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常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213-214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进展组患者CR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该组患者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CRP值明显高于稳定斑块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CRP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并且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60例为脑梗死组,以同期非脑梗死患者80例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测有无颈动脉斑块,同时测定两组患者血清FIB水平,分析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P〈0.01)。脑梗死组血清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有斑块组患者高于无斑块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随着FIB水平增高而增高,从而可能促使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对4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性质。检测脑梗死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浆IL-18、CRP和脂联素的水平。结果 24例(60%)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斑块,16例(40%)无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17例(71%),稳定斑块7例(29%)。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IL-18、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及健康对照组。脂联素与IL-18、CRP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血浆IL-18、CRP与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血浆低脂联素水平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9,(24):244-247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及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3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进展脑梗死者5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及两组患者检查结果、两组血清抵抗素和瘦素。结果观察组血清脂联素低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以及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清抵抗素和瘦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反应蛋白在进展性脑梗死中升高,血清脂联素降低,颈动脉斑块数增加。C反应蛋白是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的高危因素,亦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血清脂联素则是防止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103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根据多普勒彩超有无检出颈动脉斑块分为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组(n=64)和无颈动脉斑块的对照组(n=39),对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RP、脂蛋白A1以及B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其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程度、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脑梗死病灶大小分成腔隙性脑梗死组(46例)、小面积脑梗死组(42例)和大面积脑梗死组(32例)。所有患者经颈动脉彩超确诊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增厚者82例,非IMT增厚者38例。按照颈动脉斑块状态将例IMY增厚者分成管壁增厚组(25例)、硬斑块组(20例)、混合性斑块组(19例)和软斑组(例)。采取免疫散射比浊法测量患者血清中的CRP浓度,对比、分析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不同面积脑梗死组间CRP浓度。结果与非IMT增厚组相比,IMT增厚组CRP浓度更高;与稳定性斑块组相比,不稳定斑块组CRP浓度更高;CRP浓度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加而升高,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P浓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稳定性及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入院时以及治疗1月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在治疗3、6月后颈动脉斑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治疗3、6月后颈动脉斑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3、6月后,两组患者TC、 TG、 HDL-C、 LDL-C水平均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患者TC、 TG、 HDL-C、 LDL-C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降低患者血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选取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患者36例、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患者40例及5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同时检测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36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查出颈动脉斑块数20块,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查出斑块数15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CRP均高于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非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脑梗死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及CRP检测对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可以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药实践》2018,(5):326-33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源性趋化因子CXCL4、CXCL1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斑块,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11例),稳定斑块组(40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9例)。选取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同时期无脑血管病表现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CXCL4、CXCL12表达水平,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病72 h内血清CXCL4、CXC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L4、CXCL12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4、CXCL1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4与CXCL12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6,P<0.05)。结论:血清CXCL4、CXCL12水平在脑梗死发病72 h内显著升高,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血清CXCL4、CXCL1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成为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血清CXCL4与CXCL12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冯文霞  宋福聪  吕洲  李霞  刘青蕊  尤素伟 《河北医药》2012,34(21):3245-324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76例ACI住院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46例和无斑块组30例,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hs-CRP)的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GHb)、尿酸(UA)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hs-CRP分别与胆固醇(TCH)(r=0.32,P=0.01)、LDL(r=0.34,P=0.01)、GHb(r=0.26,P=0.04)、UA(r=0.28,P=0.03)、纤维蛋白原(Fbg)(r=0.28,P=0.03)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20,(1):295-297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及体内血清血糖(GLU)、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2019年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及脑病科住院治疗的40~60岁女性患者232例,分为已绝经组和未绝经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检查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其血清GLU、FIB、CRP水平。结果 (1)绝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P <0.05);(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较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GLU、FIB、CRP水平均升高(P <0.05)。结论绝经可加快女性颈动脉粥样硬斑块进展,同时,血清GLU、FIB、CRP水平与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来我院体检的非脑梗死者88例作为对照组,严格按照我国脑梗死检测标准,采取生化分析仪以及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所有患者血清尿素水平以及斑块情况,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经过观察所有患者检查结果看出,研究组血清尿酸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高(t=36.063,14.805,P0.05);研究组患者总胆固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t=0.836,P0.05),其中高尿酸血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血清尿酸正常组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血清尿酸正常组低(t=7.952,-2.175,4.112,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较其他两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74,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较正常者高,因此高尿酸血症属于脑梗死中主要风险因素,并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林艳  常振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4,(17):2619-262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尿酸( 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5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37例、稳定斑块组52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测定三组血清Hcy和UA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稳定斑块组Hcy和UA水平分别为(15.92±2.52)μmol/L 和(294.85±25.52)μmol/L,均高于无斑块组( t =7.33、6.89,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Hcy和UA水平分别为(23.17±3.82)μmol/L和(388.57±26.61)μmol/L,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t=9.82、10.02、6.90、7.12,均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Hcy和UA水平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比较急性脑梗死与普通人群的血清胱抑素C(Cys C)、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Cys C、UA、Hcy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ys C、UA、Hcy,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两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患者各指标水平,分析各血清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Cys C、UA、Hcy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血清Cys C、UA、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内膜正常组IMT与血清Cys C、UA、Hcy不相关(P> 0.05);内膜增厚组及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据检查结果对其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判断,检验比较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亦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97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60岁以上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斑块检查、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1.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且观察组中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4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同组稳定斑块和无斑块患者;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其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回声跟踪技术(ET)研究中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弹性及应力改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应用ET技术检测2008年3月~2015年6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43例住院患者颈动脉斑块74个,及同期体检的44例非脑梗死者的颈动脉斑块74个。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稳定斑块之间和非稳定斑块之间分别比较弹性指标,发现斑块弹性和应力改变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稳定斑块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Eρ、β均较非脑梗死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间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Eρ、β均较非脑梗死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组的稳定和不稳定斑块的Eρ、β均较非脑梗死组的高,两项指标结合斑块回声特征,可作为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度指标,为斑块危险度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