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对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的支持作用。方法:内皮细胞和胰岛分别被分离纯化,在共
培养中评估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体内试验分为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内皮共移植组、内皮细胞移植组和PBS对照
组,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标志物鉴定。结果:培养
7 d,超过90%的胰岛细胞显示正常形态。共培养组中的胰岛素释放水平显著高于胰岛培养组(P<0.05)。移植3 d后,各
移植组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不同(P<0.05)。胰岛-内皮共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间比较,胰岛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01)。结论:与内皮细胞在体外共培养能改善分离的大鼠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同内皮细胞共移植能够
有效地延长糖尿病大鼠胰岛移植物存活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胰腺星状细胞(PSC)移植的体内研究来观察PSC对胰岛β细胞及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PSC体外分离培养,并通过胰腺移植入正常血糖的Wistar和高血糖Goto-Kakizaki(GK)大鼠体内。移植16周后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aemoglobin,Hb A1c)检测胰岛功能;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胰岛β细胞;马松染色评估胰岛纤维化。结果:PSC移植进一步损伤了GK大鼠胰岛功能,导致了血糖和Hb A1c的升高,减少了胰岛素分泌,加重了胰岛的破坏和纤维化,但未观察到PSC移植对Wistar大鼠的影响。结论:PSC在糖尿病环境下可以加重胰岛破坏,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β细胞衰竭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胰腺干细胞与胰岛细胞移植在大鼠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通过链脲菌 素复制1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胰岛细胞组和胰腺干细胞组。用胶原酶V 分别消化新生和成年大鼠 胰腺,Percoll 梯度离心分离胰岛细胞和胰腺干细胞。采用Bonner-Weir 法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DTZ 染色 检测移植物纯度,AO/PI 检测移植物活性。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大鼠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及移植物存活时 间;高糖刺激实验和腹腔糖耐量评价移植物功能;取各组大鼠移植部位标本行HE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胰岛细胞组和胰腺干细胞组血糖分别在术后3 和5 d 恢复正常(P <0.05), 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有差异(P <0.05),胰腺干细胞组的降糖能力强于胰岛细胞组(P <0.05)。 两组大鼠移植后7 d 血清胰岛素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 <0.05)。高糖刺激实验表明,各组移植后15 和65 d 高糖刺激后的C 肽水平较刺激前升高(P <0.05),胰岛细胞组移植后65 d 高糖刺激后C 肽水平低于胰腺 干细胞组(P <0.05),胰岛素和C 肽水平监测结果表明胰腺干细胞组移植物胰岛素分泌维持时间长于胰岛 细胞组。移植后腹腔糖耐量实验结果表明移植物均功能良好。胰岛细胞组和胰腺干细胞组移植物的中位 存活时间分别为73 和88 d,Kaplan-Meier 曲线分析提示胰腺干细胞组移植物生存时间较胰岛细胞组延长 (P <0.05)。HE 染色提示肝脏门静脉移植区域可见新生血管包绕的胰岛细胞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细 胞团胰岛素阳性。结论 胰腺干细胞分化后经门静脉移植能安全有效地发挥降糖作用,疗效优于胰岛细胞 移植。  相似文献   

4.
不同途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糖尿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小鼠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分离骨髓,贴壁培养并纯化和扩增BMSCs。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小鼠糖尿病动物模型。取2×105个第3代BMSCs,对模型鼠分别进行胰腺内多点注射、尾静脉移植以及肾被膜移植。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的血糖、体质量及行为的变化。结果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胰腺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和肾被膜移植组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有所改善,血糖明显降低(F=32.58~48.35,q=10.06~14.98,P<0.05),以胰腺移植组血糖下降更为显著。结论 3种途径BMSCs移植对小鼠糖尿病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种胰岛移植最低胰岛细胞有效数量,为临床高效利用有限的胰岛细胞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同种胰岛来自SD大鼠,原位灌注切取胰腺,用胶原酶Ⅴ消化胰腺组织,Ficoll400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得到胰岛细胞,DTZ染色进行胰岛细胞计数及纯度鉴定、AO-PI荧光染色进行活性鉴定,采用体外胰岛素释放试验鉴定胰岛功能.大鼠一次性静脉注射STZ 60 mg/kg诱导Ⅰ型糖尿病模型,然后按照移植的胰岛细胞数量不同随机分为:A组(6 000 IEQ/kg)、B组(9 000 IEQ/kg)、C组(12 000 IEQ/kg) 、 D组(15 000 IEQ/kg).经门静脉途径进行胰岛移植.观察移植后连续10 d的血糖变化,移植3 d后血液中胰岛素分泌水平的变化. 结果纯化后胰岛细胞收获量为(3.49±0.23)×105IEQ/kg,纯度为86%,活性为90%.体外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胰岛功能良好,胰岛细胞移植后,A组、B组血糖未降至正常.C、D组血糖降至正常范围,最早出现时间分别为22 h、25 h.胰岛移植3 d后,随着胰岛数量增多,受体大鼠血液中的胰岛素量随之升高. 结论 每次以12 000IEQ/kg的数量进行胰岛移植可以作为大鼠胰岛细胞移植的最低有效浓度,可以达到胰岛移植的最佳效果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经四步法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后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采用Ⅴ型胶原酶胆管内灌注消化法,经Fi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后分别获得导管上皮细胞和新鲜胰岛?导管上皮细胞经原代培养及传代后取2~6代细胞开始进行四步18天的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行免疫荧光鉴定?将链脲佐菌素造模成功的18只SD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法均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新鲜胰岛组?胰岛样细胞团组进行左肾包膜下移植?分别给予RMPI1640?