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小儿急症休克164例临床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急诊科(510010)张成林傅锡麟我科1990年~1996年救治12岁以下的小儿休克164例,现就其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以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并符合198...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氧代谢变化,主要包括DO2,VO2及动脉血乳酸的代谢状况,并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感染性休克后患者26例,经立即扩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尽早稳定循环后,并置Swan-Ganz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6.8h,测定CI后立即行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气分析,计算出DO2,VO2并测定当时的动脉血乳酸值。结果:全组中12例存活,14例死亡,存活组初次DO2及末次DO2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研究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优化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CRRT治疗,观察组患者行HP联合CRR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小儿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PICU收治的非心脏病近期手术所致CS患儿19例。回顾分析临床表现、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小儿CS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为主,缺乏特异性。病死率68.4%,其中61.5%死于入院24h内,平均死亡时间为入院后31.5h。死亡的原发病为心肌炎(58例),先心病(56例),心肌病(22)和感染性心内膜炎(11)。直接死亡原因分别是心脏泵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各4例,心脏泵功能衰竭与心律失常共同作用5例。超声心动图的血流动力学参数LVEF、SVI、LVEDVI、LVESVI、CI在生存者和死亡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DIC及心跳呼吸骤停的病死率分别是100%及75%。肝、肾功能异常,代谢性酸中毒的严重度与病死率无关。结论小儿CS病死率高,尤其在CS早期,并发DIC及心跳呼吸骤停者预后更差。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炎、心肌病、先心病等原发病导致心脏泵功能衰竭或和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对原发病的诊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应早期常规检查,但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在国内应尽快采用VAD、BiVAD、ECMO等技术救治暴发性心肌炎所致CS,以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采用中性树脂的直接血液灌流(NS-DHP)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脓毒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至2010年革兰氏阴性杆菌脓毒血症42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D组)18例和对照组(C组)24例.两组患者均予脓毒症集束化治疗,D组在确诊后即行NS-DHP治疗.采用Baxter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机,使用HA330血液灌流器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血液灌流每次治疗2.5h,每隔24h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48、72 h时点监测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0I)、平均动脉压(MAP)、多巴胺用量(DA),静脉采血监测血浆内毒素水平(ET)、血清TNF-α水平、IL-6水平、IL-10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CRP),并比较两组患者28d病死率及ICU 停留时间.结果 D组患者均能耐受血液灌流治疗,无不良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未接受连续性肾替代治疗.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24、48、72h时点,其APACHEⅡ评分、DA、CRP、ET、TNF-α及IL-6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OI、MAP均明显上升(P<0.05),而IL-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4、48、72h时点,D组的APACHEⅡ评分、DA、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C组( P<0.05),而Ol和MAP均高于C组(P<0.05),但两组间ET、IL-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采用中性树脂的血液灌流可降低革兰氏阴性菌脓毒症休克患者APACHEⅡ评分和多巴胺用量,降低C反应蛋白、TNF-α和IL-6水平,提高氧合指数及平均动脉压,而对内毒素水平、28 d病死率、ICU停留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小儿难治性感染性休克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染性休克又称脓毒症休克、败血症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引起的微循环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细胞代谢和脏器功能障碍的循环衰竭综合征。每年全球多达100多万人因此综合征而死亡,也是医院ICU中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累及多脏器,治疗困难,严重威胁患儿生命。Bone将难治性休克定义为休克持续1h以上的失代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强血液灌流治疗小儿药物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药物中毒患儿,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综合性急救治疗,即洗胃,给予解毒剂、吸氧、输液、利尿、导泻等对症治疗,对严重者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此基础上应用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加强血液灌流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100%(15/15),对照组为86.7%(1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5.6±1.3)d、昏迷时间(6.8±1.9)h、胆碱酯酶活性恢复时间(6.3±3.2)d、血清白细胞介素6(0.18±0.17)μg/L、肿瘤坏死因子α(0.63±0.13)μg/L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3±4.5)d、(10.9±2.9)h、(13.8±7.2)d、(0.33±0.31)μg/L、(1.06±0.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13、4.580、3.687、1.643、5.557,P均〈0.05)。结论加强血液灌流治疗儿童药物中毒,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促进其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1.
