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降糖方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高血糖患者C反应蛋白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就诊的ACS患者220例,符合ACS发生24 h内入心脏监护室,所有患者随机血浆葡萄糖>7.8 mmol/L(抽血前2 h内无进食,无静脉输注葡萄糖)。所有患者随机分至两组,每组110例,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一组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强化组),另一组采用常规胰岛素治疗(常规组)。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同的常规药物进行ACS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反应蛋白(CRP),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进行检测以观察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降糖、C反应蛋白和心功能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强化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可显著改善ACS伴高血糖患者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反应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时,应用甘精胰岛素和中性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4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20例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给予中效胰岛素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FBG[(6.12±1.11)mmol/L]较对照组的[(7.30±1.21)mmol/L]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HbA1c达到6.5%的比例为3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5%(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糖变异系数(CV)为35.5±1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2±13.7(P〈0.05)。治疗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时,联合甘精胰岛素是安全、有效的启动胰岛素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恢复糖尿患者对磺脲类降糖药敏感性。方法30例门诊和急诊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均使用常规剂量磺脲类药物,但血糖控制不良。应用双相门冬胰岛素30后血糖达到控制良好3个月,之后停用胰岛素,继续以前的口服药物的治疗。结果停用口服降糖药之前3个月内平均血糖为(5.7±0.7)mmol/L,餐后2h血糖或随机血糖为(14.2±7.2)mmol/L;应用胰岛素达标时空腹血糖为(9.4±7.5)mmol/L,餐后2h血糖为(7.2±1.4)mmol/L;应用胰岛素期间空腹血糖为(6.0±0.8)mmol/L,餐后2h血糖为(7.8±1.2)mmol/L;停用胰岛素时,空腹血糖为(6.1±0.6)mmol/L,餐后2h血糖为(7.7±1.3)mmol/L。在改用原来口服降糖药后,1个月平均空腹血糖为(6.5±0.5)mmol/L。餐后2h血糖为(8.1±0.8)mmol/L,与应用胰岛素前相比,血糖降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可能恢复糖尿病患者对磺脲类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口服降糖药(OHA)、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Ins)对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功能的效应差异。方法60例病程≤1年、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OHA组、Ins组。每组有效病例30人,进行强化降糖治疗,以末梢空腹血糖≤6.5mmol/L和餐后2h血糖≤8.0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使血糖在5—10d达标,并维持达标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A)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B)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IVGTT曲线下面积和HomaB均明显升高,HomaA明显下降。2组间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不显著。结论2种强化降糖治疗方案均可以使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同样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口服降糖药(OHA)、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Ins)对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功能的效应差异。方法60例病程≤1年、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OHA组、Ins组。每组有效病例30人,进行强化降糖治疗,以末梢空腹血糖≤6.5mmol/L和餐后2h血糖≤8.0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使血糖在5~10d达标,并维持达标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A)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IVGTT曲线下面积和HomaB均明显升高,HomaA明显下降。2组问治疗前后变化的差异不显著。结论2种强化降糖治疗方案均可以使短病程、未用过降糖药的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同样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施药学服务对2型糖尿病( 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6月145例实施药学服务的出院后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 DM患者作为干预组,2011年1~12月150例未实施药学服务的出院后口服降糖药治疗T2 DM患者作为常规组,常规组出院时将药物发给患者,按常规的模式进行用药交待;干预组实施药学干预:进行T2 DM健康教育、加强降糖药物应用指导、开展药物咨询活动、注意与临床医生交流沟通。结果两组T2 DM患者出院时血糖控制情况及服药治疗依从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实施药学干预(9.56±2.18)个月;干预组空腹血糖(6.47±1.32)mmol/L、餐后血糖(8.66±1.86)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1±1.34)%低于常规组的(7.42±1.50) mmol/L、(9.75±1.90)mmol/L、(8.17±1.42)%(P <0.05);治疗依从性好87.14%,高于常规组的65.33%(P<0.05)。结论通过多种药学方式全面服务于T2DM患者,提高T2DM患者用药依从性,使降糖药物更合理、更有效、更经济地发挥治疗和预防作用,提高药物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叶礼红  谭劼  徐晓华  孙辽 《中国医药》2010,5(4):323-324
目的评价不同疗程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64例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胰岛素强化治疗疗程分成3组,10d组20例,30d组22例,60d组22例。计算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胰岛素使用日最大剂量和最后一天血糖达标时剂量,计算3组β细胞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30d组和60d组在疗程结束时,血糖达标的胰岛素基础量和餐前量均较10d组少;60d组平均胰岛素日用量为(1.1±0.14)U/(kg·d),显著低于10d组[(1.6±0.12)U/(kg·d)];3组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以60d组最显著。1年后60d组有68%单用口服降糖药即可有效控制血糖。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60d更有利于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单用降糖药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联用地特胰岛素,分别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HbAlc、体重指数(BMI)的变化。结果联合地特胰岛素后空腹血糖(5.6±2.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6±3.0)mmol/L,HbAlc(6.2±1.4)%,较治疗后明显下降,体重指数影响不大,且无明显低血糖反应。结论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方案具有作用好,安全性好,易接受,同时,地特胰岛素在低血糖事件及体重增加方面的优点将有助于克服胰岛素治疗中的主要困难。  相似文献   

9.
