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建立和评价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数目的变化,探讨其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意义.方法:采用乙酸灌肠和慢性激怒分别制造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分别用腹壁肌电活动评估肠道敏感性及用结肠排便时间、排便颗粒评价肠道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检测结肠肌间神经丛肠神经元标记物组织蛋白酶-D,计数各组肠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腹直肌肌电变化以及脊髓背角中NMDAR(N-methyldaspar-tate receportes,NMDAR)、CGRP(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以及骶髓后联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中小胶质细胞的变化,为研究IBS内脏敏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旋毛虫感染大鼠致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2组:IBS无刺激组和IBS结肠刺激组。另外选择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分别测定各组腹直肌肌电以及NMDAR、CGRP表达以及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IBS结肠刺激组大鼠腹直肌肌电、大鼠骶髓后角中NMDAR和CGRP的表达以及骶髓后联合核中的小胶质细胞活化较正常对照组及IBS未刺激组均显著增强。结论 IBS大鼠内脏敏化可能与骶髓后角神经活性物质活化以及DCN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这些物质以及细胞的活化进而导致神经元敏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痛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嘌呤受体亚型P2X2表达的调节。方法应用直结肠球囊扩张刺激法制备慢性内脏高敏感IB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组采用电针"天枢""上巨虚"穴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腹部撤回反射评分(AWR),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肠结肠肌间神经丛P2X2表达变化。结果模型大鼠AWR评分升高,电针治疗后降低;模型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中P2X2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异常增加,电针组显著降低。结论电针(天枢、上巨虚)能抑制结肠肌间神经丛神经元P2X2受体异常表达,改善IBS大鼠的内脏痛觉敏感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烫伤后大鼠肠功能障碍时肌间神经丛有无形态学异常及可能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烫伤组(n=10),建立30%TBSAIII度烫伤大鼠模型,测定肠传输速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和CO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并对两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乙酰胆碱酯酶(Actylcholinesterase,AE)和血红素氧合酶-2(Hemeoxygenase-2,HO-2)阳性神经元、神经节的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烫伤组大鼠肠传输速率明显降低。烫伤后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神经元及神经节密度明显减小(P〈0.01);HO-2阳性神经元在两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烫伤组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HO-2阳性神经元及神经节的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烫伤后大鼠结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CO能神经受损,可能是烫伤引起肠功能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门阻断后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变化规律,以探讨肝门阻断对肠道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方法:SD大鼠分成实验组(再按阻断时间分为肝门阻断20 min组、40 min组和60 min组)及对照组,取相同部位的部分小肠和结肠,制作肠肌间神经丛铺片标本行AchE染色,观察和比较各组AchE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和染色情况.结果: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肠肌间神经丛内AchE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或P<0.01),且AchE阳性表达减弱;各实验组比较,肝门阻断60 min组的AchE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20 min组(P<0.05),20 min组的AchE阳性神经元胞体内可见强阳性染色颗粒,40 min组和60 min组不易见强阳性染色颗粒,染色较浅.结论:肝门阻断会影响或损伤肠神经系统的胆碱能神经,这可能是术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D中RET、GDNF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HD肠道神经中的分布及其作用。方法21例HD患者全层肠标本,免疫组化使用抗RET、抗GDNF及磷酸化酪氨酸(p-Tyr)抗体,生物素-亲合素-碱性磷酸酶系统。对照组采用5例年龄匹配非HD患者的结肠标本。结果在对照组结肠与HD正常段肠管肌间丛、粘膜下丛神经节细胞胞浆可见抗RET、抗GDNF强阳性染色;移行段神经节细胞染色强度弱于正常段神经节细胞;痉挛段肌间丛、粘膜下丛无RET、GDNF阳性细胞;在HD正常段、移行段肠管粘膜腺体上皮细胞胞浆可见GDNF红染,多位于腺腔上中部,肌间丛内细胞间有抗GDNF阳性染色。结论RET与GDNF在HD正常段、移行段与痉挛段表达逐渐减少,与HD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相吻合,提示HD病变肠段既存在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缺陷,也可能存在神经营养因子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比较观察血管活性肠肽能神经元在大鼠肠道内的分布。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肠壁各层和肠肌丛内VIP神经成分。结果:(1)大肠壁各层,肠肌丛及节间束内富含VIP神经纤维,丛内终末网形成较密网,凯绕着阳性或阴性神经元胞体,其分布密度结肠〉直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结肠炎症时,胃肠传输速率及其肌间神经丛形态学改变,探讨急性结肠炎大鼠肠动力障碍的机制。方法:20只大鼠分成对照组和急性结肠炎组,急性结肠炎组用乙酸灌肠制备急性结肠炎模型,第3天测定两组大鼠胃肠传输速率,并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和氮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急性结肠炎组大鼠胃肠传输速度明显减慢,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和氮能神经元的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急性结肠炎大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和氮能神经元减少,可能是导致肠动力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内关和大肠俞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情绪心理行为及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的变化,探讨针刺不同经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Wistar大鼠制备肠易激综合征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内关组、电针大肠俞组(简称治疗组),造模成功后,治疗组进行电针处理.治疗结束后,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观察潜伏期及收缩波个数;采用旷场实验测试大鼠情绪心理,记录大鼠水平和垂直活动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ICC的c-kit阳性表达.