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6):738-739
目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45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期和转复期血浆BNP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心脏超声测定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房颤组发作期和转复期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P〈0.05),且发作期明显高于转复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5);房颤组发作期和转复期LVEF、LA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高浓度血浆BNP水平可能促进了房颤的发作,且两者与心房重构和心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陈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308-331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治疗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血浆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心脏彩超反应心功能指标,治疗后两组LVEDd、FS、LVEF均有明显改善沪〈0.05),观察组患者LVEDd、FS、LVEF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并显著改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3.
126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房室阻滞。方法对12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按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把患者分为A(睡眠有关组)、B(睡眠无关组)两组。结果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6.02±6.03)、(7.39±1.05)、(6.90±1.28);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03.05±41.01)、(35.48±7.52)、(28.10±6.25);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有关时,此现象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比较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AAI,DDD及VVI3种起搏方式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46例因病窦综合征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3组:VVI组136例、AAI组90例、DDD组120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起搏器程控、及心功能分级(NYHA)。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脑卒中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随访35.6±15.7个月,(1)AAI组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DDD组及VVI组(8.89%vs20.83%vs23.53%,P〈0.05),而DDD组房颤发生率与VVI组相比(20.83%vs23.53%,P〉0.05)差异无显著性。(2)脑卒中发生率AAI组低于DDD及VVI组(2.22%vs6.67%vs7.35%,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VVI组与DDD组脑卒中发生率(6.67%vs7.35%,P〉0.05)无差异。(3)心功能的影响;DDD组及VVI组患者比AAI组患者各级心功能不全程度有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4)超声心动图指标,随访结束时AAI组分别与DDD组及VVI组相比,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DDD组与VVI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AAI起搏为较理想的起搏方式,可使患者最大获益,DDD起搏患者应尽量延长AV间期(A—Vdelay),或选择带AV间期滞后搜索(A—Vsearch)功能的起搏器,尽量保持自身下传,减少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5.
脑钠肽和NT—Pro BNP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及NT-proBNP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明确诊断为CHF的120例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及50例对照组,测定人院时血浆NT—proBNP及LVEDD、LVESD、LVEF变化,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CHF组总体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YHAI级心功能时血浆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Ⅰ、Ⅱ、Ⅲ、Ⅳ级组间血浆BNP依次递增(P〈0.05)。CHF在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NT-proBNP的水平对CHF的诊断、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Tei指数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价值。方法8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查体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LVEF、E/A和Tei指数,并且测定研究对象血浆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超声Tei指数和血浆NT-proBN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Tei指数的AUC为(0.87±0.06),LVEF的AUC(0.72±0.04),E/A的AUC为(0.79±0.04);Tei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LVEF和E/A的AUC(t=3.1764,3.0916,均P〈0.05)。结论超声Tei指数可以准确评价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与血浆NT—proBNP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房颤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LAD、LVEDD、LVEF、房颤发作情况。结果至随访结束,在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中,对照组房颤复发17例,占81.0%,治疗组房颤复发22例,占95.7%,两组之间没有差别(χ2=1.122,P〉0.05)。未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对照组、治疗组在7~12个月时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t=2.823,P〈0.01;t=2.655,P〈0.05),两组之间没有差异(t=0.594,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组的LAD、LVEDD均降低、LVEF增加(t=2.421~3.814,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LAD、LVEDD、LVEF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029~3.644,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坎地沙坦均可减少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复发,降低LAD、LVEDD,升高LVEF,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评价传统西药加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符合入选条件的AE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8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功能分级、LVEF(左室射血分数)、血浆NT-proBNP、血清TNF-α、IL-6及IL-8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3%(P〈0.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TNF-α、IL-8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西药与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NT-proBNP,还能够有效降低各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气道、肺实质的炎症反应,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磷酸肌酸钠后心功能和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磷酸肌酸钠组,每组49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磷酸肌酸钠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疗程4周。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D)和血浆NT-proBNP变化。结果治疗后磷酸肌酸钠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 P <0父.05),LVEF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明显增加( P <0.05),LVEDD、LVESD明显下降( P <0.05),血浆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甘华文  唐其柱  周恒  袁园  纵静 《中国医药》2012,7(5):529-53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房颤组(48例)与非房颤组(129例)年龄、心功能分级、血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按尿酸水平分为升高组(88例)与正常组(89例)后比较房颤发生率,并分析尿酸水平对于房颤发生的影响.