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26例,对其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并统计患者各个相关实验指标,判定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各类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力劳动、慢性乙型肝炎病史、重叠HEV病毒感染、父亲乙型肝炎史、母亲乙型肝炎史、手术史、饮酒史、甜食摄入、血型、PCR-HBV DNA定量、肝组织炎性反应程度高、肝组织免疫组化HBeAg阳性、白细胞均会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程度造成一定影响。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很多,但肝活检能较为有效地诊断其是否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并可根据其复发程度有效调整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14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有57位患者,将两组患者反复发作的概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结果在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明显, 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减少影响因素,治疗原发病,对于预防以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86例,根据患者肝硬化发作次数进行分组,以反复发作次数〉3次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以反复发作次数为1—3次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例与年龄间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乙肝病毒DNA定量高、病程为5年及5年以上、有精神刺激、有饮酒史、过度劳累、应用损肝药物与甜食摄取量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乙肝病毒DNA定量高、病程长、精神刺激、劳累、损肝药物、饮酒、饮食不当均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在治疗中应指导患者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促使肝硬化发作频次有效降低,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据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各30例。分析病程、乏力、饮食不当、精神紧张、腹腔感染、经济等因素对2组病情的影响。结果好转组病程长、乏力、饮食不当、精神紧张、腹腔感染、经济乏力者比例均低于恶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针对相关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以降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次数对患者进行分组,稳定组63例;反复发作组共57例,观察可能影响患者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可能因素,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影响因素的相比,病程≥5年、应用过肝损伤药物、有精神刺激情况、有过度劳累、有手术创伤史、有饮酒史、有甜食摄入过量、乙肝病毒DNA定量高的患者的反复发作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程<5年、未应用过肝损伤药物、无精神刺激情况、无过度劳累、无手术创伤史、无饮酒史、无甜食摄入过量、乙肝病毒DNA定量低的患者(P<0.05).结论 患者的病程、肝损伤药物的作用情况、精神刺激情况、劳累情况、手术创伤、饮酒史、甜食摄入量、乙肝病毒DAN定量均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反复发作的因素,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指导患者尽量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因素分析.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门诊或住院诊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26例,分为肝硬化反复发作≥3次者为反复发作组156例,肝硬化发作≥1次者为稳定组170例;观察两组病例能够诱发肝硬化反复发作因素,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反复发作因素(病程、损肝药物、精神刺激、过度劳累、手术创伤、饮酒史、过量甜食摄入、PCR-HBVDNA 定量)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充分认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因素进行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和防止肝硬化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和总结2009年01月至2011年0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各个指标进行对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越长、乏力越明显、饮食不当、精神紧张、腹腔感染和或内压增高、经济乏力等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消除或减少影响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预防反复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临床疗效,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发作率。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以中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相对于单用西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病情明显改善。中西医合用,标本兼治,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患者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两次以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首次发病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问卷方式了解一般情况,定量分析两组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CHB病史、父、母患有乙型肝炎史、手术史、饮酒史、甜食摄入、重叠HEV病毒感染、白细胞低、胆碱酯酶低下、胆固醇低、胃底静脉曲张、高PCR-HBVDNA定量、肝脏组织炎症程度高和肝脏组织免疫组化HBcAg表达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因素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从事体力劳动、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父、母患有乙型肝炎、手术史、饮酒史、吸烟史,甜食摄入、重叠HEV病毒感染、肝脏组织炎症程度高、肝脏组织HBeAg表达、PCR-HBVDNA定量高、血清球蛋白高、血清前白蛋白低、白细胞低、胆碱酯酶低下、凝血酶原活动度低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使用抗病毒药物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复发的方法。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于螺内酯,适时加用喹诺酮类抗菌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腹水复发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延长利尿剂的使用时间联合喹诺酮类抗菌药能够有效降低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黄启功 《淮海医药》2014,(3):217-219
目的分析复发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8例停药后复发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进行再治疗;联合治疗组,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组,予以单用拉米夫定治疗;阿德福韦酯组,予以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3组均为36例,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3组治疗后肝功能变化、Child-Pugh评分变化、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等指标差异,分析3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及HBeAb阳转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P<0.05);而联合治疗组的AST、ALT与Child-Pugh评分显著低于拉米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完全应答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复发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再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采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按苷(酸)类似物口服治疗,调查分析患者停药复发临床特征及复发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男女比例显著高于初治组患者,ALT、AST指标水平显著更低,年龄超过60岁,长期饮酒为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患者停药后应加强随访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反复给予对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亚临床腹水对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15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腹水程度分为无腹水组(A组)73例、亚临床腹水组(B组)57例和腹水组(C组)85例。