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胸科术后止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耿雄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4):1831-1832
目的:观察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胸科术后止痛的效果,探讨胸科手术后镇痛方式。方法:对使用自控镇痛泵的151例术后患者进行观察,采用WHO疼痛分级标准,评定镇痛效果,对病人进行抗感染、补液及静脉营养等治疗。结果:术后患者151例止痛效果满意,有效率达95.4%,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65%,住院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5天缩短为11天。结论:使用自控镇痛泵止痛效果好,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因此明显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肺膨胀,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在胸科手术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的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M组,n=20)术后采用硬膜外注射布托啡诺1 mg+布托啡诺PCIA的镇痛方法,对照组(C组,n=20)使用单纯布托啡诺PCIA镇痛。记录并比较术后2、4、8、12、24、48 h的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Ramsay)、有效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术后康复情况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术后各时间点C组的VAS、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M组,有效PCIA按压次数明显多于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均未出现呼吸抑制,术后48 h患者满意度评分M组明显好于C组,以上均P0.05。结论布托啡诺多模式镇痛方法的应用能有效的减轻术后疼痛及相关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胸科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与传统的肌内注射哌替啶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 8例在全麻下行贲门癌或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肌注哌替啶组 (A组 )和病人自控镇痛PCA组 (B组 )。A组病人术后感觉疼痛时肌注哌替啶镇痛 ;B组携带镇痛泵 ,由病人或家属自控镇痛。术后 1、8、2 4、72h进行随访并记录镇痛评分 (VAS)等 ,术后 1周随访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B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 (P<0 0 5或P <0 0 1)。术后 1周肺部并发症A组为 14例 ,而B组仅 2例 (P <0 0 1)。结论 PCA镇痛效果明显 ,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 ,优于传统的哌替啶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各类腹腔镜手术200例,其中妇科手术50例,胆囊切除术100例,阑尾切除术50例。分别将各类手术按奇偶数排列分为2组,A组采用多模式镇痛,B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后1、4、8、12、24、48h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均取得满意镇痛效果,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4h后疼痛程度明显降低,其他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均有发生,但A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具有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少、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2 0 0 1年 1月以来开展常规术后镇痛治疗 ,至 2 0 0 2年 12月已对 2 0例剖胸手术患者行自控硬膜外术后镇痛 (PCEA) ,本文通过综合临床观察及护理 ,回顾总结此组病例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例患者中男 12例 ,女 8例 ,均为择期手术 ,年龄 4 0~ 75岁 ,平均年龄 5 5 .2岁 ,均采用术后患者 PCEA。1.2 术后镇痛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 30分钟硬膜外腔推入负荷量吗啡 2 mg+0 .2 5 %布比卡因10 0 ml。术毕维持剂量吗啡 10 mg(体重轻者酌减 ) +0 .75 %布比卡因 35 m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CL)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CL组、罗派卡因(R组)和单纯静脉镇痛(I组)三组.术毕,CL组和R组分别由术者实施0.8%CL 12 ml或0.375%罗派卡因12 ml肋间神经阻滞,范围包括胸部切口上下两个肋间.三组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FCIA药物:芬太尼12μg/kg+格拉司琼6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总量100 ml.记录术后1、4、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P-H)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并监测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CL、R组各时点VAS和P-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I组(P<0.05),而CL组的疼痛评分又明显低于R组(P<0.05).CL组PCA次数和哌替啶用量均明显少于R和I组.结论 关胸前施行CL肋间神经阻滞能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用量.  相似文献   

7.
董丽娟 《河北医药》2013,35(3):470-471
近年来,胸科手术中老年患者的比例在增加.而老年患者术前伴随疾病较多,术后易出现并发症,特别是在疼痛未能得到充分控制的情况下.良好的术后镇痛对于加快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的愈后至关重要.硬膜外术后镇痛(PCEA)和静脉术后镇痛(PCIA)是目前常用的胸外科术后镇痛方法[1-7].本研究观察了我院胸科老年患者采用这两种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采取的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胸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传统应用芬太尼静脉镇痛效果确切,但不良反应多。超前镇痛和多模式平衡镇痛已成为术后镇痛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芬太尼静脉应用在胸科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胸科手术后几种镇痛疗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静脉PCA法、硬膜外PCEA法和静脉PCA复合硬膜外法三种方法用于胸科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术毕静脉推注芬太尼0.1mg,续行PCA,配方为芬太尼20μg/kg,稀释至100ml,2.0ml/h。B组术毕硬膜外给予0.125%布比卡因10ml 吗啡2mg,静脉给予推注芬太尼0.1mg,续以静脉PCA,配方同A组。C组则予0.125%布比卡因10ml 吗啡2mg硬膜外给药后接镇痛泵,将镇痛复合液0.125%布比卡因200ml复合吗啡4~5mg以4.0ml/h的速度注入硬膜外,分别于术后2、6、12、24、36、48小时观察患者疼痛和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 B组和C组在各时点的VAS评分较A组低,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B组又高于A组。各组均未见明显嗜睡现象。结论 硬膜外0.125%布比卡因伍用5mg吗啡PCEA用于胸科术后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刘立 《中国基层医药》2000,7(2):100-100
