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了创伤小鼠巨噬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直接接触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创伤后巨噬细胞可通过直接的细胞接触方式抑制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IL-2的产生、IL-24的表达以及IL-2介导的淋巴细胞增殖,但对IL-2-IL-2R反应及IL-1的产生无明显影响,可明显提高Ts细胞抑制活性。去除正常小鼠淋巴细胞中的Ts细胞,可阻断创伤后巨噬细胞的这一抑制活性。提示:(1)创伤后巨噬细胞可通过IL-1以外的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在肺纤维化过程中肺成纤维细胞(LF)产生白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及作用,动态观察并对比博莱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LF培养上清中IL-8活性。结果:①LF上清中IL-8活性于第1天明显增高,第7天达高峰,随后降低,第28天降到正常。②BALF中IL-8活性也于第1天明显升高,但第3天达峰值,随后降低,第28天降到正常。③BALF和LF上清中IL-8活  相似文献   

3.
骨科手术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镝  谢炜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0):1006-1007
采用IL-6依赖细胞株89细胞增殖试验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依赖细胞株L929细胞杀伤试验,分别检测20例骨科手术后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表明:骨的创伤可致病人体内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同时手术创伤本身亦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在术后第1天达高峰,术后第5天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纯失血和失血/复苏后血浆IL-1活性及腹腔MΦ释放IL-1能力的变化。方法:采用LAF法检测IL-1活性,并以ST表示。结果:单纯失血后2-3h及6-10h血浆IL-1活性明显同,腔MΦ和IL-1能力于失血后1-2h显著增强,4h后显著降低,6h后又显著升高瀚等直至失血后10h。失血/复苏大鼠腔MΦ和IL-1的能力及血浆IL-1活性于失血后1h及2h开始显著增强,并持续至失血后10h,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GWe对HRBC免疫后的功能调节作用。在连续给中药GWe的基础上,采用HRBC免疫普通小鼠,选择免疫后不同时间:1,3,5,7,9,11天,用QHS及血凝效价测定方法检测小鼠血浆Ab的动态变化,Ab产生峰值在第5天,GWe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又检测了免疫不同时间的ConA诱导脾细胞上清中IL-1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IL-1活性变化峰值在第5天,GWe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在肺纤维化过程中肺成纤维细胞(LF)产生白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及作用,动态观察并对比博莱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LF培养上清中IL-8活性。结果:①LF上清中IL-8活性于第1天明显增高,第7天达高峰,随后降低,第28天降到正常。②BALF中IL-8活性也于第1天明显升高,但第3天达峰值,随后降低,第28天降到正常。③BALF和LF上清中IL-8活性之间以及二者与BALF中细胞总数及分数之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证明LF在肺纤维化早期产生IL-8明显增多,是肺内IL-8活性的主要来源之一。BALF和LF上清中IL-8活性的水平反映了肺泡炎的强度和疾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7.
用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 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研究宣肺解毒颗粒剂对病毒性肺炎小鼠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组较正常动物对照组血浆中IL_1 及IFN_γ水平显著降低( P< 0-01) ,TNF_α水平明显增高,IL_2 仅有降低趋势( P>0-05) ,提示病毒感染可使机体免疫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用宣肺解毒颗粒剂治疗后,血浆中IL_2 及IFN_γ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05 ,0-01) ;TNF_α则显著降低;IL_1 水平有升高趋势,表明本药能够提高IL_2 及IFN_γ水平而增强机体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功能,并通过抑制TNF_α的过量产生,减轻免疫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8.
人参皂甙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CS)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部分。体现人实验:给大鼠CS预处理3天后进行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的5复制,1天后处死动物,分别测定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体外实验;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天处死动物,分离、纯化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观察CS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一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创伤人血性休克1天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IL-2活性、IL-  相似文献   

9.
失血性休克大鼠IL—1活性呈双峰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后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活性及巨噬细胞分泌IL01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在后(30%,按体重折算)1h回输失血;不血哐收集腹腔巨噬细胞,用改良LAF法检测IL_1活性。结果;失血性休克后2-3h有24-27-72h血浆IL-1活性显著升高,1-2h及24-72h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的能力了明显增强,与第1峰相比,第2峰峰值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大鼠失血  相似文献   

10.
