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病人血清IGF-Ⅱ、IGFBP-2的表达,探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前后IGF-Ⅱ、IGFBP-2表达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人群与肝癌病人以及肝癌病人TACE治疗前后血清IGF-Ⅱ和IGFBP-2的表达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肝癌病人TACE前后血清AFP的表达水平;对比两组人群及肝癌病人TACE治疗前后血清IGF-Ⅱ、IGFBP-2表达水平差异,比较肝癌病人血清IGF-Ⅱ、IGFBP-2表达水平与AF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常人群与肝癌病人两组血清IGF-Ⅱ、IGFBP-2水平存在显著差异(F=32.63,P<0.01;F=26.84,P<0.01),肝癌病人血清IGF-Ⅱ、IGFB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P<0.01).血清IGF-Ⅱ、1GFBP-2和AFP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分别为61.22%、53.06%和73.46%,特异性分别为79.78%、76.53%和85.39%.AFP阴性肝癌病人IGF-Ⅱ和IGFBP-2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8.46%和61.53%.肝癌病人组血清IGF-Ⅱ、IGFBP-2水平与AFP呈正相关(r=0.446,P<0.01;r=0.180,P<0.05).肝癌病人采用IGF-Ⅱ、IGFBP-2和AFP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1.22%、53.06%和73.46%,而采用血清IGF-Ⅱ+IGFBP-2+AFP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则高达93.87%.TACE治疗前血清IGF-Ⅱ和IGFBP-2水平显著高于TACE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 检测正常人群和肝癌病人血清IGF-Ⅱ、IGFBP-2表达水平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可弥补AFP阴性病人之诊断不足;肝癌病人TACE前后血清IGF-Ⅱ、IGFBP-2表达水平检测和AFP一样可用于TACE治疗临床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形成因子(VEGF和bFGF)水平变化,了解介入治疗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VEGF、bFGF含量,比较TACE治疗前后的水平。30例肝癌患者血清VEGF及bFGF水平介入治疗后均较介入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TACE介入治疗使VEGF和bFGF增高表达,促进了残余肝癌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是肝癌TACE治疗远期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标记物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治疗效果评估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1周、治疗后1个月血清TK-1水平。结果 TACE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TK-1水平下降,术前术后两组T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2,P0.05)。结论血清TK-1检测可应用于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与单纯介入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 唐山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3月至2012年10月共采用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14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74例接受金龙胶囊联合TACE治疗,单纯介入组73例仅行TACE.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生活质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改善情况均优于单纯介入组,在小于5 cm的肿瘤效果显著,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上,联合治疗组较单纯介入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介入治疗,尤其是对肿瘤小于5 cm的小肝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1例胃癌患者血清IGF-Ⅱ水平进行检测,并与10例正常组、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CAGGM)组及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CAGD)组作对照。比较20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GF-Ⅱ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胃癌病理分期、恶性程度、肝转移及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结果:血清IGF-Ⅱ水平胃癌组和CAGD组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01,P〈0.01),且胃癌组较CAGGM组、CAGD组血清升高(P〈0.001,P〈0.001),CAGD组与CAGGM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2周血清IGF-Ⅱ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1)。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IGF-Ⅱ水平较早期患者显著升高(P〈0.01);差分化型胃癌患者血清IGF-Ⅱ水平较分化型明显升高(P〈0.05);胃癌有无肝转移、是否伴Hp感染其血清IGF-Ⅱ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IGF-Ⅱ水平升高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血清IGF-Ⅱ水平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手术切除是否彻底、判断病情变化有一定临床价值。Hp感染与血清IGF-Ⅱ水平升高可能分别作为独立因素,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肝癌组织和外周血液中树突状细胞(DCs)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17例(TACE+手术组)和未经TACE单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30例(单纯手术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的DCs含量。另选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7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7,15天采集周围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DCs的含量。结果TACE+手术组肝癌组织中DCs数量明显少于单纯手术组(P〈0.05);经TACE治疗后第7,15天,患者外周血DCs数量明显少于治疗前(均为P〈0.05)。结论TACE治疗后,患者肝癌组织和血液中DCs数量的减少可能是TACE后肝癌易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血清IL-2含量和sIL-2R表达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2含量和sIL-2R表达水平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比较。结果:肝癌组治疗前血清IL-2含量降低,sIL-2R表达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血清IL-2含量增高,sIL-2R表达水平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和sIL-2R表达水平,对了解病情程度、判断病人预后及指导综合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8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TACE治疗并长期随访的1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3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15%、24.20%及12.43%,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不同TNM分期患者1、3、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晚期(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综合治疗的1、3年生存率高于单纯TACE治疗(P均〈0.05)。98例接受单纯TACE治疗的患者中,32例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较前升高,其中接受不同次数(1次、2次、3次及以上)TACE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升高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结论 TA-CE是原发性肝癌尤其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配合多元化的综合治疗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不同介入治疗模式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不能手术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186例,将186例患者分成3组.A组62例,采取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B组60例,采取射频消融(RFA)治疗;C组64例,采取TACE联合RFA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C组患者肿瘤完全反应率、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以及介入治疗后1、3年存活率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肝癌,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不同临床分期原发性肝癌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组)及同期接受体检的30位健康人群(对照组),原发性肝癌组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检测血清HIF-1α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对照组仅体检当日检测血清HIF-1α和AFP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HIF-1α和AFP水平,并探索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IF-1α和AFP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治疗前1 d、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时,原发性肝癌组的HIF-1α和AF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原发性肝癌组HIF-1α和AFP水平3个时点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均是治疗前1 d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A、B及C期组的HIF-1α水平和AFP水平在治疗前1 d、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均逐渐降低,同组内各时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前1 d、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时,A、B及C期组的HIF-1α水平和AFP水平均逐渐增高,同时点各分期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前1 d、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时,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IF-1α水平与AFP水平及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0)。