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垂体大腺瘤MRI表现、内分泌功能与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Ki67及Ⅷ因子的表达的分析,找出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相关的因素.方法:42例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按免疫组化功能分类分为混合型腺瘤组(n=20)和单功能腺瘤组(n=22),按照影像表现结合手术分为侵袭性腺瘤(n=22)和非侵袭性腺瘤(n=20),将肿瘤大小、强化程度、坏死囊变及侵袭性作为MRI评价肿瘤生长的指标,将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Ki67)及Ⅷ因子检测作为病理指标.结果:侵袭性大腺瘤的肿瘤长径与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长径≥3 cm的巨腺瘤组与长径<3 cm的大腺瘤组在侵袭性生长上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大腺瘤的Ki67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坏死囊变的大腺瘤长径大于无坏死囊变的大腺瘤(P<0.05).用标记指数≥3%对Ki67进行诊断性试验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44.4%.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腺瘤在肿瘤的功能类型、强化程度、PCNA及Ⅷ因子的表达程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Ki67在评价垂体大腺瘤的侵袭性上优于PCNA及Ⅷ因子,有极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肿瘤长径≥3 cm时侵袭性明显增加.垂体瘤增大时肿瘤侵袭性生长及坏死囊变的可能性增加.垂体大腺瘤的生长特点与肿瘤的功能类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无分泌功能性垂体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58例无分泌功能性垂体腺瘤,占同期垂体腺瘤的28.1%,一病特点是:以视力障碍、性功能低下和头痛为主要症状;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较高;5%为向一腺 瘤,57.6%为大腺瘤,34.4%为巨大腺瘤;免疫组化显示,部分肿瘤内含1-2种垂体激素成分。哈部病例的61.4%经蝶,38.6%经颅入路手术。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率为89.1%,手术死亡1.9%。  相似文献   

3.
垂体卒中的MRI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附5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的MRI不同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对52例垂体卒中患者行常规TSE序列/Gd-DT-PA MRI增强扫描、CT扫描,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4.2%的垂体卒中发生于垂体巨大腺瘤或大腺瘤,65.4%的病例MRI表现为T1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MRI诊断垂体卒中准确率达100%.结论MRI对于垂体卒中的诊断价值优于CT,MRI平扫即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时颈内动脉的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影响以及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时颈内动脉的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0 3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MRI资料 ,测量两侧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横径、被肿瘤包绕程度、颈内动脉间距 ,并与 15 0例非鞍区病变患者颈内动脉的MRI表现相比较。结果 非鞍区病变患者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间平均距离为 (17.0± 3.5 )mm ,而垂体腺瘤患者则为 (2 4 .4± 4 .2 )mm。颈内动脉间距与肿瘤横径明显相关 ,而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相对不明显。海绵窦是否受侵犯与同侧颈内动脉被包绕范围明显相关 ,而与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及颈内动脉横径无关。结论 两侧颈内动脉间距仅能反映垂体腺瘤的大小 ,与侵袭性无关。海绵窦是否受侵与颈内动脉的移位、狭窄情况无关 ,而与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相关 ,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范围 <1/ 3,海绵窦未受侵犯 ;若 >2 / 3,则海绵窦受侵犯。颈内动脉的包绕程度可作为评价垂体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取90例(男46,女44,平均年龄39.8岁,平均病程3年2个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术前MRI资料,其中24例作Gd-DTPA增强MR扫描,分析MRI表现特点及寻找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本组术前MRI诊断定位正确率为100%,定性正确率为84%,误诊率为16%,其MRI特征性表现为:(1)肿瘤较大,平均直径为3.7cm;(2)形态不规则,以结节状、不规则形为主,(本组为81.1%);(3)侵犯邻近结构,肿瘤以侵袭性生长方式生长;(4)增强明显,本组中有91.7%的肿瘤明显强化。结论:MRI的多轴位成像及Gd-DTPA、CT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对30例垂体腺瘤患者经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组织进行了体外细胞培养,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垂体激素GH、PRL、TSH、LH和FSH各成分的含量。根据5种激素的测定结果对垂体腺瘤组织进行功能分类。其中14例垂体腺瘤组织同时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研究结果显示,对功能性腺瘤细胞培养液激素测定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基本一致;对无功能腺瘤,多数瘤组织的细胞培养液中亦可测到一定量的垂体激素(主要为L  相似文献   

7.