新鲜胰岛和胰岛样细胞团,移植后隔日固定时间监测血糖?结果:经免疫荧光鉴定,分离纯化的胰腺导管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诱导后的胰岛样细胞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染色均为阳性?移植后空白对照组血糖维持在高血糖范围?新鲜胰岛组移植后血糖逐步下降至正常水平,并在2周之内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但略有上升?胰岛样细胞团组移植后前2天血糖不降反升,之后有所下降但始终未能降至正常范围,然后又逐渐上升?结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经该方案诱导后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使糖尿病大鼠血糖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及维持时间不能令人满意,可能与移植量不够及诱导的胰岛样细胞团功能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糖尿病小鼠左肾被膜下同种异体胰岛细胞与胰腺外分泌细胞共同移植动物模型及探讨胰腺外分泌细胞对胰岛移植物的损伤作用.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胆总管内逆行灌注胶原酶联合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方法来分离纯化胰岛,人工挑取胰岛细胞并收集胰腺外分泌细胞.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BALB/C小鼠成为糖尿病小鼠.单纯移植组(n=10)每只小鼠于左肾被膜上极移植胰岛细胞250个,共同移植组(n =10)每只小鼠于左肾被膜上下极同时移植胰岛细胞250个和等体积的胰腺外分泌细胞,持续观测血糖及生命体征变化,1个月后切除左肾并继续检测血糖.(2)体外实验:利用双硫腙对胰岛进行特异性染色来计算胰岛产量及纯度,利用台盼蓝染色鉴定胰岛细胞的活性,以及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实验来检测胰岛功能.结果:(1)胰岛移植后,单纯移植组及共同移植组血糖均逐步降至正常,共同移植组较单纯移植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迟,移植术后第2,3,4,5天,单纯移植组受鼠血糖低于共同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两组受鼠左肾3d后,两组受鼠血糖均>21 mmol/L.(2)每只小鼠可获得150~200个高质量胰岛,纯度及活性均高于90%,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量明显增加(SI=2.90).结论:(1)成功建立糖尿病小鼠左肾被膜下同种异体胰岛细胞与胰腺外分泌细胞共同移植动物模型.(2)胰腺外分泌细胞与胰岛细胞同时移植会延迟植入胰岛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胃浆膜下间隙胰岛移植的可行性及其移植效果。方法应用Lewis近交系雄性大鼠,采用链脲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同种系大鼠体外胰岛分离、纯化,将一定数量的胰岛植入糖尿病大鼠胃浆膜下间隙(胃组),同期将同等数量的胰岛植入肾被膜下间隙(肾组)作为对照,评估移植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移植物存活率。结果胰岛移植术后前3周,胃组和肾组内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较移植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大鼠间血糖水平无差异、糖耐受功能良好(P>0.05);两移植部位的胰岛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效确认,移植胰岛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组织样本内胰岛周围的炎细胞浸润更明显。肾组和胃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分别于胰岛移植术后第5、4周开始升高。术后第6周两组大鼠血糖水平均升高且糖耐量减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显示,两移植部位内仅残余散在的胰岛细胞。结论胃浆膜下间隙胰岛移植的短期效果与肾被膜下胰岛移植相同,但其血糖控制效果比肾被膜下胰岛移植更佳,而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王建红 《广东医学》2008,29(7):1115-1117
目的探讨胰腺干细胞对胰岛体外存活时间及保持胰岛功能的作用,为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提供更多高质量胰岛。方法分离纯化培养SD大鼠胎鼠胰腺干细胞;不连续密度梯度分离纯化SD大鼠胰岛;实验分组:单纯胰岛培养组(以下简称单纯培养组)、胰岛与胚胎胰腺干细胞联合培养组(以下简称联合培养组),体外观察胰岛形态变化,AO/PI法观察胰岛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胰岛素分泌量及刺激指数。体内实验分别取两组培养7d的胰岛600个移植于糖尿病大鼠左肾包膜下,术后监测血糖变化情况。结果联合培养组的胰岛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纯培养组,培养7d存活率分别为70%,40%;14d时为40%,5%;均P<0.01;高糖刺激下联合培养组胰岛分泌量及刺激指数均高于单纯培养组,培养7d时高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571.4±42.5)ng/L和(392.8±20.2)ng/L(P<0.01),刺激指数1.95±0.24和1.51±0.13(P<0.01)。联合培养后的胰岛左肾包膜下移植大鼠血糖可于第5天降至正常,而单纯培养后的胰岛移植血糖没有降至正常。结论胎鼠胰腺干细胞与胰岛联合培养可以明显延长胰岛体外存活时间并保持良好的活性,对胰岛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SPIO)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体内示踪移植入大鼠心肌梗死心脏的BMSCs的能力。方法使用左旋多聚赖氨酸-SPIO共培养方式标记BMSCs。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细胞内铁颗粒,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将经过SPIO标记的干细胞移植入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应用1.5TMRI系统行磁标记干细胞成像。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心脏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及短轴缩短率(FS)。结果普鲁士蓝染色显示,SPIO标记的BMSCs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标记效率为(99.81±1.57)%;与正常未标记细胞相比较,细胞的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了SPIO的BMSCs体内MRI成像时显示,细胞移植区域信号缺失,对应区域病理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可见胞浆内染色阳性的细胞。超声心动图显示,PBS组FS移植前后没有明显变化,BMSC组FS从移植前的(23.1±1.88)%上升到第1周的(31.28±4.15)%。BMSC组EF在移植前是(51.13±5.07)%,第1周时上升到(60.12±8.40)%。结论 SPIO能成功地标记BMSCs,且对BMSCs的活力无明显影响。BMSCs移植后能改善心梗大鼠的心功能。