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难点及其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年,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及麻醉、监护等相关学科的进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显著降低,但手术的复杂性及高风险性仍然困扰着外科医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清扫范围胰腺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胰腺癌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向胰周组织浸润、蔓延,其淋巴结转移发生早。据统计,早期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已达20%~30%,而进展期胰腺癌几乎都有淋巴结转移;胰腺癌还可直接侵入神经束膜间隙沿神经束扩散,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及腹主动脉伴行的神经丛,所以廓清腹膜后神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是手术的难点和目前关注的一个热点。标准的W …  相似文献   

2.
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反思及目前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胰腺癌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腹膜种植有关。即使是 2cm以下的小胰腺癌 ,如病灶突破胰腺包膜 ,也极易侵犯腹膜后结缔组织 ,并向胰周神经丛和局域淋巴结播散。目前 ,许多研究已显示根治性手术后无淋巴结转移 (lymphnodemetastasis ,LNM)的胰腺癌患者 5年生存率亦不过 15 %~ 4 0 % ,大多数患者仍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胰腺癌尚存在神经浸润这一有别于其他癌症的重要生物学特性。因此 ,为提高胰腺癌长期生存率进行的区域淋巴结及神经组织清扫应作为R0 切除的重要内容而提到议事日程。迄今 ,胰头癌的…  相似文献   

3.
迄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ancreatoduodenectomy ,PD)仍然是惟一可以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自 193 5年Whipple首次成功实施PD后 ,此术式已成为根治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标准术式早期由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切除率低、复发率高而一度遭到质疑 ,随着麻醉、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护理的提高 ,手术切除率得到提高 ,手术死亡率在国内外一些大的综合医院或胰腺癌治疗中心降低到 5 %左右 ,但复发率未得到明显改善。胰腺癌存在着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间隙浸润”和不同程度的血行转移与腹膜播散。“间隙浸润”指癌细胞浸润淋巴…  相似文献   

4.
网膜淋巴管状斑在鼠胰腺癌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仓鼠胰腺癌模型研究大网膜淋巴管状斑在胰腺癌播散、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用PGHAM-1细胞系建立胰腺癌侵犯胰腺被膜动物模型共15只。第7、14和21天各剖杀5只,肉眼、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播散、入侵和转移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模型仓鼠网膜上的管状斑于第7天显示微转移灶;壁层腹膜的间皮细胞开始脱落。第14天显示多个较大的微转移灶;壁层腹膜的间皮细胞大片脱落,癌细胞粘附到裸露的基底膜上;第21天微转移灶增大,肉眼观察到腹腔肿大的淋巴结;癌细胞于壁层腹膜原位增殖,未侵透基底膜。结论 大网膜淋巴管状斑在胰腺癌早期腹腔播散、淋巴结转移和可能的血行转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神经浸润、分化程度及组织学表现。了解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规律有助于评估病人预后,为其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对于术前分期发现或高度怀疑有淋巴结受累的病人,应行胃切除术以切除肿瘤和适当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淋巴管生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人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胰腺癌微淋巴管密度(LVD)、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人胰腺癌组织VEGF-C的表达情况,VEGFR-3结合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进行LVD计数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VEGF-C的表达和胰腺癌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呈显著相关(P〈0.05),LVD与胰腺癌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VEGF-C的表达程度呈明显相关(P〈0.01)。VEGFR-3不仅在肿瘤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还在部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结论VEGF-C通过其受体VEGFR-3促进胰腺癌淋巴管生成、区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胰腺位于腹膜后,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胰腺癌患者的起病较为隐匿。其生物学特性为早期胰腺外侵犯,表现为经神经、淋巴管和血行的转移,进展十分迅速。胰腺癌预后极差,被称为“癌中之王”,其5年生存率不足5%。胰腺癌的治疗现状目前仍不容乐观,在美国,胰腺癌已超过胃癌位居肿瘤死亡的第4位。随着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国内居民胰腺癌的发病年龄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及与人胰腺癌神经浸润、淋巴转移和病理类型的关系,以及神经生长因子对人胰腺癌细胞株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9例人胰腺癌组织中β-NGF的表达情况,卡方检验分析β-NGF的阳性在胰腺癌神经浸润、淋巴道转移以及病理分型中的作用。构建pNGF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后,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pcDNA3.0-NGF转染至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β-NGF可在部分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且在神经浸润组和无神经浸润组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NGF阳性表达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且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MTT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与空白对照组和转染空质粒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表现出量效依赖关系。结论~-NGF与胰腺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增强其增殖活性;检测胰腺癌组织中pNGF的表达,有望帮助评价胰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研究胰腺癌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方法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对4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施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采用D2-40和CK19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胰周神经丛中淋巴管微转移、周围神经丛侵犯等进行观察。结果 D2-40标记淋巴管呈棕黄色管腔样结构。胰周神经丛组织内淋巴管多与血管及神经束伴行,而胰周神经束附近的淋巴管均呈明显管腔样结构。CK19染色使胰腺癌细胞胞浆呈红色,清晰显示毛细淋巴管内肿瘤细胞侵犯现象。胰周神经丛侵犯30例(68.2%),21例(47.7%)在胰腺癌周围神经丛组织中的淋巴管内发现肿瘤细胞侵犯,胰周神经侵犯现象与其中的淋巴管侵犯现象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3)。结论应重视胰腺导管腺癌术中对可能受侵的神经丛,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丛的廓清。此外,联合D2-40和CK19的双重免疫组化技术为研究胰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胆管癌转移途径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为了了解胆管癌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浸润、转移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作者对40例胆管癌标本进行了三种不同的染色法,观察肿瘤血管密度及浸润程度;神经周围间隙浸润指数。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发现器官和组织浸润及转移者共25例(62.5%)。病理学观察到肿瘤附近淋巴管受侵29例(72.5%)。肿瘤组织内血管受侵31例(77.5%)。神经周围间隙受侵33例(82.5%)。肿瘤血管密度、神经周围浸润指数与器官组织转移发生率明显相关,对于判断患者术后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随访显示有转移组术后3年复发率为100%,平均复发时间9.6个月。无转移组术后3年复发率为64.3%,平均复发时间17.5个月。研究结果提示,胆管癌细胞除直接浸润及沿淋巴系统转移外,血管和神经周围间隙均是重要的转移途径。多途径转移和胆管周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结缔组织内癌细胞残留可能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