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尿激酶30万U+0.9%N.S 100mL从患肢于2h静脉滴入,日1次,共7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U每12h皮下注射1次,共10d。结果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肿胀疼痛,缓解快,总有效率达92.8%,且无1例出血。结论中等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可靠且症状缓解快而安全。  相似文献   

2.
陈妍  杨燕  齐宝庆 《天津药学》2005,17(5):31-32
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DVT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于治疗2周后观察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皮温等情况及检查下肢血管多普勒.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尿激酶配合低分子肝素治疗DVT效果优于单用尿激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纤溶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纤溶酶组给予纤溶酶300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 d.尿激酶组给予尿激酶25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用7 d.两组的其他常规治疗(包括口服迈之灵、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均相同.治疗期间测定纤维蛋白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评判安全性,作下肢静脉造影或多普勒检查疗效.结果:纤溶酶组与尿激酶组疗效分别为86.7%,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无严重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纤溶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是治疗D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尿激酶联合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40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巴彦淖尔市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通过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40联合治疗1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结果:多数患者经过抗凝、溶栓治疗3~4d开始出现下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1周左右肿胀、疼痛基本消失。治疗结果:有效135例占70%;显效45例占30%;无效为零。患者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时给予抗凝、溶栓联合祛聚、活血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曹世红 《淮海医药》2009,27(4):355-356
目的分析四种方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将2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A组(纤溶酶溶治疗)、B组(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C组(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法)、D组(静脉微量泵注射溶栓剂治疗法),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组、B组、C组、D组成本分别是852.05元、2563.38元、2671.65元、3231.221元;有效率分别是60.0%、93.8%、94.0%;B组、C组、D组相对于A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是72.52、83.77、126.40。结论B组的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法最理想。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臣富  张文龙 《天津医药》2011,39(3):268-270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因下肢骨折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73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3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2 例,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1 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方法 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彩超确诊后均以尿激酶20~60万U/d加入50 ml生理盐水静脉泵入Q12 h,5 h/次,由患肢足部静脉泵入.低分子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Q12 h,根据患者体重决定剂量,生理盐水250 ml+血塞通400 mg静脉滴注,口服华法林及肠溶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通过系统化整体护理及精心观察和护理.结果 治愈患者29例,好转27例,其他7例经精心治疗护理后好转出院.结论 患者经确诊后,应及时给抗凝及溶栓治疗,护士要细心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给予尿激酶30~50万U溶于生理盐水50~100 mL中患肢远端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5~10 d。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药物的效果与发病时间关系、药物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治疗10 d,总有效率87.5%。结论:早期溶栓效果好,加强健康教育,早期就诊,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钙防治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86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172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抗凝措施,两组均于术后7d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检测凝血指标。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3.26%,经χ2检验,P〈0.05;试验组有4例(4.65%)、对照组有2例(2.33%)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结论对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低分子肝素钙能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张建萍  吴卫新 《中国药房》2012,(20):1851-185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阿司匹林祛聚,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溶栓后血液黏度较溶栓前显著下降,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液黏度下降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下出血、内脏出血、皮肤过敏、发热反应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于随访期内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下肢行走时疼痛发生率也高于治疗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支宝梅 《海峡药学》2011,23(10):161-162
目的探讨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作用及治疗过程的监测与护理。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38例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做好心理护理并检查凝血功能,溶栓治疗过程中做好监测及护理。结果治愈2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7%;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2例出现皮下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使用药物溶栓法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和护理,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接诊的病例中选择老年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三组。治疗组对患者在术后当天进行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同时静滴中成药血栓通针剂治疗;西药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加常规措施(肢体运动等)治疗;中药组采用加血栓通静滴加常规措施(肢体运动等)治疗。然后比较三组病例术后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术口出血量。结果采用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其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只采用血栓通或者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量没有因为采用联合治疗而额外增加。结论采用血栓通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也不会增加术口出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02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患与健肢髂骨中点上、下周径差。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2.9%,2例未通;治疗后26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有效者大(小)腿患及健肢髂骨中点上、下周径差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方法 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巴曲酶、华法林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 定期查血凝常规、TT、APTT,监测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治疗前后检查B超了解血栓表现和患肢水肿消退情况.结果 在治疗后1周内19例患肢水肿消退,4例延迟至12d完全消退,肢体后周径缩小40%;B超显示下肢静脉血流通畅19例,13例患者仍可见血管内部分血流充盈缺损(<50%).结论 以低分子肝素为主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低分子肝素对DVT的治疗效果.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 2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疗效.结果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治愈8例,占25.00%,显效14例,占4 3.7 5%,有效8例,占25.00%,无效2例,占6.2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安全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纳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10d为一疗程。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为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艳萍  钱永秋  马金凤  刘颖 《医药导报》2010,29(9):1178-1180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联合尿激酶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第1天50万U,第2天及以后每天给予25万U,均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2 h内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q8 h,sc,治疗5~7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链激酶100万U,,第2,3天给予50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3~5 d。抗凝治疗3 d后,加服华法林2.5 mg,q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达2~3。所有病例均配合深静脉血栓基础治疗,包括给予培丙脂、丹红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药物,右旋糖酐40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患肢抬高、制动等,疗程3~6个月。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凝血功能、心电图等。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4例。结论重组链激酶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明显,尤其适用于发病时间长而且疗程较长的病例,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莉  张澧  房德敏 《天津药学》2007,19(6):46-4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入院第7日用彩色血管多普勒检测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用凝血系统指标监测出血倾向。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为25.64%,χ2检验P<0.05。试验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延长,发生率分别为5.13%和2.56%。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低分子肝素钙能降低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配合医用弹力袜用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5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常规功能锻炼基础上,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实验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配合医用弹力袜。结果实验组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加医用弹力袜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组(A组)43例,尿激酶1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连续12d,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d,共12d;常规治疗组(B组)37例,硝酸甘油10mg溶于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共12d,复方丹参20ml溶于5%葡萄糖200ml静脉滴注,共12d。观察两组治疗UAP总有效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计数(BPC)、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纤维蛋白原定量(FB)。结果两组UAP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4%和62.2%(P<0.05),轻微出血发生率两组间及治疗前后BPC、ACT、F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