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鉴别诊断的要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的检查、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瘤结节位于脾红髓内,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常有假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胞质内常见含铁血黄颗粒。免疫组化提示:FⅧRA g、CD 34、CD 68、CD 31、Lyso均为( ),患者手术切除脾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结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主要是手术行脾脏切除,因可合并恶性肿瘤,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罕见且预后极差,临床虽强调早确诊、早治疗,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于误诊,现阶段临床确诊主要依靠手术全切脾脏后组织病理学检测。为提升诊断效果,临床应探讨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一般表现并找到可靠的诊断方案。本研究以1例手术病理诊断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该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该病例行影像学检测可见脾脏内多发性实性占位,CT于增强后明显强化,手术标本肉眼观察(巨检)及镜检均有一定特征,行免疫组化反应可见FⅧRag(+)、CD34(+++)、CD31(+++)、Vim(+++)、SMA(局灶+),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等疾病有效区分,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SF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形成交替分布的丰富细胞区和疏松细胞区,并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免疫组织示CD34、CD99、Vimentin均(+),S-100、Desmin、SMA均(-)。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少数可为恶性。完整手术切除是良好的预后因素。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1例卵巢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由排列呈巢状和条索状的上皮样细胞组成,胞浆丰富,常见胞浆内腔隙,部分腔隙内有红细胞,间质为粘液样。免疫表型:CD34,FⅧ阳性。结论 EHE是一种少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的血管肿瘤,有一定的病理形态特征,发生在卵巢者罕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硬化性血管瘤(SHL)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组织起源及预后。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方法对7例SHL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同时复习文献。结果7例SHL形态相似,均由四种结构和两种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免疫组化显示表面细胞阳性表达CK、EMA、TTF-1、Vimentin,灶性表达SP—B。圆形或多角形细胞阳性表达TTF-1、EMA、Vimentin,灶性表达CD56、Syn;两者均不表达CD34、CR、P53、Ki-67。结论SHL系真性肿瘤,肿瘤可能来源于原始未分化的呼吸上皮,组织学结构具有特征性,免疫组化对SHL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表型,为该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外科手术脾切除标本及淋巴结标本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多种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细胞。结果:肿瘤累及脾白髓边缘区,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透明,胞核稍不规则。免疫组化LCA+,L26+,CD79α+,bcl-2 ,UCHL-1-,CD3-,CD5-,CD10-,Kp-1,CyclinD1-。结论: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为一种极少见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可累及淋巴结,根据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8例中有2例为女性,年龄在45—63岁之间。5例为右肾,3例为左肾。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光镜下PRCC主要由恶性上皮细胞构成的多少不等的小管和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PCK(+),CK7(+),CK8(+),EMA(+),S-100(+),Vimentin(+),CD10(-)。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明确诊断需结合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且需要与肾脏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孙晓虹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787-1788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特征、组织分型、预后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进行文献复习,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详细的形态观察及分析。结果肿瘤特征为在神经母细胞瘤中出现较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NF(+),NSE(++).CgA(+),CD99(-),syn(-),S100(-),LCA(-)。结论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混合型肿瘤,根据年龄及神经母细胞瘤所占比例和分化程度进行分型对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人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和免疫组化SP法进行vimentin、Bcl-2、CK、EMA、desmin、HHF-35、syn、CgA、S-100蛋白、HMF45、LCA、CD34染色,观察1例成人肾透明细胞肉瘤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 镜下见瘤细胞小圆形,胞浆少、淡染或呈空泡状;瘤细胞丰富、致密,弥漫分布,其间掺插的分支状纤维血管间质分隔成巢团状.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和Bcl-2弥漫阳性,其他上皮性、肌源性、神经源性等标记均为阴性.结论 肾透明细胞肉瘤是成人罕见的恶性肾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分析和免疫表型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检查对脾脏原发性淋巴瘤(PSL)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PSL患者3例,均采用磁共振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3例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磁共振检查表现为多发肿块型2例,巨块型1例;磁共振平扫表现为脾脏不规则增大,呈等/稍长T1稍短T2信号巨大肿块影像,脾周围见线样长T1、长T2信号,脾门血管被包绕;增强扫描后,脾脏病变不均匀强化,呈等、低混杂信号,腹膜后病变呈中等均匀强化。免疫组化提示弥漫大B细胞型2例,肿瘤细胞CD20及CD19α弥漫(+)、CD3、CD5散在(+)、CD43(+)、CD45RO(+)、CD10(+/-)、Mum(+)、MAC387散在(+),B系淋巴浆细胞型1例,CD79eL(+)、CD23(+)、CD38(+)、λ(+)。结论PSL的磁共振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明确诊断,确诊依靠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1.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化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分化特性与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1例LGESS进行Vim、CD10、ER、PR、CD99、Iinhibin、CK、EMA、Des、SM、CD117、CD34等抗体成分检测,分析瘤组织分化特性与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关系。结果临床表现停经后阴道流血6例,月经增多3例、下腹痛2例。肿瘤直径2-10cm,6例息肉样突入宫腔,5例肌间结节状。镜下瘤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弥漫束状排列,类似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呈舌状浸滑性生长,可见丛状分布薄壁螺旋动脉样血管,核分裂数〈10个/10HPF,可见泡沫细胞。