结论治疗前后不同临床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IF-1α水平的动态变化与AFP水平一致,HIF-1α有可能是评价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8例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TACE前后对肝癌组织进行细针穿刺活检,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RP1、MRP2、MRP3和MRP5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TACE治疗前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28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MRP1、MRP3和MRP5基因的表达水平比TACE治疗前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而MRP2基因的表达水平在TACE治疗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进行TACE治疗与否不影响MRP2的基因表达,因而肝癌的获得性多药耐药可能与MRP1、MRP3、MRP5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77例中晚期肝癌随机分为二组:A组37倒,行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治疗;B组40例,单纯行TACE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以及半年和1年生存率。结果A组AFP下降比B组明显(P〈0.05),A组患者1年生存率高于B组(P〈0.05)。结论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优于单纯性行TACE治疗,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直径>5 cm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7)和联合组(n=16)。对照组单纯行TACE治疗,联合组在TACE 2周后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为62.50%,高于对照组47.05%(P<0.05)。两组治疗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IGF-II、IGFBP-2及AF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下降、消化道反应、贫血、转氨酶升高、胸腔积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CE联合MWA具有比单一TACE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sICAM-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方法测定50例原发性HCC患者第1次TACE术前、术后3天、7天及1个月血清ICAM-1的水平及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CAM-1水平,将HCC患者术前与健康体检者、HCC患者TACE前后s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TACE术前原发性HCC患者sICAM-1的水平[(651.08±65.29)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I-CAM-1的含量[(197.29±38.87)μg/L,P〈0.01];原发性HCC患者术前门静脉癌栓组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门静脉癌栓组(P〈0.01),术前sICAM-1水平在甲胎蛋白(AFP)各不同含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sICAM-1水平[(539.60±61.94)μg/L]与术后7天sICAM-1水平[(496.22±58.78)μg/L]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术后1个月sICAM-1的水平[(597.32±81.60)μg/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水平的变化与肿瘤活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价HCC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尤其对AFP阴性的HCC患者,在评价TACE疗效与判断再次TACE指征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并肝硬化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250例TACE术后的中晚期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AFP的水平.将测定的结果分成AFP升高组(>20 μg/L,n=165)例和正常组(<20 μg/L,n=85),并对肝癌患者进行随访(1周~65个月,中位时间21.5个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率,评估AFP水平及相关因素对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的意义.结果 AFP升高组的1、2、5年生存率为57%、48%、5.1%,AFP正常组为37%、46%、12%.AFP升高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FP正常组(P<0.05),AFP升高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AFP正常组(P<0.05).结论 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患者,血清AFP水平高者较血清AFP水平低者短期预后好,但远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与化疗灌注术(TAI)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肝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TACE治疗,对照组采用TAI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临床总缓解率、复发率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瘤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LGF、VEGFR-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AST、ALT、TBIL、ALB与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预防性肝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51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3例术后接受TACE治疗作为研究组,170例术后未接受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TACE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肝功能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随访12~36个月,复发率为33.82%(116/343);对照组随访12~32个月,复发率为43.53%(74/1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32);研究组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66.76% vs 47.65%,χ2=17.371,P<0.01),无瘤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20.27±5.49)个月vs(13.34±5.06)个月,t=13.806,P<0.001]。同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和ALB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仅较治疗前ALB降低(均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研究组AST、TBIL和ALB三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1;t=2.252,P=0.025;t=13.345,P<0.001)。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4%,对照组未见类似并发症。 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但会进一步加重对患者肝功能的损伤,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手术切除与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两种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时间,探讨最合理的治疗选择,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远期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手术组),29例采用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TACE组),对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并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手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7.00±5.65)个月,TACE组为(10.00±4.49)个月,手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TACE组患者2.7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3.728,P< 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门静脉癌栓、分化程度是影响手术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手术切除和TACE均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但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时间较长,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首选,门静脉癌栓、分化程度可能是影响手术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3例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40例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61例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乙肝相关肝硬化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同期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IVKA-Ⅱ和血清AFP水平、HBVE抗原(HBe Ag)、HBVE抗体(HBe Ab)表达情况。结果: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显著高于非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乙肝相关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组患者,HBe Ag+/HBeAb+亚组血清PIVKA-Ⅱ水平高于HBe Ag+/HBeAb-亚组血清,HBe Ag+/HBeAb-亚组血清PIVKA-Ⅱ水平高于HBe Ag-/HBe Ab+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IVKA-Ⅱ在诊断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21%、98.20%。结论:血清PIVKA-Ⅱ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价值优于血清AFP,临床可结合血清PIVKA-Ⅱ水平与HBe Ag/HBe Ab对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进行早期筛查与疾病评估。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水平与肝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IGFBP-2)水平与肝细胞癌的关系及其在肝癌的诊断、治疗中潜在使用价值.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的肝细胞癌组(54例)血清IGFBP-2/3、AFP、IGF-1、IGF-2、GH水平与肝硬化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32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肝细胞癌组血清IGFBP-2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t=4.63,P<0.05;t=3.73,P<0.01),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切除术后4周IGFBP-2水平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5).肝细胞癌组GH、IGF-1/2、IGFBP-3水平与肝硬化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细胞癌组IGFBP-2与AFP水平呈正相关(r=0.51,P<0.05),与GH、IGF-1/2、IGFBP-3无相关性. 结论肝细胞癌患者血清IGFBP-2水平的异常增高可能与肝癌细胞合成释放增加有关.与AFP结合使用血清IGFBP-2检测可成为肝癌筛查、动态观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