比较各组抗病毒治疗效果,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HBV DNA累积未检出率、Hbe Ag累积转阴率、肝癌累积发生率或累积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经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后186例患者未检出HBV DNA,C组HBV DNA累积未检出率显著低于A组(P=0.001);56例(54.4%)患者HBe Ag转阴,但三组HBe Ag累积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B组INR、胆红素、Alb、CTP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22.8%)患者发展为肝癌,20例(9.3%)患者死亡,C组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和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P=0.013,P=0.014)和B组(P=0.006,P=0.048),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INR、Alb、腹水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结论亚临床腹水对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长期预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配合微生态制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内收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与观察组(85例,使用恩替卡韦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与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与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各项指数均比观察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恩替卡韦配合微生态制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突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跟踪护理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我院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跟踪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评分为(26.47±1.59)分,对照组为(24.39±1.07)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踪护理可有效提高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护肝治疗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7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其进行随访资料,统计相关随访资料,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10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31.4%,其中四个影响因素,分别为观察时间分级、ALT、HBeAg、HBV DNA等被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其中肝硬化累积发生率随着ALT水平升高而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护肝治疗患者肝硬化发生,是多种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结果,其中主要的两个发生高风险因素的是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行长期的护肝治疗,可降低随着ALT升高而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累积增多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HE)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该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经验.方法 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E患者64例(观察组)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未合并HE患者53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氨、血清总胆红素、BUN水平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高,血钠、ALT、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t=3.085、5.528、7.126,χ^2=9.174、4.102,t=4.337、8.675、5.323,均P<0.05);高龄、≥3种诱因及C级肝功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在观察组死亡患者的诱因中,以感染最为常见(75.9%),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65.5%).结论 高龄、危险诱因数量及肝功能严重程度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E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去除上述诱因是防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E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研究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在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间内在我院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当中选取2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诱发研究对象疾病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将患者中出现复发情况的10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复发组,而将剩下的160例没有复发的患者设为未复发组。充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以及鼻腔结构异常程度以及扁桃体炎症的发生情况等指标,未发现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复发组在变应性鼻炎指标、乳突气化不良人数等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另一组,此时P0.05。在经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导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出现反复发作情况的独立因素有以下几个:乳突气化不良和、变应性鼻炎以及反复的呼吸道感染~([1])。结论:在临床上,需要对几个容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频繁复发的因素做好有力的预防措施,同时必须在手术过程中处理好乳突并且预防患者的呼吸道感染问题~([1])。  相似文献   

19.
郑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160-161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慈利县中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就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30例中,显效15例,占50%,有效13例,占43.3%,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11例,占36.7%,有效12例,40%,无效7例,占23.3%,总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可取长补短,使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更好的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1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各50例。A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B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C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对比三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1年后的HBV病毒DNA载量的情况以及患者在治疗1年后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转阴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HBV病毒DNA载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C组患者降低情况明显优于A、B两组(P<0.05);C组患者HBe Ag转阴率为36.0%,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20.0%以及B组患者的24.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HBV病毒DNA载量,其中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更佳,并能有效提升HBe Ag转阴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