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负压引流球在腮腺手术后应用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95年7月至1998年7月在腮腺手术后创口使用负压球引流病例共31例,与1988年1月至1992年1月同类手术后使用橡皮片加压包扎引流27例对比,效果较好。一、临床资料58例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14岁~72岁。术后创口使用负压球引流31例:其中混合瘤22例,腺淋巴瘤1例,淋巴上皮瘤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腺泡细胞癌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血管瘤2例,慢性腮腺炎1例。23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6例行腮腺全叶切除术,2例行腮腺浅叶+部分深叶切除术。术后引流时间3天,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32例采用肿瘤及瘤周腮腺组织区域性切除术, 61例采用传统术式,即面神经解剖、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通过半年~13年的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肿瘤及瘤周腮腺组织区域性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远比传统术式组少.结论 肿瘤及瘤周腮腺组织区域性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腮腺手术的很多缺陷,具有操作简单、省时,面神经损伤、面部畸形等并发症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解剖面神经颧支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经典的面部除皱手术切口,在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先在耳屏前颧弓下解剖显露面神经的颧支,然后沿该支显露面神经的颞面干及面神经总干,再根据肿瘤的位置沿总干选择性地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及各分支,行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最后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转移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术后耳前区的凹陷畸形。结果:采用该术式对19例患者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4年,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结论:本术式更易于显露和保护面神经,改善术后面部畸形。  相似文献   

4.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腮腺切除术。方法 该改良术式的要点为:①采用隐蔽的面部除皱切口,避免了常规术式的耳前和颈部切口;②在SMAS筋膜下翻瓣,减少了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③采有总干法解剖面神经,减少了面神经周围支损伤的机率;④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⑤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腮腺切除后的凹陷区,避免了常规术式后的面部畸形。结果 采用该术式对12例患者行腮腺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面部疤痕不明显,外形恢复良好,面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且无1例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缺陷,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5.
第一鳃裂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临床资料也较少,我们对1993~1998年间在我院就诊的11例病人作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11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8个月~73岁,其中20岁以下有8例,为72.7%。病史1周~3年,主要症状和体征为突发性耳前或耳下肿物,或者为先天性瘘管,有3例为作过切开引流而形成瘘管者。全部病人均经手术治疗,采用腮腺“S”形切口,将肿物完整切除,腮腺组织尽量予以保留。病变均位于腮腺嚼肌筋膜深面,8例位于面神经深面,3例位于面神经浅面,对位于面神经深面者先行面神经解剖并加以…  相似文献   

6.
两种手术切口治疗腮腺肿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腮腺肿瘤切除的改良式手术切口,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临床对比。方法改良的腮腺切除术采用耳屏前面部除皱切口及耳后延续入发髻内切口,在嚼肌筋膜(SMAS)下翻瓣,减少了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先解剖面神经总干减少了周围支的损伤,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填塞局部减少了术后畸形。结果应用传统术式的36例患者,38.8%出现面神经功能损害,16.2%出现涎瘘,8.3%出现Frey综合征;应用改良术式的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涎瘘及面神经损伤,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Frey综合征,并且局部凹陷轻微,面容美观。结论改良式手术方法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改良式腮腺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式手术切除腮腺肿瘤的方法。方法:采用耳屏前隐蔽的面部除皱术切口及耳后延长入发际的内切口,在嚼肌筋膜下翻瓣;首先解剖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并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局部填塞以减少术后畸形。结果:应用改良术式的1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涎瘘及面神经损伤,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Frey’s综合征,并且局部凹陷轻微,面容美观。结论:改良式手术方法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腮腺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唾液腺腺淋巴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告49例腺淋巴瘤全部发生在腮腺,多见于50-70岁的男性,平均年龄57.2岁,男女之比为15.3:1,是老年人好发病之一,认为与高龄免疫功能改变有关。除有一般良性肿瘤体征,多为单发外,还具有双侧腮腺同时发生、多发性及有自限性的特别。借助^99TC扫描与腮腺其它疾病鉴别。术时冰冻活检常被采用。免疫球蛋白有改变。视肿瘤部位或数目采用单纯肿瘤包膜外摘除或肿块及腮腺摘除、面神经解剖术。年老体弱不能胜  相似文献   

