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贾茹芹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02-1103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存在的问题。方法:对我院136例房颤患者住院及门诊随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为慢性房颤,其中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占75例,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占36例。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原因:4例为抗凝禁忌症。38例为医生担心出血并发症和患者不能按要求检测INR和患者的依从性差,这类患者多数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作为替代华法林抗凝的措施。INR达标率33.33%(12例)。结论: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应用不足,因而加强医生对华法林抗凝知识的教育及使用安全有效的抗凝新药达比加群酯将会更好地促进房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易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根据国内40家医院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AF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80岁以上患者患病率高达32.86%[1]。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300例心房颤动(房颤,AF)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房颤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应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4年10月至2010年5月出院诊断为持续性房颤的300例病人进行详细记录及回顾性总结分析,研究房颤病人的临床特点,统计临床抗凝剂应用情况及其特征,建立患者数据库,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300例AF患者中,有73%未进行抗凝治疗,而仅有27%进行抗凝治疗。其中合并高血压病者占60.7%;合并冠心病者占38.7%;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占31.7%;合并糖尿病者占21.3%;既往梗死病史者占14%。2)年龄〉75岁、高血压、冠心病、临床医师的治疗策略以及患者对治疗的选择都是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影响因素。3)所有入选病人有31例发生脑卒中,其中未抗凝组中的脑卒中发生率为64.6%;抗凝治疗组为35.4%,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我国基层医院住院的房颤病人抗凝现状仍不乐观,多数未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尤其是房颤脑卒中高危。  相似文献   

4.
钟丽球  梁河  蒙光义  任乾  黎艺毅 《西部医学》2023,35(7):1057-1062
调查分析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抗凝治疗现状,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及门诊病历系统提取2018年1—12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851例房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合并疾病、伴随用药、抗栓治疗药物等资料。将入组患者根据有无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n=161)和非脑卒中组(n=690),同时根据房颤病因分为瓣膜性房颤组(n=164)、非瓣膜房颤(NVAF)卒中组(n=130)和NVAF非卒中组(n=557)。根据房颤相关诊疗指南,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NVAF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分析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栓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价其抗凝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85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4±12.4)岁,合并疾病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心力衰竭(56.2%)、高血压(40.7%)、冠心病(32.1%)、高脂血脂(15.3%)和糖尿病(10.0%)。NVAF患者占80.7%。18.9%的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病史。所有患者总抗凝治疗率为62.3%,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率为17.9%;在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中,47.7%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瓣膜性房颤组抗凝治疗率76.2%,高于NVAF组(P<0.001)。NV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分值在0~5分,抗凝比例较高,但分值≥6分时,抗凝比例逐渐下降;随着评分分值的升高,总体单纯抗血小板比例逐渐增加。50.1%的入组患者存在治疗不当、过度治疗或未治疗。结论 目前房颤患者以NVAF为主,其总抗凝治疗率仍偏低,且治疗极不规范,应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抗凝治疗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讨阿司匹林广泛用于高危血栓、栓塞抗凝的预防治疗应用。方法查阅参考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新口服抗凝药疗效终点卒中和体循环栓塞方面为基准。结果界於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所涵盖的风险和差异因素,后期华法林与新口服抗凝药可能取舍或并存。结论在危险分层,卒中抗拴防凝治疗中,我国房颤患者不建议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175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定期随访.结果 175例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维持量为(3.50±0.08)m g/日,I N R监测结果发现I N R多控制在2.0-3.0,随访期间发现I N R<2.0患者出现脑栓塞,而I NR明显大于3.0时,患者出现脑出血、牙龈及皮肤黏膜的出血.结论 心房纤颤患者INR制在2.0-3.0能够显著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INR过高易出血,过低易栓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华法林在维吾尔族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率,以减少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出血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10年6月-2013年1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维吾尔族房颤患者1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8%、年出血并发症为0.76%,分别低于文献报道的4%及1%。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维吾尔族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心房颤动的临床抗凝治疗特点。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其中治疗组60人,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每组30人。治疗组运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Ⅰ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口服50 mg/d;观察组Ⅱ给予100 mg/d;随访6个月~1年,观察三组INR稳定值、华法林有效维持量以及出血和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与华法林的抗凝强度INR的关系。结果: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外周血栓栓塞和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脑栓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华法林的抗凝强度保持INR在2.1~2.9时要比华法林的抗凝强度需保持INR在1.0~2.0防治的栓塞率要低。结论:使用华法林时应严密监测INR使其小于3.0,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免和纠正导致严重出血的诱因与疾病,此时华法林的抗凝强度对高龄房颤患者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即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与房颤有关的文献近来迅速而不断地增多,这表明房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已成为当前心律失常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热点。尽管目前房颤的治疗有一些新的方法问世,但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和由房颤带来的后果不能得到改观。为此,加深对房颤机制的认识,针对病理基础寻求治疗手段是当前房颤研究的重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本院30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老年房颤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葛玉莲  李纲 《大家健康》2016,(4):177-177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找出30名患有心房颤动并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前先宣传以下药物的相关知识,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主义调节饮食,并且注意检测凝血酶原的时间以及国家的标准化比率,制定出定期检查治疗效果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进行检查的时间为(37.2±7.8)个月;国际标准化比率(2.2~3.2)为88.03%;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各2例,皮下出血有4例,口腔黏膜与鼻腔出血各2例,长期患有尿潜血的有2例。