霍丽梅  高哲  杨立群 《河北医药》2013,(24):3699-3700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与预混胰岛素两种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重组甘精胰岛素组(A组)和预混胰岛素组(B组)。A组睡前注射一次重组甘精胰岛素组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B组预混胰岛素2坎/d注射。2组均以空腹血糖为调整剂量的依据和目标直至出院。院外继续该方案治疗共12周。比较2组治疗后平均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10.0mmol/L曲线下面积所占百分比以及治疗后HbAlC的变化。通过比较2组患者睡前血糖、凌晨3点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及体重指数以评仇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结果2组胰岛素治疗方案治疗后平均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10.0mmol/L曲线下面积所占百分比、HbA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重组甘精胰岛素组效果显著优于预混胰岛素组而且低血糖发生率较预混胰岛素组显著降低(P〈0.05)。2组治疗后体重指数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索治疗更接近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其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应用较预混胰岛素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中的临床研究。方法截取本院ICU2010年2月~2012年10月100例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按照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来控制血糖,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其强化治疗组(50例)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强化治疗组血糖维持在4.4~6.1mmol/L;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使用抗生素的天数、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中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为(9.4±3.8)d,使用抗生素天数为(13.0±2.5)d,住院时间为(15.0±3.2)d,院内感染率(18.0%)、病死率(15.0%)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危重症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控制高血糖并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降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92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比较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mmol/L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达到临床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初诊为2型糖尿痛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28例、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20例、预混胰岛素组3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12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以空腹血糖(FPG)〈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8.0mmol/L出院。出院后坚持原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3个月后停止所用治疗并连续监测1个月血糖,每周测3次FPG、2hPG,如1个月内有3次或以上FPG≥7.0mmol/L或2hPG≥10.0mmol/L视为治疗失败,否则视为治疗成功。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入院后第2天和3个月随访期结束时空腹测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抽血查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e)、三酰甘油(TG)、空腹C肽(FCP)、C.反应蛋白(CRP),口服75g葡萄糖粉后2h抽血查2hPG.餐后2小时C肽。统计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成功缓解率并分析影响成功的因素。结果治疗后总成功率为73.9%。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成功率为82.1%(23/28);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为80.O%(16/20);预混胰岛素组为61.1%(22/36);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为83.3%(10/12)。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成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与预混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FPG、2hPG、HbAle、TG、CRP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CP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治疗前BMI、FPG、FCP、TG、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2.98±4.68)、(56.79±7.65)岁,(25.03±2.46)、(28.16±2.09)kg/m2,(11.89±2.61)、(14.75±2.75)mm01/L,(1.85±0.70)、(0.88±0.54)ng/mL,(1.05±0.68)、(2.41±0.84)mm01/L,(8.19±0.74)、(10.62±1.19)mg/L,P〈O.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进行胰岛素治疗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1;/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或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3个月、胰岛素泵2周强化治疗较预混胰岛素治疗3个月的缓解率高。患者年龄、BMI、FPG、FCP、TG、CRP可能成为胰岛素治疗能否成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徐琳  肖正华  陈定宇 《中国医药》2013,8(10):1410-14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功能受损可能的机制。方法40例T2DM患者(T2DM组)及19名健康人(对照组)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于0、30、120min取静脉血,分别测定空腹及OGTT后30、120min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GLC)、生长抑素的水平。T2DM组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后复测上述项目。结果①T2DM组治疗前后各时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T2DM组治疗后空腹及OGTT后30min血糖均低于治疗前[(7.8+0.5)mmol/L比(12.0+1.7)mmol/L,(19.6±4.7)mmol/L比(23.4±5.8)mmol/L,P〈0.05或P〈0.01]。②T2DM组治疗前后空腹及OGTT后30min胰岛素均低于对照组,且OGTT后120min胰岛素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T2DM组治疗后OGTT后120min胰岛素高于治疗前[(175±88)pmol/L比(129±58)pmol/L,P〈0.01]。