动态MRI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匙孔动态MR对垂体微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有头痛、闭经、泌乳、过度肥胖或肢端肥大等症状的 53例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MR影像资料 ,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在相互隔离、不知道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的情况下对 53例的动态MRI、MR传统增强及冠状面平扫T1 WI分级 ,并得出一致结果。分级标准为 :0级 :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 ;Ⅰ级 :垂体内信号不均匀 ;Ⅱ级 :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的异常信号区。将动态MR、MR传统增强及平扫图像分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动态MR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者 (0级 ) 1例 ,垂体内信号不均匀者 (Ⅰ级 ) 2 9例 ,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的异常信号区者 (Ⅱ级 ) 2 3例 ;MR传统增强 0级 2 6例 ,Ⅰ级 1 7例 ,Ⅱ级 1 0例 ;MR平扫 0级 39例 ,Ⅰ级 1 0例 ,Ⅱ级 4例。本组动态MR检出率为 98 1 % ;传统增强MR检出率为 51 9% ;MR平扫检出率为 2 6 4%。行×列 χ2 检验 ,P <0 0 0 5。表明动态MR能明显提高微腺瘤显示的级别 ,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动态MR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可靠性 ,降低MR图像模棱两可的出现率。临床怀疑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者 ,动态MR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9.
司建设  李曦  任芙娥 《人民军医》2003,46(9):534-536
CT及MRI扫描易于发现较大的垂体瘤 ,而微腺瘤 (microadenoma)只有在冠状位、薄层面扫描才能发现。MRI有多方位成像的优点 ,故对垂体微腺瘤检出率明显提高。 1995~ 2 0 0 2年 ,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 2 4例 ,现将其CT及MRI影像特征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4例中 ,男 4例 ,女 2 0例 ;年龄 16~ 5 1岁 ,平均 34岁。其中泌乳激素腺瘤 2 0例(83 3%) ,生长激素腺瘤 3例 (12 5 %) ,继发性促肾上腺激素 (ACTH)腺瘤 1例 (4 17%)。泌乳激素腺瘤有乳头溢液、闭经 ;生长激素腺瘤…  相似文献   

10.
垂体微腺瘤MRI和CT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垂体内低信号灶,垂体高度,上缘形状,鞍底骨质凹陷和垂体柄移位对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价值;比较MRI和CT在显示上述征像上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组垂体腺和41例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术前MRI进行对比观察,并对其中20例微腺瘤进行MRI和CT特征对照研究。结果:对照组与腺瘤组相比垂体腺增高,上缘凸起,内有低信号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鞍底凹陷侵独发生率也有显著差别(p<0.05),垂体柄向腺瘤对侧移位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1)。在判断垂体微腺瘤的位置及大小(5.1±2.0/5.2±1.9mm)、鞍隔上抬(16/15)、垂体柄偏位(10/9)以及垂体增大(17/16)上,MRI稍优于CT(p>0.25)。明确鞍底骨质侵蚀CT明显优于MRI(p<0.05)。结论:增大垂体腺内出现低信号灶,伴上缘凸起和鞍底凹陷侵蚀为MRI诊断微腺瘤最可靠征像;MRI在显示上述征像(鞍底骨质侵蚀除外)上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垂体瘤的CT和MRI增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垂体瘤的CT和MRI增强表现,探讨增强后CT和MRI对诊断垂体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2例垂体瘤,回顾性分析CT和MRI增强前后表现。结果:242例中微腺瘤(≤10mm)81例,大腺瘤(>10mm)161例。微腺瘤直接征象为垂体内的CT低密度或MRI(T1WI)低信号。增强后CT和MRI显著提高低密度或低信号的显示率(P<0.01)。大腺瘤增强后扫描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CT和MRI增强对于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鞍旁结构如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的受侵情况以及显示残存正常垂体均有很高的价值。介绍了一种新的MRI垂体瘤分级方法-SIPAP分级系统。结论:CT和MRI增强对垂体瘤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定级诊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肺癌的MRI与病理类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病理类型的MRI信号特点。资料与方法 搜集MRI检查并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79例,评估T1WI、T2WI信号均匀性、强度、T2WI的信号形态,与部分病例的病理改变对照,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尤以T2WI的信号形态改变较为明显:鳞癌中部多为低信号、周边较高信号和高低相间紊乱的线条状信号;腺癌为多发的团状高信号,形态多为结节状,边缘征象出现率较高;小细胞癌以杂乱的高信号为主;肺泡癌特征性表现为多发性分布均匀的小点状高信号,这些改变都是以它们各自的组织病理学结构为基础的。结论 肺癌的MRI表现与其各自的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垂体腺瘤快速动态增强MRI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快速动态增强与常规MRI的表现及其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行超快速小角度激发(Turbo-FLASH)梯度回波序列T1WI动态增强和常规MRI,术后检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的FⅧ-Rag的表达,分析动态增强及常规MRI表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结果垂体腺瘤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I-TC)不同类型之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MVD值与最大斜率(SSmax)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程度的肿瘤坏死或囊变的MVD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urbo-FLASH T1WI动态增强MRI曲线的类型和增强参数SSmax与肿瘤的MVD关系密切,可用于无创性评价垂体腺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4.