张剑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4):43-44,52
目的:探究动脉血乳酸与血清白蛋白比值与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到我院就诊治疗的6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在0、6、12、24 h乳酸/白蛋白比值等临床指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0、6 h两个时间节点乳酸/白蛋白的比值差异性不明显,而在12、24 h两个时间节点的乳酸/白蛋白比值研究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乳酸/白蛋白比值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APACHEⅡ评分以及病死率呈现正相关性,和氧合指数则呈现负相关性。结论: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乳酸/白蛋白比值进行动态监测,这可有效的作预后预测,如果比值越大则表示患者的预后情况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于6h内行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对照组于6h后行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比较2组脏器功能恢复情况,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4h后观察组患者各脏器好转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于燕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2):747-747
为了比较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存活者与死亡者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的变化,最近有研究者采用矩形偏振光谱成像法直接观察了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舌下微循环的变化。方法为先连续观察6h,以后每24h观察1次,直至死亡或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研究者共观察了舌下5个不同部位的血流状况,并计算了3个微循环灌流参数,如血液流速(FVS)、血流不均一性指数(FHI)以及毛细血管密度(C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n=31)和对照组(n=31).治疗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即在积极控制原发性感染和对感染灶进行彻底引流的基础上,6h内达到早期复苏目标,(1)中心静脉压(CVP)8~12 mmHg;(2)收缩压>90 mmHg,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3)尿量≥0.5mL/(kg·h);(4)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0.70.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即对患者进行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MAP、CVP、SvO2、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有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休克指数(SI)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研究选入98例诊断为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记录早期复苏开始时、复苏6h后的情况及6h后的休克指数。然后根据复苏6h后的情况分为A、B、C、D四组。A组为实现EGDT同时SI≤0.7,B组为实现EGDT但SI〉0.7,C组未能实现EGDT但SI≤0.7,D组未能实现EGDT同时SI〉0.7。比较四组之间6h乳酸清除率及预后。结果:6h乳酸清除率A组与其他3组均有差异,B、C两组间无差异,D与其他3组均有差异。A组的28d病死率低于D组,其余组间无差异。实现EDGT目标患者6h乳酸清除率及28d病死率均优于未实现EGDT目标者。SI≤0.7组患者6h乳酸清除率及28d病死率均优于SI〉0.7组患者。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早期复苏后,实现EGDT组预后优于未实现EGDT组,SI≤0.7组预后优于SI〉0.7组。如能同时实现EGDT目标和SI≤0.7,则预后显著优于其他组。SI能作为经早期复苏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液体管理策略对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本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EICU)感染性休克或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理论计算大概的输液量持续液体复苏,并根据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及尿量来决定输液速度,复苏终点是自主循环功能恢复、血管活性药物撤离的患者为持续液体复苏组(41例);在早期给予一定量(20 ml/kg)液体复苏后采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压的患者为保守液体复苏组(38例),比较2组患者28 d病死率和升压药物使用时间.按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37例)和死亡组(42例),比较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相关指标,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和描述休克患者的预后与液体复苏方法策略间的关系.结果 持续液体复苏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液体复苏组(14.63%比94.74%,P<0.01),升压药物使用时间(h)明显缩短(33.24±17.56比58.29±34.78,P<0.05).42例死亡患者中选择保守液体复苏36例(85.7%),37例存活患者中选择持续液体复苏35例(94.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ICU或死前的脑钠肽优势比(OR)=0.9136,95%可信区间(95%CI)为(0.8125,0.9986),回归系数-0.0931,P=0.0478;出 ICU或死前降钙素原OR=0.9095,95% CI为(0.8294,0.9973),回归系数-0.0949,P=0.0436;出ICU或死前血乳酸OR=0.5023,95%CI为(0.2833,0.8905),回归系数-0.6885,P=0.0184.结论 按理论计算输液量早期持续进行液体复苏,并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SpO2及尿量来决策输液速度,及时撤离血管活性药物的休克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18.
张剑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4)
目的:探究动脉血乳酸与血清白蛋白比值与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治疗的6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在0、6、12、24时乳酸/白蛋白比值等临床指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0h、6h两个时间节点乳酸/白蛋白的比值差异性不明显,而在12h、24h两个时间节点的乳酸/白蛋白比值研究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乳酸/白蛋白比值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APCHEⅡ评分以及病死率呈现正相关性,和氧合指数则呈现负相关性。结论: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乳酸/白蛋白比值进行动态监测,这可有效的作预后预测,如果比值越大那么表示患者的预后情况越差。 相似文献
19.
36例小儿心源性休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36例心源性休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起病症状因年龄、原发病不同而异。不同原发病休克出现时间不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T)为(62.2±12.9)h,心肌病(CMP)为(42.0±23.0)h,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CF)为(20.3±11.1)h,暴发性心肌炎(FMC)为(15.0±7.8)h。休克早期均有心音低钝,15例(41.6%)伴奔马律,17例(47.2%)需心肺复苏。所有病例心脏超声测定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短轴缩短分数(fractionalshortening,FS)均下降,分别为(0.32±0.11)、(0.14±0.05)。35例(97.2%)有心胸比例增大(0.74±0.04),34例(94.4%)合并心律失常。入院治疗后休克持续时间为预后相关因素(P=0.002,Wald=9.91)。液体复苏在严密监测下进行,ECF、FMC、CMP复苏液量分别为5.25ml·kg-1·h-1、4.48ml·kg-1·h-1、4.75ml·kg-1·h-1。结论小儿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凶险。早期做床边心脏超声、胸片、心电图检查有助诊断。治疗后休克持续时间为判断预后的指标。治疗除针对原发因素外,液体复苏亦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联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收集2001-11—2018-10期间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EGDT的英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RCT,入选患者4 001例,其中EGDT组1 988例,常规治疗组2 013例。EGDT组和常规治疗组住院病死率分别是20.2%和21.7%(OR=0.91,95%CI 0.76~1.08,P=0.29);28 d病死率分别是20.1%和22.0%(OR=0.89,95%CI 0.75~1.06,P=0.19);60 d病死率分别是30.0%和26.5%(OR=0.92,95%CI 0.70~1.20,P=0.52);90 d病死率分别是24.8%和25.0%(OR=0.99,95%CI 0.85~1.15,P=0.87)。结论:EGDT不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