管等前提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操作简单易行,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术在治疗脑积水过程中的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对38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 38例患者经过随访(平均6个月).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6例,好转9例,症状无明显改善3例.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术后感染2例,分流管阻塞l例,分流不足3例,硬膜下积液1例,癫痫1例.结论 正确选择分流装置的置放路径,采用规范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无菌技术可有效降低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成功率的提高。方法:对36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病例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术后23例恢复良好,3例状症改善,9例分流失败行修正术,1例感染未控制死亡。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正确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失败原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失败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99年至2005年50例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分流失败8例(16%),行分流管调整术8次,其中分流管脱落3例(6%),分流管堵塞3例(6%),感染1例(2%),分流管外露1例(2%)。结论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安全而疗效明确的手术方式,部分并发症可减少或避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院30例颅内出血脑积水病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观察和护理,探讨分流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方法.总结出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15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 ritoneal shunt,V-P分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8月~2008年8月,对156例脑积水行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将引流管通过腹腔镜手术置于右膈下,并结扎、固定于肝圆韧带。结果手术均获成功,133例随访14~24个月,平均17个月,无脑室分流管远端梗阻、消化道症状、腹内脏器损伤以及感染等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仅有7例脑室端堵塞。结论腹腔镜V-P分流术具有腹部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脑室-腹腔分流术中腹腔端放置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流管腹腔端阻塞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分流管腹腔端的放置进行改进,将分流管置于左肝上间隙并固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免疫调节、造血支持及促血管新生的功能特点,使其成为继造血干细胞之后又一个有望应用于临床的成体干细胞.有些国家已经批准MSC作为药物,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克隆氏病、骨关节炎等疾病;同时,数百个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上万人已经接受了MSC治疗.然而,MSC本身及其治疗过程,都可能引起相应的毒副反应,甚至产生致命的并发症.因此,在MSC治疗某些疾病效果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新型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应重视符合医学伦理规范的受试者知情权保护.参试者有权了解细胞治疗细节及其可能机制,潜在的风险及规避措施,其他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及其与细胞治疗的比较等细节,以切实保护受试者权益.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 7岁患儿,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方法,经氟达拉滨、马利兰、环磷酰胺和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方案进行预处理,供者应用G-CSF动员和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胞菌素A、氨甲喋呤、霉酚酸酯、CD25单抗)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造血重建后,每周输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1次,连续4周。结果患儿造血重建迅速,11 d时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14 d时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水平明显上升;28 d时达正常水平。患者无急性GVHD发生。移植后1个月经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神经系统症状逐渐恢复。结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安全、有效,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水平回升迅速。这种新型疗法可能是治疗缺乏HLA全相合供者的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疾病患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及不同的细胞系在微囊内的存活情况,为促进骨再生微囊化基因给药平台的建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从大鼠骨髓、脂肪和滑膜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BMSCs、ADSCs和SMSCs),并培养C3H10T1/2、C2C12和NIH/3T3等细胞系.利用高压静电法制作包裹以上细胞的海藻酸-聚赖氨酸-海藻酸(APA)微囊.然后用EB/Calcein-AM染色方法测定细胞在微囊内1周及4周的存活情况。结果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ADSCs和SMSCs)以及C3H10T1/2、C2C12和NIH/3T3等细胞系在APA微囊内1周及4周的存活率均较高。结论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ADSCs和SMSCs)以及C3H10T1/2、C2C12和NIH/3T3等细胞系可在APA微囊内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对1例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每周1次,剂量为(1.5~1.8)×106 cells/Kg,4周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两个疗程后,患者腹痛及顽固性腹泻消失,外周血中CD4+/CD8+细胞比例略有增加.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安全的,这种新型疗法可能是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关节软骨受损或缺失,是导致关节炎等渐进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成熟的透明软骨由于缺乏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且软骨细胞增殖能力差,所以很难自我修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尚存在局限性,且操作复杂,阻碍了临床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较强,并保留有分化潜力,但向成软骨分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细胞因子、支架材料、培养基等。寻找促进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活性因子,是目前关节软骨再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的相关活性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细胞接种密度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初始细胞接种密度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成不同浓度的细胞悬液 ,与载体 (人冻干松质骨 )结合后植入裸鼠皮下 ,在植入后 2、 4和 8周对植入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和骨量的测定。结果 植入物的骨量受初始细胞接种密度影响 ,稳定成骨的最低接种低密度是 1× 10 5cells/ml,植入物的骨量 ,在一定范围内随接种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接种密度≥ 5× 10 6cells/ml后骨量不再有显著变化。结论 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成骨能力受初始细胞接种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小鼠模型,探讨外源性地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干预对模型小鼠肾损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肾损害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C57BL/6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雄性C57BL/6小鼠45只,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I/R组(15只、夹闭双侧肾蒂30min开放)、I/R+mMSCs组(15只、夹闭双侧肾蒂30min开放的同时尾静脉注射mMSCs)。于建模后1d、2d、3d、7d、14d分别处死部分小鼠(每次每组均处死3只),留取动脉血及肾组织,检测血尿素氮(BUN)及肌酐(Scr)水平,制作肾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行肾小管坏死程度评分(ATN评分)。ELISA法检测肾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0(IL-10)、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水平。结果:I/R组小鼠的BUN及Sc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肾小管损伤严重;而I/R+mMSCs组小鼠的BUN及Scr水平较I/R组为低,以术后第7天差异最为显著(P〈0.01),肾小管损伤病理明显减轻,ATN评分也有着显著降低。ELISA结果显示单纯I/R组各时间点肾组织匀浆中TNF-α、IL-1β、MCP-1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或P〈0.05),而IL-10、HGF、BMP-7的水平却有着显著降低(P〈0.01或P〈0.05)。但同时给予MSCs干预的I/R小鼠肾组织匀浆中前述细胞因子的水平却向着相反方向改变。结论:MSCs对I/R肾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调控作用,而这些调控了的细胞因子进而可通过旁分泌作用发挥促进肾损害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