结论:对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其中主要体现在各个器官或系统极易出血,因此,应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凝血酶原的时间以及国家的标准化比率的检测,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本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6年1—12月共628例昆山市3家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及抗栓治疗,并计算 CHA2DS2?VASc 评分,评分≥ 2 分为卒中高危;计算 HAS?BLED 评分,评分≥ 3 分为出血高危。结果:628例患者中接受抗凝的有161例(25.6%),其中接受华法林151例(93.8%),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0例(6.2%),新型抗凝药物应用远远少于华法林。患者平均 CHA2DS2?VASc 评分为(4.04 ± 1.84)分,CHA2DS2?VASc≥2分者565例(90.0%),其中138例(24.4%)接受抗凝治疗;平均 HAS?BLED 评分为(1.96 ± 1.13)分,HAS?BLED 评分≥ 3 分者190例(28.0%),其中70例(36.8%)接受抗凝治疗。年龄≥75岁患者中CHA2DS2?VASc≥2分共323例(100%),其中61例(18.9%)接受抗凝治疗;HAS?BLED 评分≥ 3 分的患者有126例(39.0%),其中36例(28.6%)接受抗凝治疗。医师未告知、患者依从性差和阿司匹林当作抗凝药是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因。结论:昆山市非瓣膜病性房颤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90.0%的患者CHA2DS2?VASc 评分≥ 2 分,仅24.4%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低,且多使用华法林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未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凝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抗血小板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抗凝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联合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患者1年,联合组患者在1年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和主要终点事件均低于抗血小板组患者和抗凝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家裕 《医学综述》2014,20(21):3910-3912
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唯一的抗凝药物达50年之久,其抗凝效果虽已受到医学界广泛的肯定,但同时存在出血风险高、治疗窗狭窄、需要长期监测患者国际标准化比率以调整药量等缺点;导致患者依从性差,临床应用上亦受到限制。因此,推动了世界各国对新型口服抗凝剂的积极研发,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该文将对房颤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治疗后的血栓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TT和PT-INR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达比加群酯组的aPTT显著高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达比加群酯组的总出血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联合双抗比较,达比加群酯联合双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的rt-PA溶栓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中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的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心房颤动(房颤)。约2/3合并房颤的脑卒中患者,其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心源性栓子导致的。脑卒中合并房颤在无溶栓禁忌证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疗效较无合并房颤患者差;在有溶栓禁忌证时,抗凝治疗为预防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再次栓塞最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新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将成为华法林的有力替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对抗凝治疗的依从性,为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控制病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84例瓣膜置换术后半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治疗依从性调查表及健康知识水平调查表。结果2例出现咯血,1例发生大腿大片淤斑,腹膜后血肿2例,鼻出血1例,1例出现心脏瓣膜血栓。除2例外,所有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和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在调整治疗方案后症状出现缓解。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平均得分:服药依从性(3.94±1.28)分,随访依从性(3.35±1.17)分,饮食依从性(2.30±1.08)分。且男性在三个方面的依从性均低于女性(P〈0.05)。结论目前1S脏瓣膜植入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强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段园霞  潘志刚  顾杰  苏瑾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5):3114-3121
背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高、易诱发脑卒中,而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策略。目前,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探索上海市社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2019年7—12月,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至上海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2018年度健康体检的老年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HA2DS2-VASc和ORBIT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集其房颤患病与用药情况、疾病认知情况、共病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风险等信息。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排除既往无房颤相关就诊经历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NVAF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根据CHA2DS2-VASc评分量表的推荐意见: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应进行抗凝治疗。本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302例NVAF患者,其中89例(29.5%)正在服用抗凝药物,120例(39.7%)例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93例(30.8%)患者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CHA2DS2-VASc评分结果显示,302例NVAF患者中,合并脑卒中高风险者占92.4%(279/302)。其中正在服用抗凝药者占30.5%(85/279),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者占40.1%(112/279),未服用上述两类药物中的任一类药物者占29.4%(82/27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房颤类型、房颤症状发生情况、房颤病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高脂血症患病情况和出血风险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房颤类型、首次因房颤就诊时抗凝药开具情况、房颤危害知晓情况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NVAF合并脑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率仍不理想,需进一步规范该类人群的抗凝治疗,尤其是高龄和对房颤危害认知不足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谌栎 《中华医护杂志》2006,3(5):433-434
目的 总结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护理体会。方法 89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服用前强化健康教育,服药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和护理,有效减少了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患者出现轻微泌尿系、呼吸道、消化道、皮下出血,经调整华法林剂量后出血停止,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服用华法林的老年房颤患者应定期检测盯及INR,加强健康教育,早期发现出血征象,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