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年龄较大[(64±13)岁比(59±15)岁,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491±135)μmol/L比(424±121) μmol/L,P<0.01],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 (48 ±8)mm比(43 ±5)mm,P<0.01];血尿酸升高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组高[34.1% (30/88)比20.2% (18/89),P<0.05];血尿酸水平(OR:1.003,95% CI:1.000 ~1.006,P<0.05)和左心房内径(OR:1.147,95% CI:1.076~1.224,P<0.01)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DCM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Tei指数评价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及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6例心肌梗死后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彩超测定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Tei指数,测定血浆NT-proBNP.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Tei指数和血浆NT-proBN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4.173,P〈0.05;t=6.2644,P〈0.01);观察组患者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和血浆NT-proBNP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2,P〈0.05);Tei指数的AUC为(0.87±0.06),NT-proBNP的AUC为(0.89±0.08),LVEF的AUC为(0.72±0.04),Tei指数和NT-proBNP的AUC均显著大于LVEF的(t=2.725、2.172,均P〈0.05).结论 Tei指数可以较准确反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与血浆NT-proBNP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H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AMI后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h BNP,以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C反应蛋白(CR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联用rh BNP的价值。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6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LVEF[(55.40±9.40)%]显著高于对照组[(50.60±8.40)%];两组患者LVDD、NT-pro BNP和CRP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LVDD、NT-pro BNP、CRP[分别为(48.10±6.20)mm、(3 082.41±258.92)pg/ml和(3.02±0.56)mg/L]相比对照组LVDD、NT-pro BNP、CRP[(51.00±6.40)mm、(3 746.58±469.58)pg/L和(3.24±0.75)mg/L]下降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抗心衰治疗方案联合静脉用rh BNP治疗AMI后HF疗效好且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叶海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22-352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动态心电图长R-R间距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将Af患者动态心电图中R-R间距≥2.0 s者分为持续性Af组(A组)、阵发性Af组(B组),分别统计比较两组长R-R间距差异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A、B两组长R-R间距分别为(2.78±0.25)s、(7.32±1.25)s,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组恢复窦性心律后无一例存在房室传导阻滞。A、B两组平均每例24h长R-R间距出现次数分别为(127.5±23.5)次、(578±126.1)次,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中长R-R间距在夜间出现比例分别占85.1%、86.7%。结论:Af患者长R-R间距出现频率及时限长短差异与不同心律有关,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复律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 15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76例,两组均进行房颤复律.随访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血浆hs-CRP和NT-proBNP.结果 所有房颤患者经复律后转复为窦性心律,在12个月的随访中,观察组有2例患者房颤复发,对照组9例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28,P<0.05).两组hs-CRP和NT-proBN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t=7.270、3.601、8.118、3.006,P<0.05,P<0.01),并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加明显(t=4.720、2.914,均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可以明显减轻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后血浆hs-CRP和NT-proBNP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韩燕  ;钱向阳 《中国医药》2014,(9):1274-1276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钠肽( rhBNP)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顽固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61例,完全随机分为rhBNP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另加用rhBNP,给药方法为rhBNP按1.5μg/kg静脉负荷量后,继之以7.5~10.0 ng/(kg? min)持续泵入48 h。治疗后1周观察疗效,检测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心脏功能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 rhBNP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和67.7%(21/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hBNP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分别为(1918±466)、(590±81)ng/L,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分别为(1803±603)、(990±99)ng/L,2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1), rhBNP组治疗后1周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2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本组治疗前[rhBNP组治疗前后LVDD:(68±8)、(59±7)mm,对照组治疗前后LVDD:(66±8)、(61±8)mm,rhBNP组治疗前后LVEF:(34±7)%、(45±7)%,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35±7)%、(40±8)%],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组间LV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NP可明显降低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阿替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给予阿替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阿替洛尔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左房内径、LVEF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阿替洛尔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在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5例高血压患者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采用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Pmax、Pmin和P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Pmax、Pmin、Pd、LAD和LVEF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max和Pd明显增大(P〈0.05),两组间Pmin、LA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ms+Pd≥40ms预测房颤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有所下降,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上升。结论:Pd是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预测因子,与Pmax联合应用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