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在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院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需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110例,按照患者是否采取超声引导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按照传统穿刺方式独立操作完成,比较两组一次成功穿刺率、置管时间、穿刺次数、总穿刺成功率、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情况、满意度评价。结果 观察组一次成功穿刺率94.5%(52/55)、总穿刺成功率96.4%(53/55)、满意度96.4%(53/55)均高于对照组的67.3%(37/55)、85.5%(47/55)、78.2%(43/55),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6%(2/55)低于对照组的12.7%(7/55),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深静脉穿刺置管救治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缩短穿刺次数和置管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为救活患者赢得时间,同时还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在婴幼儿接受的大型手术如心脏病手术及先天性食道闭锁等中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已成麻醉常规手段.但因婴幼儿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故行深静脉穿刺较为困难,而按照传统方法行深静脉穿刺术的并发症较多[1].因操作方便快捷、可实时跟踪等优势,超声引导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可视化”的优点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已有文献报道,在成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超声引导技术优于常规解剖定位技术[2].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在肿瘤科患者中应用的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112例有中心静脉置管适应症的肿瘤患者,选择颈内静脉为穿刺血管,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法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112例患者,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为100%。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平均(94±15.6)d。10例患者因放弃进一步治疗或心理不适应或无意识自行拔出等因素提前拔管,5例患者在置管术后28~71 d因静脉血栓形成致管路不通而拔管,余患者于完成疗程后拔管。结论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所需时间,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评价超声引导技术在婴儿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选择50例年龄为5 d^12个月需进行动脉穿刺置管的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穿刺组和传统体表定位组两组,每组各25例。超声引导穿刺组在超声引导技术的辅助下对患儿进行穿刺和置管,而传统体表定位组则采用触摸体表骨性标志进行定位,并进行穿刺置管。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时间、总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套管针使用数量。结果超声引导穿刺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78.0%,总成功率为98%,传统体表定位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50%,总成功率为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穿刺组有1例穿刺失败,更换穿刺部位后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超声引导穿刺组首次成功时间为(35.2±15.2)s,总穿刺时间(65.3±48.2)s,明显短于传统体表定位穿刺组首次成功时间(37.8±20.1)s及总穿刺时间(118.3±97.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穿刺组平均穿刺次数少于传统触摸组(χ^2=4.117,P<0.05)。两组穿刺针数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传统体表定位组有10例发生局部血肿等并发症,超声引导穿刺组3例发生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患者在行动脉穿刺置管时使用超声引导技术可显著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降低患儿的痛苦,穿刺相关并发症也有效锐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近两年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55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传统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未使用超声引导)的危重患者55例作为参考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至回抽静脉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参考组,穿刺次数少于参考组,穿刺至回抽静脉血时间短于参考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考组(P <0.05)。结论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中采用超声引导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置管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曾林胜  李江  李瑛珊  孙斌  黄友贞  刘晓玲 《江西医药》2021,56(10):1619-162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与传统盲穿PICC置管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1月行PICC置管477例,病例分为三组:A组381例,B组82例,C组14例.A组为肘部静脉可直视或可触及弹性,行传统盲穿置管病例;B组为肘部静脉不可直视且不可触及弹性,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置管病例;C组为肘部静脉可直视或可触及弹性,经2次传统盲穿仍然置管不成功,随后转为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置管病例.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及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更高.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6.09%(328/381)、84.25%(321/381);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3.9%(77/82)、91.46%(75/82);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2.86%(13/14)、92.86%(13/14).结论 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高,为那些血管条件不佳又需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提供比传统盲穿更优越的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成都铁路分局医院肾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共165例尿毒症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1第一针穿刺成功率89.70%,第二针穿刺成功率5.45%,未穿刺患者占4.85%。2渗血发生率7.88%,均压迫后止血。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极大提高置管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探讨超声引导下左、右侧腋静脉穿刺置管的差异。选取手术室内需行深静脉置管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左侧腋静脉穿刺组(L组)和右侧腋静脉穿刺组(R组),超声评估血管,各50例,并在平面内外结合法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腋静脉特征、穿刺过程及并发症。