正常垂体腺形态MRI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国人正常垂体腺形态。材料与方法 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MRI T1WI上,标准正中矢状位观察2557例正常人垂体腺形态。结果 平坦型,男性约为61%-72%,女性约为50%-84%;凹陷型,男性约为4%-32%,女性约为3%-46%;隆凸型,男性约为6%-35%,女性约为4%-46%。在30-40岁、50-60岁、60岁以上年龄段中,男女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垂体腺的形态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平坦型较为稳定,凹陷型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隆凸型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垂体腺瘤MRI强化特征与VEGF、bFGF mRNA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T1W I动态增强及常规MR I表现与VEGF和bFGF 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行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urbo-FLASH)T1W I动态增强和常规MR I,术后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VEGF和bFGF mRNA的表达,分析动态增强及常规MR I表现与VEGF和bFGF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垂体腺瘤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I-TC)不同类型之间的VEGF、bFGF mRNA值有显著性差异(Ρ<0.05)。VEGF和bFGF与SSm ax呈显著正相关(Ρ<0.05)。肿瘤强化率不同程度间的VEGF、bFGF值有显著性差异(Ρ<0.05)。结论垂体腺瘤MR I强化特征可一定程度反映VEGF和bFGF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鞍底、鞍旁的不同MRI表现与MMP-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9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MMP-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对鞍底及鞍旁的不同侵犯程度的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手术证实侵袭性垂体腺瘤59例。蝶窦腔内见肿瘤者30例(58.8%),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59%,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5%。受侵犯的海绵窦中有95%(57/60)超过该侧颈内动脉外侧壁连线,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垂体腺瘤包绕范围〉2/3者37侧,对诊断相应侧别海绵窦受侵袭的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4%。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的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未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结论将鞍底破坏,窦腔内直接可见肿瘤组织作为鞍底受侵袭的MRI标准,将肿瘤向两侧超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床突段外侧壁连线,或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范围〉2/3至完全包绕作为海绵窦受侵袭的MRI标准。  相似文献   

17.
恶性脑膜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MRI诊断恶性脑膜瘤特征性表现的可靠性及限制。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相对照,同时随机抽取同期50例良性脑膜瘤加以比较研究。结果:50例恶性脑膜瘤中,男女之比为1.5:1;MRI显示恶性脑膜瘤多呈不规则形(35/50),轮廓常呈分叶状(15/50),结节状(12/50)和锯齿状(8/50),包膜常不完整(28/50),瘤内信号多不均匀(21/50),造影后瘤内不均匀强化多见(26/40),脑膜尾征以粗短不规则为特征(9/13),与良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病灶部位、大小、边缘及瘤周水肿良、恶性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术前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者仅1例,回顾性分析定性诊断正确率可达86%。因此提高认识、足够重视,恶性脑膜瘤的术前定性诊断正确率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常垂体腺的MRI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应用MRI观察了103例正常成人(男53例、女50例)垂体腺的形态、大小和信号强度特征。发现11例(10.6%)垂体腺形态呈凸隆型,其余为平坦或凹陷型。96例(93.2%)垂体后叶呈高信号强度,余为等信号强度。测量了垂体腺前后径、宽径、矢状高径和冠状高径,垂体后叶高径和前后径,垂体柄长径和前后径,为诊断垂体腺疾病提供了正常数据。报告了垂体柄和垂体腺的连接位置,讨论了垂体腺形态和信号强度特征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儿童正常垂体腺的MR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MRI研究儿童正常垂体腺形态、大小及信号强度。材料和方法:52例非垂体腺疾病的颅脑MB资料。年龄3~15岁。观察测量矢状面T1加权图像上垂体腺的形态、高径、垂体柄宽径及后叶信号特征。结果:儿童正常垂体腺形态分:平坦型27例(51.9%),凹陷型15例(28.8%),隆凸型10例(19.3%)。垂体腺高径:3~5岁3.9±0.3mm,5.1~10岁4.2±0.5mm,10.1~15岁5.3±0.4mm。垂体柄宽径1.4±0.5mm。垂体后叶均呈高信号(100%)。结论:1.儿童垂体腺形态以平坦型最常见。2.垂体腺高径与年龄呈正线性关系。3.垂体柄未见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