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35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35例LST患者中,33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7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5例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7%。病变分布:35个LST病变中,直肠17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6例。35例中腺瘤2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19例,管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8例。6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 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或ESD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48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分布、大小及内镜下大体分型,48例LST患者中,46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35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48个LST病变中,直肠22例,乙状结肠8例,降结肠1例,横结肠7例,升结肠10例。48例中腺瘤3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1例;增生性息肉11例。2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扁平隆起型8例,假凹陷型1例,颗粒均一型23例,结节混合型16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依据工藤进英的pit pattern原理,分析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分型方法、内镜下诊断治疗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的18例LST患者纳入研究小组,根据工藤进英的pit pattern分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8例LST患者内镜下发现23处病变,主要以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为主,占86.96%。患者经内镜下切除手术(EMR/EPMR)治疗均已治愈,术后1年内复查无复发。结论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LST,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指南》2018,(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通过结肠镜检查合并染色内镜技术所发现的24例LST患者,做好术前肠道准备,应用ERBE高频电发生器(ICC-300),YH300氩气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等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结果除1例因追加外科手术未进行随访外,余23例均在术后1~3个月内复查结肠镜,创面均已瘢痕形成,病变无残留。结论本组24例LST病变患者均可通过肠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只要掌握好注射,吸引以及圈套技巧,基本能将病灶全部完全切除,无残留,无复发。因此我们认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正>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其定义最先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提出,为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型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性肿瘤。它具有比息肉状腺瘤更高的恶性潜能,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建议早期处理。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submucosal endoscopic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带线钛夹在内镜黏膜下剥除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乙状结肠或直肠L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灶发生部位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分为常规组(40例)与牵引组(38例),常规组予以ESD治疗,牵引组予以带线钛夹牵引辅助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剥离病变直径、病变剥除平均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牵引组病变剥除平均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组整块切除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变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线钛夹辅助能显著缩短结肠ESD中病变剥除时间,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切除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策略,以在保证预后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80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行结肠镜下切除术,在围术期实施心理护理、术前护理及术中护理,观察并记录治疗效果。结果本次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80例经过围术期的护理,治愈49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结论加强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以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实践证明,本次护理措施安全有效,可行性强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1.
扶正和胃合剂治疗大肠癌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扶正和胃合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扶正和胃组单用扶正和胃合剂治疗,扶正和胃合剂联合化疗组,中成药对照组用鸦胆子乳注射液治疗,观察Karnofsky评分、中位生存时间、生存率.结果:扶正和胃合剂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结论:扶正和胃合剂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大肠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大肠淋巴瘤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组织切片进行分析.结果:1 036例大肠恶性肿瘤中26例为恶性淋巴瘤占2.51%,男女之比为2.1:1,平均病程4.8个月,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腹痛、体质量下降以及血便、腹胀为主要特点,本病少见,临床易误诊为癌.肿瘤位于回盲部15例,升结肠5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3例,直肠1例.病理类型属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霍奇金病4例.治疗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窥镜检查结果,确诊依靠病理检验,治疗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探讨内镜下行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内镜黏膜切除术)和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病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治疗2周后,内镜复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行EMR和ESD的病例(各30例)均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完整回收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两组均未出现穿孔;EMR组发生出血2例,出血率6.67%( 2/30);ESD组发生17例出血,出血率56.67%( 17/30);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P<0.05).临床疗效观察:EMR组7例有病灶残留,残留率23.33% (7/30); ESD组2例有病灶残留,残留率6.67%( 2/30);两组病灶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P<0.05).结论 EMR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容易被掌握、出血穿孔率较低;而ESD操作技术比较复杂,要求熟练程度高,手术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出血及穿孔.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在内镜下行EMR和ESD就可达到根治目的,既可保证病变完全切除,又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可达到外科手术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大口径气囊扩张治疗大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治疗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2月我院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大口径气囊扩张取石与传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的治疗效果与近期并发症。结果 159名入选病例中一期成功清除结石130例(81.8%);其中A组为110例(89.4%),B组为120例(88.2%),A组中机械碎石30例(24.4%),B组为32例(23.7%),两组间一期结石清除率和机械碎石率没有差异(P〉0.05);但A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后出血11例(8.9%),B组2例(5.9%);A组3例(2.4%)出现穿孔,B组1例(0.7%),A组术后胆管炎8例(6.5%),B组有2例(1.5%),A组出血、穿孔和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胰腺炎,A组高淀粉酶血症35例(28.5%),B组42例(30.9%),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sEST+EPLBD和传统EST相比,在治疗胆总管大结石方面同样有效的,但操作时间更短,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 PTEN蛋白在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 92例大肠癌组织中 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PTE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6 7.39%和 6 6 .0 7% ,与正常大肠组织 PTEN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与大肠癌的组织学分级正相关 ,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生存率无明显相关。癌和癌旁组织的 PTEN蛋白表达呈现高度的同步性 (P<0 .0 1)。结论 提示 PTEN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丢失可能为大肠癌的一种信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清唾液酸在大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大肠癌患者,48例非癌症疾患者,72例正常对照组人员的血清唾液酸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唾液酸含量分别为:(727.4±71.8)mg/L、(441.0±49.1)mg/L、(437.0±46.2)mg/L;其阳性率分别为:81.25%、4.16%、O%大肠癌组唾液酸含量与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癌症疾患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而后两者之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血清唾液酸是一个重要的大肠癌血清学标记物,可作为大肠癌的手术效果与疗效监测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眶颅沟通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眶颅沟通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和治疗特点。结果肿瘤源发于眶内者多见,病理类型分散;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结论眶颅沟通瘤病理类型多样。手术是眶颅沟通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具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科75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对照组手术根治率为89.29%,3年(85.71%)、5年生存率(82.14%)均显著高于观察组(70.12%和61.70%),且观察组6周后局部复发转移率及CE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应结合患者的病情、肠道状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肠癌中乳腺癌蛋白(BCRP)的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抽取56例大肠癌患者和40例健康成人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法,BCRP单克隆抗体一抗,FITC标记为二抗,同时以健康成人标本为对照,检测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BCRP表达,追踪疗效,比较BCRP在患者及健康人中的差异及缓解者及耐药者中BCRP差异,分析BCRP与大肠癌化疗疗效关系。结果:FCM检测结果示:肿瘤患者血清BCRP[C期(2.25±1.02)mg/L,D期(2.93±1.32)mg/L];健康人血清BCRP(0.48±0.01)mg/L,大肠癌患者血清中BCRP表达高于健康人,化疗耐药组与缓解组BCRP表达分别为(2.97±1.38,1.65±0.75)mg/L,耐药组明显高于缓解组,也高于正常成人,化疗敏感者与健康人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RP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其表达强度与5-FU为主的化疗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