9.
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共治疗3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式改良内容包括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术后负压引流。结果本组35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者2例,发生涎瘘者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7例,术侧耳垂和耳廓背部皮肤感觉均暂时性减弱,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既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腮腺切除术对面神经损伤和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占 《口腔医学研究》2005,21(3):300-301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与腮腺切除的范围,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治疗手术中,面神经损伤22例,占35.4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6.3%),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3例(9.4%),1个月后自行恢复。腮腺浅叶摘除20例中,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10%),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25%)。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10例,术后全部即刻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麻痹均在1~2个月恢复。结论: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瘤体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面神经颞面干与面后静脉解剖关系研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头5具10侧进行面神经解剖学观察。在临床上并以面后静脉为标志,在寻找、显露、保护面神经的前提下,实施腮腺上极、颞下颌关节及颧面区手术38例38侧。结果:46例面后静脉位于面神经颞面干内侧(94.7%),仅1例2侧面后静脉位于面神经颞面干外侧。结论:腮腺及耳颞区手术以面后静脉为标志,容易寻找面神经,并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方法:8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传统术式组47例,即保留面神经,肿瘤及腮腺切除术;功能性外科治疗术式组41例,即美容除皱切口、胸锁乳突肌肌瓣、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和保留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肿瘤及腮腺部分切除术。通过3~30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肿瘤复发、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面部外形、口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结果:2组相比,面瘫、肿瘤复发、口干和涎瘘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传统的术式组耳廓区麻木感、Frey综合征和面部外形明显不对称的发生率分别为65.96%、31.91%和42.55%;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6.59%7、.32%和9.76%(P<0.05)。结论:与传统腮腺术式相比,功能性腮腺切除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4—2006年甘肃嘉峪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局部面神经解剖并且保留腮腺主导管的术式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28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经过3~5年的随访无一例复发,均达到治愈目的。术后并发症:出现面神经颧支暂时性瘫痪1例,颊支暂时性瘫痪2例,经应用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 ~ 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发生腮腺局部积液4例,经穿刺抽液换药,加压包扎后均得到痊愈,无一例涎瘘发生;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但范围较小;愈后检查患者,手术侧凹陷不明显,面部左右基本对称,腮腺检查分泌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肿瘤及其就位腺体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或其他良性肿瘤合适的手术方式。与标准的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相比,能减少面神经损伤、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面部形态的对称性,避免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腮腺区良性肿瘤在口腔颌面外科常见,传统切除术的要点包括“S”形手术切口,解剖面神经,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腺体,术区加压包扎,此术式临床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疗效。但常发生诸如颌面部瘢痕明显、局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1]。为取得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先后应用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5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该术式主要包括:按肿瘤所在区域选择手术切口与进路、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局部填塞、术后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15.
微创技术在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技术。方法:收集临床病例38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应用改良耳屏切口作为入路,借助内镜在腮腺咬肌筋膜下分离建腔,并解剖面神经相关分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将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B组采用传统术式。通过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的问卷调查,面神经功能评价内镜及射频消融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术区疼痛程度、面神经功能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引流量、术区麻木程度、面部美观满意度在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实施改良耳屏切口的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安全可行,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瘢痕隐蔽,达到了微创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结扎腮腺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5例16侧腮腺良性肿瘤实施了不结扎腮腺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多采用循下颌缘支的方法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肿瘤外0.5~1.0cm切除肿瘤与部分腺体。结果 15例手术病人,均未出现涎瘘等手术并发症。术后瘢痕小,面部畸形轻微,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部分切除术对与发生于腮腺后下部的良性肿瘤,是一种效果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腮腺浅叶切除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之间解剖关系。以利腮腺区的手术。方法 在行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时,解剖面神经和腮腺主志管,观察其相互关系。结果 在38例中,腮腺主导管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同一平面者25例(65.8%),位于浅面者13例(34.2%)。结论 在手术中对位于面神经深面的腮腺主导管予以保留,没有切断或结扎,术后观察有以下优点:1.保留腮腺的部分功能。2.避免了因腺浅叶被切除及深叶腺体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12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于诞腺的恶性淋巴瘤.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2.32岁。病程10天~10个月。腮腺和颌下腺各6例,术前均误诊为涎腺混合瘤、颌下淋巴结炎、腮腺炎等。术后病理报告:何杰金氏混合细胞型1例;非何杰金氏B细胞型10例,T细胞型1例。其中结内、结外型各5例,弥漫炎症结外型1例。术后用COP或COPP等方案化疗和(或)局部放疗,除1例幼儿短期内死亡和另一例随访3年后失访外,其余10例近期疗效满意,随访1~7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后术创的凹陷缺损,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例,施行腮腺浅叶加肿瘤切除术,胸锁乳突肌瓣覆盖术区的术式。同时选择腮腺浅叶加肿瘤切除,不进行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病例29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33例随访1~5年,无肿瘤复发、面神经损伤及局部明显凹陷畸形,2例发生Fery's综合征。对照组29例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100%,Fery,s综合症发生27例(93.10%)。结论: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覆盖术区,可以有效预防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Fery's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混合瘤治疗中的价值。作者通过60例腮腺肿瘤作区域性切除术后十年以上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该术式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步骤,减轻面神经损伤及减轻面部畸形。十年随访结果无一例复发,该术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