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远洪 《淮海医药》2012,(4):310-311
目的通过对口腔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使用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了解病损情况及发病原因。方法对60例口腔正畸(1396颗牙)患者佩戴固定矫治器前后的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使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矫治前有82颗牙发生牙釉质脱矿,脱矿率5.87%,矫治后有227颗发生了釉质脱矿,脱矿率16.26%,差异有显著性(P〈0.05)。牙釉质脱矿多集中在上颌侧牙,发生率29.91%;发生部位多位于正畸托糟龈方的釉质区域,占14.32%。结论固定矫治器引起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值得关注的问题,加强口腔卫生习惯及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轻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新状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53-2654
目的:探析固定矫治器在口腔正畸应用中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和脱矿部位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0年来我院就诊的58例患者在实施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结果.58例患者共有1 334颗牙齿,27例患者的108例颗牙齿治疗后发生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6.55%和8.1%.结论:应用口腔正畸固定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平燕 《河北医药》2014,(20):3138-3140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提供借鉴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进行正畸治疗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临床预防措施。结果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为22.5%(32/142),其发生与患者性别、疾病种类无明显关系(P>0.05),而受到患者年龄、牙齿位置、正畸酸蚀时间、矫治器种类的影响(P<0.05);牙釉质脱矿多集中在年龄大、前牙区、正畸酸蚀时间长以及使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的患牙,以上各项因素对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指数影响大。结论临床工作者应掌握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口腔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使用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情况,了解其病损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正畸治疗后患者70例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70例矫正治疗前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共120颗牙牙釉质脱矿,脱矿率为7.5%,观察组有240颗牙出现了牙釉质脱矿,脱矿率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釉质脱矿多集中在上颌侧切牙,发生率30.0%,其次为上中切牙,发病率为24.3%,上颌牙脱矿发病率较下颌牙高。结论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问题,临床中应采取正确积极的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情况的调查。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采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正患者(总计914颗牙齿),对患者总体与不同牙位牙釉质脱矿情况予以调查。结果 40例患者(总计914颗牙)中,有18例患者出现牙釉质脱矿,脱矿率45%;914颗牙齿中86颗牙出现牙釉质脱矿,占9.41%;914颗牙中0级脱矿、1级脱矿、2级脱矿、3级脱矿分别占87.64%、6.89%、4.60%、0.87%;脱矿发生率前三位为上侧切牙、上中切牙、下侧切牙;治疗前两组软垢指数的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软垢指数均有一定下降,但每天刷牙频率超过三次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脱矿指数的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脱矿指数均有一定上升,但每天刷牙频率不足三次组患者的上升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采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矫正会提高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需要对其给予及时的处理与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6.
<正>现阶段,在临床口腔矫正装置中,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较为常用,但是,近年来,相关医学研究表明~([1]),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极易引发牙釉质脱矿,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一些牙齿,破坏口腔健康,将口腔清洁难度加大,造成菌斑积聚,进而造成牙周具有异常的环境,从而促进牙釉质脱矿概率的提升。为了对不同牙位的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将有效依据提供给牙釉质脱矿的预防,本研究探讨了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牙釉质脱矿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2月至2011年11月治疗的48例患者使用固定矫治器前后的牙釉质脱矿情况。结果发现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固定矫治器引起牙釉质脱矿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对青少年固定正畸过程中保持牙齿的健康,才能降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接受临床口腔正畸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后未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20),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后出现牙釉质脱矿的患者作为试验组(n=80),分析2组患者出现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结果 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1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牙釉质脱矿,占20.00%.牙釉质脱矿与患者的年龄、牙齿位置、正畸酸蚀时间、矫治器种类具有明显的影响关系(P<0.05);治疗后,年龄>60岁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指数与年龄≤60岁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酸蚀时间≥15 s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指数与酸蚀时间<15 s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齿位置为磨牙区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指数与牙齿位置为双尖牙区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牙齿位置为前牙区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指数与牙齿位置为磨牙区、双尖牙区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矫治器种类为自锁托槽的直丝弓矫治器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指数与其他类型的矫治器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矫治器种类为传统的直丝弓矫治器的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指数与自锁托槽的直丝弓矫治器、其他类型的矫治器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需掌握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并给予预防,以减少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损伤程度和发病率。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8例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结束矫正之后总结总体牙位牙釉质脱矿情况,对牙釉质脱矿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在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上颌牙显著高于下颌牙,P<0.05;在平均牙釉质脱矿指数上颌牙显著高于下颌牙,P<0.05;1级患牙数量远远多于3级、2级和0级,P<0.05。结论在应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的时候,具有较高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尤其需要注意治疗和预防上颌牙牙釉质脱矿。  相似文献   

10.