SPIO标记的BMSCs移植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迁移过程可用MRI进行检测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继发性骨质疏松性的个体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培养原代BMSCs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使用成骨成脂特异性染色鉴定培养的BMSCs;选取60只雌性SD大鼠,通过肌注地塞米松(DEX,1 mg·kg-1·d-1)8周,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所有大鼠经手术于胫骨平台下钻孔造骨缺损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S组,骨折不处理)、DEX骨折+生理盐水(NS)组、DEX+BMSCs组,将BMSCs注射到大鼠骨缺损部位治疗(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对照),于术后4周和8周,采用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的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表型鉴定及成骨成脂特异性染色实验均证实分离得到的细胞是BMSCs。Micro-CT结果表明,与DEX+NS组比较,BMSCs细胞治疗能促进DEX诱导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结论 BMSCs对继发性骨质疏松性大鼠的骨缺损具有显著的促进愈合作用,这为临床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个体的骨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o study the angiogenic potency of hypoxia-prestimulat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when transplanted into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s of rats. BMSCs were cultured under hypoxia condition for 24 h. Their expression of VEGF was investigated. The ra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s were made by coronary artery ligation 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 at random.In normoxia group, twice-passaged BMSCs were labeled with Bromodeoxyuridine (BrdU) and then implanted into the infarction regions and ischemic border of the recipients in 4 weeks. The rats in hypoxia group were implanted with hypoxia-prestimulated BMSCs. In control group, the model rats received only DMEM medium injection. Six-weeks after AMI, the infarction regions were examined to identify the angiogenesi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VEGF.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viable cells labeled with BrdU could be identified in the host hearts. The infarction regions in normoxia and hypoxia groups had a greater capillary density and increased VEGF expression than the regions in control group. The capillary density and VEGF expression in hypoxi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in normoxia group.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nhanced expression of VEGF in BMSCs could be induced by ex vivo hypoxia stimulation. BMSCs implantation promoted the angiogene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ssue via supplying exogenic VEGF. Angiogenic potency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was improved by ex vivo hypoxia prestimulation though the enhanced VEGF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上清液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4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化钠注射液组(9 g.L-1氯化钠注射液2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组(2.0×109L-1BM-SCs悬液2 mL)、上清液移植组(BMSCs上清液2 mL)及混悬液移植组(上清液与BMSCs混悬液2 mL),每组10只。在模型再灌注24 h后,用10 g.L-15-溴脱氧尿核苷(BrdU)溶液标记,连续标记28 d,并于最后1次注射后2 h处死大鼠。观察各组病灶增殖期神经前体细胞的数目变化及神经损伤严重程度(NSS)评分。结果治疗后28 d BrdU、Br-dU+抗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的阳性细胞数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较氯化钠注射液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较BMSCs移植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悬液移植组较上清液移植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移植前比较,各组大鼠动物模型移植后第7、14、28天的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NS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从第7天起,与氯化钠注射液组比较,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混悬液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BMSCs移植组和上清液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清液与BMSCs混悬液能够诱导病灶区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这可能与上清液内的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分化诱导因子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后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疗效。方法对BMSCs进行体外诱导,并鉴定。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将诱导及未诱导的BMSCs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入模型鼠脊髓半切点附近,在3个月内用BBB评分法对治疗情况进行评价。结果BMSCs体外诱导后的细胞经免疫组化检测可证实为神经细胞;进行细胞移植的两组动物死亡率明显下降,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P〈0.05);并且BMSCs诱导后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较未诱导组明显(P〈0.05);而生理盐水组移植前后评分变化不明显。结论BMSCs诱导组治疗脊髓损伤模型的疗效总体好于未诱导的BMSCs组,前两组的疗效均好于生理盐水组。  相似文献   

16.