刘振玉  路作新 《四川医学》1998,19(5):281-282
为了探讨肺癌病人血中IL-10的来源,我们对45例实施了肺癌根治术,15例开胸后未能切除的肺癌病人,13例胸部良性肿瘤病人,20例胸部非肿瘤病人开胸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第4天,第8天的血中IL-10的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对45例肺癌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肺癌病人术前IL-10水平较胸部良性肿瘤,胸部非肿瘤病人高;术后第1天施行了肺癌根治术病人,IL-10水平下降,术后第4,8天明显下降,未切除的肺癌病人术后第1天稍升高,术后第4,8天恢复到术前水平,胸部良性肿瘤病人,胸部非肿瘤病人术后第1天IL-10水平轻度上升、术后第4,8天恢复至术前水平,45例肺癌标本IL-10蛋白表达皆阳性。结论:血中IL-10来源于肺癌微环境,并且主要来自于肺癌细胞自分泌产生的IL-10,提示:IL-10在肺癌免疫逃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茛菪碱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在Marmarou大鼠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设置正常对照组、外伤对照组及伤后治疗组,于伤后1小时给予治疗组静脉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0.2 5mg/kg,测量伤后2 4小时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并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的差异。结果:外伤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 1 ) ,外伤后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亦较正常对照组多(P <0.0 1 ) ,但比外伤对照组明显减少(P <0.0 1 )。外伤对照组脑组织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 <0.0 1 ) ,伤后治疗组脑组织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亦较正常对照组多(P <0.0 1 ) ,但较外伤对照组明显减少(P <0.0 1 )。外伤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 <0.0 1 ) ,伤后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亦较多(P <0.0 5) ,但较外伤对照组明显减少(P <0.0 1 )。镜下观察脑组织切片,可见外伤对照组脑内毛细血管大量扩张淤血,血栓形成,而伤后治疗组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及血栓形成明显减少。结论:东莨菪碱对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严重创伤患者胃肠屏障及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监测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患者休克指数变化,测定胃黏膜pH(pHi)、血浆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休克指数监测及胃pHi、血浆D-乳酸、TNF-仅、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休克指数在12、24、48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pHi在24、48、72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D-乳酸、TNF-α及IL-6水平在第3、7天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SF对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全身炎性反应程度。其机制是SF能迅速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微循环状态,改善胃肠道黏膜的灌注和氧合、保护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阻止内毒素移位及炎性介质释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生大黄并微生态制剂的肠内营养对严重多发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41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强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即用生大黄并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强化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d和治疗后第8天,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28d后均观察脓毒症发生比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外周血清D-乳酸、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d后,强化治疗纽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发生率:强化治疗纽31.70%(13例).常规组68.29%(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DS发生率:强化治疗组24.39%(10例).常规组60.9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强化治疗组12.19%(5例),常规组41.46%(1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强化给予生大黄应用并及时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治疗,维护肠屏障功能,阻止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入血,降低了脓毒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Th2细胞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①目的了解低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Th2细胞功能变化及其与HIE间的关系.②方法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6例HIE病儿不同病期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产生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水平和T细胞IL-2受体(IL-2R)表达率,并与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检测结果进行对照.③结果 HIE病程第1天(D1)血浆及PBMC体外产生IL-6,IL-8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z=4.653~5.856,P<0.01);中重度及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HIE病儿血浆及PBMC体外产生IL-6,IL-8水平分别高于轻度及无MODS病儿(z=2.228~2.701,P<0.05;z=2.877~4.187,P<0.01),而IL-1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z=0.450~1.850,P>0.05);T细胞IL-2R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561,P<0.01),中重度HIE病儿尤著(t′=4.194,P<0.01).血浆IL-6,IL-8,IL-10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9~0.746,P<0.01);血浆及PBMC体外产生IL-6,IL-8水平与血清脑型磷酸激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89~0.691,P<0.05,0.01),与T细胞IL-2R表达率呈显著负相关(r=-0.394~-0.451,P<0.05,0.01).病程第3天(D3)时血浆和PBMC体外产生IL-6,IL-8和IL-10水平较D1时皆无显著性差异(z=0.314~1.371,P>0.05);临床症状消失时(D7)血浆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D1和D3时(z=2.455,P<0.05;z=2.725~3.856,P<0.01),而血浆IL-10水平虽较D1和D3时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z=1.437,1.248,P>0.05).