啜策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50-150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好发牙位和部位并提出预防的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结果:69例患者共1487颗牙齿,31例患者的172颗牙齿治疗后发生了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4.93%和11.57%。结论: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上的广泛重视,有效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治疗中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对维护口腔卫生,预防牙釉质脱矿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从初诊进行系统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每月复诊加力时拆除弓丝进行刷牙,并给予口腔卫生检查监督指导,观看口腔健康教育多媒体。对照组按照青少年原来养成的卫生习惯进行,不给予任何处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牙釉质脱矿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对青少年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有显著影响。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对青少年固定正畸过程中保持牙齿的健康,降低牙釉质脱矿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200例进行正畸治疗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对比不同刷牙次数后的脱矿指数和软垢指数以及不同部位牙齿的脱矿率、脱矿程度.结果 200例进行正畸治疗患者中,共有2822颗牙齿,其中上中切牙脱矿率为13.28%,脱矿指数为(0.32±0.04),上侧切牙脱矿率为16.41%,脱矿指数为(0.31±0.06),上尖牙脱矿率为10.94%,脱矿指数为(0.29±0.07),上前磨牙脱矿率为6.46%,脱矿指数为(0.34±0.04),上第一磨牙脱矿率为4.30%,脱矿指数为(0.33±0.02),下中切牙脱矿率为13.28%,脱矿指数为(0.32±0.04),下侧切牙脱矿率为8.98%,脱矿指数为(0.35±0.01),下尖牙脱矿率为7.81%,脱矿指数为(0.34±0.08),下前磨牙脱矿率为9.04%,脱矿指数为(0.33±0.09),下第一磨牙脱矿率为5.47%,脱矿指数为(0.32±0.04);而从脱矿程度角度分析,3级脱矿率为0.28%,2级脱矿率为2.41%,1级脱矿率为4.96%,0级脱矿率为92.35%(2606/2822);从清洁角度分析,可发现治疗后每日刷牙次数<3次的患者软垢指数为(1.42±0.47),脱矿指数为(0.69±0.58),治疗后每日刷牙次数≥3次的患者软垢指数为(0.31±0.45),脱矿指数为(0.21±0.02),其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 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在临床治疗中可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容易出现牙釉质脱矿并发症,而加强口腔的清洁,能够防止菌斑的生长,降低牙釉质脱矿率.  相似文献   

13.