张美华  余卫  王巧瑜  温凌  萧间开  潘洁 《广东医学》2016,(13):1917-19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大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10只体重约80 g的雄性清洁级SD大鼠用于BMSCs的培养。另选取体重在220~250 g的成年大鼠45只作为研究对象,用于肝衰竭模型制备以及BMSCs输注治疗。在45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下的30只均给予白毒伞粗毒素灌胃制备肝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肝衰竭模型组和治疗组(实验BMSCs输注治疗)。对比各组大鼠7 d生存率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肝脏病理等指标情况。结果与肝衰竭模型组相比,治疗组SD大鼠体重减轻明显更少,7 d生存率明显更高。移植结束后治疗组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及肝脏病理均较肝衰竭模型组显著改善( P<0.05)。结论 BMSCs输注对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改善大鼠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原代骨髓基质细胞诱导Jurkat细胞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诱导Jurkat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Percoll体外分离正常人、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BMSCs;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建立白血病BMSCs诱导Jur-ka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并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初步鉴定与分析.结果成功地建立了白血病BMSCs诱导的Jurkat细胞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初步筛选克隆到30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和22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cDNA片段;这些基因功能主要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胞能量代谢有关.结论白血病BMSCs能诱导Jurkat细胞基因发生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标记及其在烧伤大鼠模型肠组织内的示踪能力。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扩增BMS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维甲酸(RA)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表面标志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的表达。4、6和8 mg•L-1 CM-Dil标记BMSCs,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CM-Dil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标记率。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制备烧伤大鼠模型,经球后静脉注射1×107个CM-Dil标记的BMSCs。大鼠烧伤2周及6个月后取肠组织,制备冰冻切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在大鼠肠组织内的定植情况。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表明,BMSCs 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euN和MAP-2。CCK-8法结果表明,8 mg•L -1 CM-Dil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和6 mg•L-1 CM-D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mg•L-1 CM-Dil标记BMSCs对细胞无毒性,标记率达93.9%,细胞形态无改变。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M-Dil标记的BMSCs在大鼠烧伤后2周及6个月的肠组织内定植。结论:CM-Dil可以体外标记BMSCs,可以用于BMSCs在烧伤大鼠模型肠组织组织内的示踪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肝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作用。为肝脏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①取健康Wistar周龄大鼠的骨髓细胞悬液,进行BMSCs体外扩增培养与分化潜能检测。②健康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建立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BMSCs肝局部移植到实验组,对照组移植生理盐水,1周后观察两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存活率以及肝脏修复情况,并通过蓝色荧光标记观察供体BMSCs在受体内的踪迹,探讨BMSCs促宿主损伤肝组织修复的机制。结果:①分离培养的BMSCs增殖旺盛,纯度较高,且均质性和稳定性好;用诱导剂诱导后,B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②实验组大鼠成活率达80%,肝细胞逐渐恢复正常,损伤肝组织得到修复,在宿主恢复的肝组织中发现了较多的带有蓝色荧光的细胞存在,而对照组(未移植BMSCs)大鼠腹腔积水、粘连,成活率达30%。2组成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BMSCs在体外易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局部移植BMSCs后,可提高大鼠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能力。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培养液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联合培养进行定向诱导,分别于1周和2周后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经诱导后细胞甲胎蛋白(AFP)和白蛋白(ALB)的表达。结果诱导1周后RT-PCR检测MSCs示AFP表达,诱导2周后的MSCs AFP呈阴性,而ALB检测结果呈阳性。结论MSCs在体外特定的条件下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