伴有平滑肌、性索样分化各3例,经典型、腺样分化各2例,混合型1例。免疫组化:Vim(11/11)、CD10(10/11)、PR(8/11)、ER、SM(7/11)、CK(6/11)、EMA、Des、S-100(3/11)、CD99、Iinhibin(2/11)、CD117、CD34、LCA均阴性。结论LGESS是一种以梭形细胞为主,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可以向平滑肌、性索样等组织分化。多向分化特性致使瘤组织形态易误诊为平滑肌肿瘤、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结合临床,免疫组化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部分有假包膜,切面呈褐色或淡黄色,质地较均匀,有的中央可见放射状疤痕;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索或呈腺泡、小管结构,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杂色:CK8(+),CD117(+)、Vimentin(-),CD10(-)。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病变的鉴别.方法 对1例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肿瘤成份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部分细胞排列成被覆黏液柱状上皮的腺样结构,大部分为上皮样细胞实性区.特殊染色显示黏液细胞PAS、AB-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CK(+)、CK7(+)、CEA(+)、EMA(+)、CK5/6(+).结论 肺黏液表皮样癌较肺其他类型恶性病变少见,其典型的组织形态有助于病理诊断,但结构不典型时需与实性黏液细胞腺癌、黏液性腺癌、腺样囊性癌或腺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周兵  肖汉伟 《江西医药》2021,56(7):1006-100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5岁和64岁,其中1例表现为左上腹持续性绞痛;CT示脾内低密度占位性病变,1例伴脾破裂及骨、肝转移.镜下肿瘤与脾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卵圆形、梭形,部分上皮样,呈血窦样、裂隙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主要表达Vim、CD34、CD31和F8.结论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罕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需与脾脏其它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hlast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软骨母细胞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x线分析,并复习Il盏床资料和相关文献。结果3例Chondrohlastoma患者均为青少年,平均年龄18岁,组织学上肿瘤由增生的软骨母细胞、软骨样基质及散在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并可见窗格样钙化。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100(+)、Vimentin(+)、D2-40(4-)、CD68(-)。结论软骨母细胞瘤是少见的骨肿瘤,多见于青少年,结合临床表现、X线、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一般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富于细胞的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非典型性富于细胞的绒毛膜血管瘤的病理学特点进行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结节状肿物2个,大小分别为3.5cm×2.3cm×1.6cm,2.3cm×1.5cm×1cm,有包膜,切面灰红、质软。光镜特点:肿瘤呈结节状分布,肿瘤表面局灶被覆滋养叶细胞,部分区域呈典型的毛细血管瘤样结构,细胞直接形成血管腔隙,内可见红细胞成分,部分细胞丰富,呈上皮样,轻度异型,生长活跃,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1、CD34、Fli-1、角蛋白18均阳性,角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抑制素、CD10、结蛋白、钙结合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阴性;表面被覆的滋养叶细胞:CK18、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阳性。结论非典型性富于细胞的绒毛膜血管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在胎盘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该病。  相似文献   

17.
4例血管周细胞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血管周细胞瘤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低倍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血管丰富,并可见鹿角状、裂隙状结构,血管周围绕以不规则增生而密集的周细胞,形成交替分布的丰富细胞区和疏松细胞区,瘤细胞呈放射状或同心圆样增殖排列,也有呈弥漫性广泛排列,嗜银染色示网状纤维环绕着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肿瘤细胞被局限在内皮周围的网状纤维之间,高倍镜下肿瘤的特点是管腔周围有成团的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外皮细胞,有时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染色CD34阴性,荆豆凝集素1(UEA-1)和第8因子(F8)相关抗原阴性,波状纤维蛋白(vimentin)和层粘连蛋白(1aminin)染色阳性,而平滑肌肌动蛋白(actin)和支架蛋白(desmin)染色阴性,PCNA阳性〉30%~80%不等。结论血管周细胞瘤大部分为良性,少数可为交界性、恶性,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完整手术切除是良好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 of the vulva,AMFB)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发生于外阴的AMFB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合文献总结AMFB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直径〈5cm,镜下显示在粘液样和胶原纤维的背景中肿瘤细胞呈围血管排列的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稀疏区交替分布的特征,肿瘤内血管丰富,大多为小一中等大小的薄壁血管。免疫表型:2例瘤细胞Vimentin均强阳性,1例瘤细胞Desmin(+),1例Desmin(-);肿瘤血管成分SMA,CD34,FⅧ均阳性,1例MSA.阳性,1例而阴性;CK,CD31,S-100均阴性。结论AMFB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女性生殖道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血管周围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向肌纤维母细胞方向分化。需与侵袭性的血管黏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浅表性的血管黏液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临床上以颅内压高为主要症状,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单一、异型、围绕血管呈套袖样排列,无滤泡形成;免疫组化:LCA、CD20或CD43阳性,CK、GFAP阴性,提示多为B细胞性。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需与其他颅内小圆形细胞肿瘤鉴别,光镜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21例SPNP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肿瘤由乳头区和囊实区混合组成,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抗胰糜蛋白酶(AACT)、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孕激素受体(PR)、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D10)、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CD56)、周期素D1(CyclinD1)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EMA)、嗜铬素A(CgA)阴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极低。结论 SPNP是好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少见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SPNP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