L组血管内径显著小于R组 (P<0.05),L组置管深度显著大于R组(P<0.05),L组穿刺操作时间显著长于R组 (P<0.05);两组进针深度、进针角度、穿刺点至锁骨距离、穿刺成功率、到位率、穿刺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生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左侧腋静脉管径小,路程长,穿刺时间长,但采用平面内外结合法可安全地进行超声引导下左侧腋静脉穿刺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ite-Rite 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在PICC置管中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方法 选取282例使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及23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准确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率,减少并发症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解决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方法: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将临床上凭经验的盲目穿刺变为可视穿刺,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对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应用满意度达100%。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用于肥胖患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某院于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需要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手术的70例肥胖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对照组35例肥胖患儿提供传统体表标志定位置管,观察组35例肥胖患儿提供超声引导置管,观察两组肥胖患儿的一针穿刺成功率、局部血肿、气胸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5例肥胖患儿的一针穿刺成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气胸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35例肥胖患儿。结论:超声引导法在肥胖患儿境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行婴儿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选择患儿40例,年龄3 d~12个月,体质量2.1~8.9 kg.随机分为两组,解剖标志定位组(A组,n=20)根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超声引导组(U组,n=20)在超声引导下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成功置管17例,U组全部成功置管.与A组比较,U组穿刺时间较短(P〈0.05),且首次穿刺成功率也高于A组(P〈0.05).A组2例误穿股动脉,3例穿刺部位血肿;而U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用于婴儿股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可避免多次穿刺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老年患者PICC置管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对照组以传统的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置管,对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对老年患者进行PICC置管,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发生,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2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术,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均一针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手术病例60例,年龄18-6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组和传统盲探式穿刺置管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性和总的穿刺置管成功率、一次性完成穿刺置管的总时间及误穿动脉、形成血肿和引起气胸的发生率.结果 ①超声组一次性和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6.6%、100%,而盲探组为86.70、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声组一次性完成穿刺置管的总时间为(11.25±1.06)rain,盲探组为(13.80±1.4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超声组无一例发生相关并发症.盲探组有4例误穿人动脉,3例形成血肿.结论 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优于传统的盲探式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对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Seldinger)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行超声引导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套件进行穿刺,试验组采用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术患者采用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穿刺可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缓解患者疼痛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12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盲探组各60例,超声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盲探组常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定位依据穿刺置管。记录一次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结果超声组穿刺一次成功率90%、穿刺总成功率100%、无穿刺并发症,穿刺所需的平均时间(18.4±6.3)min。盲探组穿刺一次成功率43.3%、穿刺总成功率86.3%、平均穿刺时间(24.5±7.1)min,有8例误入动脉,5例颈部血肿,1例气胸,1例臂丛神经损伤。2组比较,超声组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并发症均优于盲探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具有安全、准确、有效,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与传统解剖定位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优劣。方法选择100例行血液净化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在B超定位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B组(50例)在传统解剖定位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1穿刺及钢丝置入一次性成功率。2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穿刺及钢丝置入一次性成功率均高于B组;损伤动脉发生率、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管路血流量不足发生率、深静脉管路感染及堵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快速准确、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需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乔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20-121
目的探讨三种深静脉置管的方法及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61例深静脉置管病例,对穿刺方法、成功率、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为98.6%,其次是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分别为95.0%和86.9%。误穿动脉发生率,股静脉穿刺最高为11.7%,其次是颈内静脉穿刺5.7%,锁骨下静脉穿刺最低为3.9%。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对比颈内静脉更易发生气胸、血胸。股静脉穿刺置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8%.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静内静脉穿刺置管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结论深静脉置管术安全、可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穿刺过程的配合能力选择适当的置管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罗培 《淮海医药》2014,(3):301-302
目的比较运用超声引导下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PICC并发症情况。方法将2012年7月-2013年5月期间121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比较置管一次成功率,以及并发静脉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不舒适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置管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广泛运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