④结论 HIE时血浆中和PBMC体外产生IL-6,IL-8和IL-10水平明显增高,提示Th2细胞功能异常,此在HI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玄神活血消肿液对实验损伤性大鼠模型损伤局部组织匀浆液白介素-17(IL-17)、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性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玄神活血组、阿司匹林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各实验组分别应用玄神活血消肿液、阿司匹林混悬液、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在治疗后第1、3、5、7天于损伤局部软组织取材,将取材组织进行组织匀浆,采用放免法测定匀浆液IL-17、NO含量。结果玄神活血组匀浆液IL-17、NO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5),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玄神活血消肿液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功效可能与降低局部组织中IL-17、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配方颗粒与汤剂对气虚冻伤大鼠免疫系统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气虚冻伤模型组(模型组)、气虚冻伤模型组加黄芪桂枝五物汤传统汤剂组(传统汤剂组)、气虚冻伤模型组加黄芪桂枝五物汤配方颗粒剂组(配方颗粒剂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动物不造模不施加任何刺激,自然饲养。造模后第2天,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传统汤剂组、配方颗粒剂组给予相当于生药材量4.8 g·kg-1·d-1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灌胃。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气虚冻伤大鼠的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等指标。结果传统汤剂组、配方颗粒剂组IL-1α、IL-2、IL-6、TNF-β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方颗粒剂组IL-1α、IL-2、IL-6的影响较传统汤剂组的影响较弱,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汤剂组与配方颗粒剂组均能调节气虚冻伤大鼠的免疫力,但配方颗粒在免疫调节方面的功效较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网膜素-1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水平,探讨血浆网膜素-1和IL-18的水平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11月住院患者74例(排除糖尿病等),分为冠心病组5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于入院次日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浆网膜素-1和IL-18水平,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结果 冠心病组血浆网膜素-1水平较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血浆IL-18水平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网膜素-1水平下降和IL-18水平上升,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大鼠早期外周血中白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性变化及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烫伤组,采用30%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观察对照组和烫伤组各时相点(1、8、12、24和48h)外周血中白细胞NF-κB的活性变化和规律,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黏附分子-1(ICAM-1)的关系。结果:大鼠严重烧伤后外周血中白细胞NF-κB活性较伤前明显增高,伤后1h达到峰值(P〈0.01);血浆TNF-α和ICAM-1及中性粒细胞数(PMN)均有类似变化,与NF-κB变化呈正相关。结论:烧伤机体早期外周血中白细胞NF-κB活性明显增高,激发机体炎症反应,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创伤大鼠应激反应的影响,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均为10只,即分成Ⅰ组正常对照组、Ⅱ组模型对照组、Ⅲ组中药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制成骨折创伤模型,伤后1h开始给Ⅰ组、Ⅱ组经胃灌注生理盐水,给Ⅲ组经胃灌注中药,每次均为0.5mL,每日2次。于创伤后6h、1、3、5、7天采静脉血测定应激激素COR、NE和细胞因子TNF-α、IL-4的水平。结果:Ⅱ组COR在各时间点较Ⅰ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上升缓慢而持久;Ⅱ组NE在伤后6h、1天较Ⅰ组显著升高(P<0.01),整个时间点NE上升快,但下降也快;Ⅱ组TNF-α在伤后显著升高(P<0.01),在整个时间点上无显著变化;Ⅱ组细胞因子IL-4在创伤后明显降低(P<0.01),且回升缓慢。Ⅲ组对血中应激激素COR在伤后3、5、7天的升高有显著控制作用,而NE在伤后6h、1天的升高有显著控制作用,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Ⅲ组对血中细胞因子TNF-α的升高和对细胞因子IL-4的降低均有显著控制作用,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补中益气汤能有效调理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HTD)对患者肝功能、血黏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LCHTD患者50例为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行传统开腹取石术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HCT),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CD3+、CD4+、CD8+及CD4+/CD8+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 d,两组患者ALT、AST、TBIL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而ALB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术后1 d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术后3 d腹腔镜组患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浆黏度术后1 d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术后3 d较术后1 d明显降低,但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 d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1 d,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腹腔镜组患者IgA、IgG、IgM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1 d,两组患者CD4+及CD4+/CD8+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 d的CD4+/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腹腔镜组患者CD3+、CD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HTD较传统开腹取石术对患者肝功能损害小,能明显降低血黏度,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小,能更好地减少机体创伤,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