陆建锋 《淮海医药》2007,25(6):520-521
目的 探讨在固定正畸时口腔卫生宣教和牙周洁治对维护患者口腔卫生,减少牙周组织疾病,预防牙齿脱矿的作用.方法 选择120例固定正畸患者,随机分成2组:口腔卫生宣教组,口腔卫生宣教加牙周洁治组.分别在矫治前,矫治2个月时.矫治6个月,测量并记录患者临床牙周指标I矫治结束去除矫治器时观察牙齿脱矿情况.结果 接受固定矫治后,口腔卫生宣教加牙周洁治组的临床牙周指标低于口腔卫生宣教组;去除矫治器时,口腔卫生宣教加牙周洁治组的牙齿脱矿率及脱矿程度低于口腔卫生宣教组.结论 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并且定期进行牙周洁治可以有效减少固定矫治患者牙龈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并能明显减少牙齿脱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梁敏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249-250
目的研究分析正畸治疗中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和牙釉质受损的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口腔科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应用固定矫正器正畸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相当高。结论对牙釉质脱矿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是必要的,不能忽视的,临床上使用积极的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正畸治疗中患者的牙釉质脱矿情况,完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120例(共1580颗牙),对比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牙齿的釉质脱矿情况。记录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的牙釉质脱矿发病率及脱矿的严重度,获取患者牙齿釉质脱矿指数。结果 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釉质脱矿者71例(59.17%),共286颗牙(11.09%)出现釉质脱矿现象。上颌侧牙釉质脱矿率(18.73%)显著较下颌侧牙釉质脱矿率(16.20%)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部分脱矿损害发生于正畸矫正器托槽龈方的牙釉质,程度一般较轻,上颌牙EDI平均值明显较下颌牙EDI平均值大(P〈0.01)。其余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多发现象,在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牙釉质脱矿现象在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后的发生情况以及如何预防.方法 将本院68例使用口腔内矫治器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使用含氟漱口水进行预防,乙组只进行日常的口腔卫生护理,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牙釉质脱矿情况.结果 乙组患者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人数占20.59%,甲组患者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的人数占11.77%,好发部位为牙托槽、牙颈部以及牙临面,甲组对比乙组牙釉质脱矿的数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腔内矫治器治疗会引起牙釉质脱矿,治疗中使用含氟漱口水进行日常口腔卫生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牙釉质脱矿.  相似文献   

17.
固定正畸患者治疗前后口腔卫生行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衍亮 《江西医药》2007,42(5):444-446
目的 评价口腔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行为的变化.方法 固定矫治器治疗5个月以上的正畸患者200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是戴固定矫治器前后口腔卫生行为改变的项目.结果 口腔正畸患者戴固定矫治器后,每天刷牙的次数,每次刷牙的时间均有增加,刷牙的方法有所改进.结论 固定正畸治疗对错颌畸形患者维护口腔卫生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应用方丝弓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关闭拔牙间隙恢复时间,评价方丝弓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2-2004年间应用方丝弓或者直丝弓完成双颌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正畸患者60例,利用PAR指数对患者治疗前后模型进行测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PAR总分值及差值,将患者按照拔牙或非拔牙正畸治疗方式结合治疗前测量PAR总分值相同者分成方丝弓组和直丝弓组,每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在关闭拔牙间隙时在所用时间上相比直丝弓组比方丝弓组疗程要短,直丝弓组后牙排列效果比方丝弓组好,PAR分值较方丝弓组低(P<0.01),直丝弓组治疗疗程平均缩短了近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余各项PAR分值和患者治疗前后的PAR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矫治器在治疗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对牙齿排列定位较准确,治疗疗程上较方丝弓矫治器短,矫治效率比方丝弓高。  相似文献   

19.
程涛 《安徽医药》2018,22(7):1289-1292
目的 探讨应用PAR指数(peer assessment rating)评估成人拔除第一恒磨牙后正畸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40例拔除第一恒磨牙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4~36岁,拔除1~4颗龋坏第一恒磨牙后正畸.其中拔除1颗的有10例患者,拔除2颗的有15例患者,拔除3颗的有12例患者,拔除4颗的有3例患者,均按照PAR指数进行治疗前后模型的测量、评估、分析,以判断正畸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PAR正畸前评分为(29.86 ±7.56)分,正畸后评分为(2.63±0.96)分,正畸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各项指标包括颊侧殆关系、牙齿排列、覆盖、覆颌及中线等在正畸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改善的患者有16例(40%),极大改善的患者有24例(60%).结论 PAR指数对正畸治疗是一项客观的评价标准,通过拔除第一恒磨牙后正畸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该指标在诊疗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在正畸防脱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固定正畸患者,均实施MBT直丝弓技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处理)和观察组(综合预防处理),每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牙面釉质脱矿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牙釉质脱矿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牙釉质脱矿好发于上颌侧切牙的托槽龈方。结论在矫治前和矫治过程中,针对危害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酸蚀时间,牙面氟化,卫生宣教,以及定期清洁牙面等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固定矫治器对牙齿的脱矿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