结果 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潜伏期明显缩短,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潜伏期延长,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5,P<0.01);2)旷场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水平与垂直活动次数减少(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水平活动次数增多(P<0.05),且电针内关组的治疗效果更佳;3)结肠ICC特异性标志物c-kit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结肠c-kit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结肠c-kit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减弱(P<0.01).结论 电针内关和大肠俞穴均可降低IBS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并能改善大鼠情绪心理行为的变化,其作用可能与其调节结肠ICC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物质(SP)在慢性应激引起的大鼠结肠动力紊乱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SPF级Wistar大鼠,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模型组(WAS组,即避水应激组)和对照组(SWAS组,即假避水应激组)。WAS组采用经典避水应激模型,每天给予避水应激处理1h,连续10d。造模结束后,用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分别留取心脏采血标本及结肠肌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SP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肠肌层神经激肽受体1(NK1R)mRNA的表达水平。此外,应用膜片钳技术检测结肠平滑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变化。结果:WAS组大鼠血清SP水平显著高于SWAS组(P<0.01),WAS组结肠肌层NK1R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WAS组(P<0.05),WAS组大鼠平滑肌细胞的峰电流加SP前后的比值与SWAS组比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可诱导结肠肌层NK1R表达增加,而SP可通过作用于表达于结肠肌层NK1R引起结肠动力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的肠动力紊乱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结肠的分布特点及与结肠运动功能紊乱的相关性.方法 冷水持续灌胃15 d制作IBS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便性状和结肠内膨胀刺激后大鼠的腹肌反射对模型进行评价;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层的变化,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观察CGRP在结肠黏膜下丛和肠肌丛的分布及变化特点.结果 冷水持续灌胃15 d后大鼠大便呈腊肠状碎块,结肠的腹肌反射阈值明显降低,HE染色显示结肠黏膜层完整.在黏膜下丛可见大量CGRP阳性细胞胞体散在地分布,在肠肌丛CGRP阳性突起穿行在NeuN阳性神经细胞之间,并包绕NeuN阳性神经细胞胞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BS大鼠结肠CGRP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CGRP在IBS大鼠结肠内表达异常,此异常与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与肠道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都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黛力新治疗。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只有疼痛频率的有效率与治疗组相当,治疗组其他各单症状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大便紧迫感与腹胀方面(P〈0.01)。结论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提高总体疗效,其中对疼痛时间、大便形状、大便紧迫感和腹胀等肠道敏感性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匹维溴胺联合谷维素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维溴胺联合谷维素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于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老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3例,其中,男55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7+6.4)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36)。试验组患者给予匹维溴胺治疗,每日3次,每次50mg,另给予谷维素治疗,每日3次,每次30mg。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匹维溴胺治疗,每日3次,每次50mg。两组研究均以30d为1个疗程,评估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2.3%和27.8%,两组在显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和61.1%,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P〈O.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匹维溴胺联合谷维素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中药灌肠联合氟西汀与单用氟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对照研究,探讨中药联合氟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8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中药灌肠联合氟西汀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给予氟西汀治疗4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能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5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灌肠联合氟西汀与单用氟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启宁 《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32-32,4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1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同时口服与来酸曲美布汀;对照组76例,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8.75%,有效率28.75%,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显效率46.06%,有效率;36.84%,总有效率82.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资生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2例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联合资生丸,对照组53例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对照组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资生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安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腹安汤高、中、低剂量组及得舒特组;采用寒冷-束缚刺激法制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观察给药前后大鼠的排便量,给药7天后的小肠推进功能,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VIP及SP含量的变化。结果:腹安汤高、中、低剂量组及得舒特组大鼠排便量减少、小肠推进运动减慢,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安汤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浆VIP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大鼠血浆SP含量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安汤可抑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小肠运动和血浆VIP的异常升高,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