T2DM组治疗前后各时点C肽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③T2DM组治疗前后各时点GLC均高于对照组且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④T2DM组治疗前后空腹及OGTF后120min生长抑素均高于对照组[(89±9)、(89±8)ng/L比(83±12)ng/L,(107±14)、(109±12)ng/L比(964-16)ng/L],OGTT后30min生长抑素低于对照组[(110±13)、(109±13)ng/L比(119±1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降;α细胞功能紊乱,GLC分泌不受高血糖抑制;γ细胞分泌功能紊乱,分泌高峰缺失。短期强化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β细胞功能与α细胞功能,对γ细胞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郭红  白玲  米尔班 《中国医药》2014,(3):342-344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及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强化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45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纠正后需要强化治疗的患儿.将其完全随机分为2组,CSII组20例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MSII组25例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使用胰岛素总量、低血糖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CSII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14.3±3.0)、(5.9±0.7)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21.6±3.8)、(8.3±0.9)mmol/L;MSII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13.1±2.1)、(6.0±0.8)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9.8±3.0)、(8.9±1.1)mmol/L,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使用胰岛素总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分别为(6.0±1.5)d、(49.6±14.9)U/d、(0.6±0.2)次,MSII组分别为(8.1±1.9)d、(57.9±12.2)U/d、(1.1±0.7)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CSII 治疗较MSII 可更有效、更便捷地控制高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半月疗法恢复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胰岛素半月疗法强化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长期疗效。方法对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输注和对照组30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以及餐后血糖、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1.2±0.3)周,对照组为(7.8±0.6)周,观察组在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两周后停药,连续观察58周,血糖长期稳定达标,其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达标12周后停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无法停药)。结论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通过胰岛素半月疗法强化治疗,可以使其胰岛细胞的功能恢复到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仅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即可获得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此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初发2型糖尿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3个月后复查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情况,从而改变糖尿病的临床进程。方法6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4例,给予2周时间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改口服降糖药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直接口服药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3个月后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情况。结果治疗组血糖达标达标时间为(2.5±0.8)d,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为(7.5±1.6)d,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糖基化血红蛋白情况,治疗组为(5.4±1.5)%,对照组为(6.3±1.8)%,2组数据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并维持长时间血糖的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的疗效.方法 将36例新诊断LADA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单用胰岛素治疗组(17例)和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组(19例).观察12个月,记录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和体重的变化,以及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组和单用胰岛素治疗组患者FPG、2 hPG、HbA1c均得到良好控制[前者分别为(6.4±1.2) mmol/L比(9.1±1.1) mmol/L,(8.7±2.2)mmol/L比(19.2±2.4) mmol/L,(5.8±1.1)%比(8.4±1.3)%,后者分别为(6.9±1.2) mmol/L比(8.4±1.2) mmol/L,(9.0±1.6)mmol/L比(18.1±2.6)mmol/L,(7.2±1.2)%比(8.2±1.4)%,均P<0.05].治疗后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组HbAlc、Homa-IRI、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均低于单用胰岛素组[(5.8±1.1)%比(7.2±1.1)%,1.16±0.25比1.45±0.28,(17±4) U/d比(27±8)U/d,(0.8±0.3)次/例比(1.6±0.8)次/例,均P<0.05].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早期LADA患者可更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老年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强化胰岛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老年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72例老年(>65岁)危重病患者分为常规组(n=36)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36)。常规治疗是指当患者血糖≥12·0mmol/L时,控制其血糖水平<12mmol/L;强化治疗组则控制患者血糖水平4~10mmol/L,直到患者转出ICU或死亡,两组其余临床治疗相同。分析两组病例预后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存活病例住ICU时间、感染发生率、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老年危重病患者,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更有效、更及时控制血糖,并显著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