为了减轻胸科术后病人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10月运用硬膜外一次性病人自控镇痛(PCEA)方法对30例胸科手术病人进行了术后镇痛,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0例胸科手术病人ASAⅠ~Ⅱ级;男22例,女8例;年龄51~72岁。其中肺叶切除5例,肺大泡切除2例,食道、贲门癌根治23例。12 硬膜外止痛液配方 100 ml药液中含 7.5 g几布比卡因20ml,芬太尼0.5mg,氟哌啶5mg。1.3 方法 全麻插管前选T_(7-8)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4cm,平卧注入局麻药(1%利多卡因、0.25%地卡因、1:20万肾上腺素),试验量4ml,测平面,按个体差异常规追加局麻药总量不超过15ml,平面控制在T_(4-10)左右,然后采用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每小时硬膜外追加局麻药(4~5ml)维持麻醉。术毕硬膜外追加止痛液2ml作为预充量,连接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地佐辛(Dezocine)用于胸科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ASAI~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与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30例,一般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用地佐辛5mg、舒芬太尼50μg复合0.15%的罗哌卡因250ml行术后硬膜外镇痛,背景剂量5ml/h,单次给药量5ml,间隔时间30min。观察术后第2、4、8、16、24、48h疼痛评分(VAS标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在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地佐辛组明显低(P〈0.05)。结论地佐辛5mg复合罗哌卡因用于术后胸科手术硬膜外镇痛,镇痛效果满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胸部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1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胸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患者出现疼痛时采用哌替啶单次肌内注射,观察组患者在患者清醒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6、10及14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胸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胸外科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合理剂量和效果。方法120例普胸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芬太尼30μg/h+PCA7.5μg/次,锁定时间15min),B组(舒芬太尼3μg/h+PCA0.5μg/次,锁定时间10min),C组(舒芬太尼4μg/h+PCA 0.5μg/次,锁定时间15min),D组(舒芬太尼5μg/h+PCA0.5μg/次,锁定时间30min),记录术后4、8、16、24、48h的疼痛、镇静、情绪及睡眠质量评分,并记录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搔痒等不良反应,记录镇痛泵输注情况、实际及有效按压次数,计算单位时间用药量。结果4组间镇静、情绪、睡眠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PCA泵按压次数最少,B、C、D组单位时间实际用药量大致相近。结论普胸外科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的最佳剂量为5μg/h,且恒速输注比反复追加给药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氯胺酮对肺癌开胸术后患者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肺癌开胸术后患者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肺癌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45~70岁,体重47~71kg,根据氯胺酮持续输注的剂量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对照组持续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Ⅱ、Ⅲ组于切皮后分别输注氯胺酮42μg/(kg·h)和83μg/(kg·h),至术后24h镇痛结束。缝皮后经颈内静脉接施曼信电子镇痛泵(内含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的舒芬太尼250μg),参数设定为负荷剂量5μg,背景剂量1μg/h,PCA追加剂量2.5μg,锁定时间3min。术后患者诉疼痛后视觉模拟评分(VAS)〉0,开机镇痛,记录开机给负荷量后0、4、8、16、20、24h等时间点舒芬太尼的累积用量、按压次数(D1)、实进次数(D2)、BP、HR、RR、SpO2、VAS、Ramsay评分和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结果:术后0、4h等时间点VAS评分、D1和D2,Ⅰ组高于Ⅱ组和Ⅲ组,且呈下降趋势(P〈0.05~0.01)。Ⅰ组24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为(167.5±40.5)μg多于Ⅱ组和Ⅲ组(P〈0.01),Ⅱ组(135.6±25.6)μg多于Ⅲ组(100.6±13.8)μg(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满意度(GSS≤2),Ⅰ组11例(53.3%),少于Ⅱ组12例(80%)和Ⅲ组15例(100%),P〈0.01。结论:持续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可减少肺癌开胸手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用量,不良反应低,可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方式超前镇痛对儿童腹腔镜术后多模式镇痛安全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择期腹腔镜手术的患儿90例,年龄5~ 14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完全随机双盲法均分为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组(A组)、布托啡诺喷鼻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A组患儿全身麻醉后予对乙酰氨基酚栓40 mg/kg塞肛;B组患儿予布托啡诺20μg/kg喷鼻;C组于手术开始前10 min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监测三组患儿术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拔管时间和在PACU停留时间.记录患儿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1).B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A组也高于C组(P<0.05).术后1、4hA组、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1),术后8 h VAS评分低于C组(P<0.05);术后1、4、8h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C组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早于A组和B组(P<0.01),且按压总次数明显多于A组和B组(P< 0.01).结论 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肛和布托啡诺喷鼻均可为儿童腹腔镜手术提供同样安全、有效的超前镇痛效果,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较适合在基层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患者开胸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ASAⅠ或Ⅱ级全麻开胸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60岁,随机分为3组。舒芬太尼组(S组,20例,舒芬太尼3.5μg/kg+昂丹司琼24 mg);地佐辛组(D组,20例,地佐辛0.8 mg/kg+昂丹司琼24 mg);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SD组,20例,地佐辛0.4 mg/kg+舒芬太尼1.75μg/kg+昂丹司琼24 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 L。各组均采用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麻醉诱导,15 min泵注完,静注舒芬太尼0.2~0.4μg/kg、丙泊酚1.5~2 mg/kg、罗库溴铵1 mg/kg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以右美托咪啶0.2μg/(kg·h)持续泵注、吸入1.5%~2.5%七氟烷、泵注丙泊酚2~3 mg/(kg·h)和间断静注罗库溴铵0.2~0.3 mg/kg。术毕接PCIA泵,参数设定均以2 m L/h持续静脉泵入,单次量0.5 m L,锁定时间15 min。监测治疗前(T0)及治疗后4 h(T_1)、8h(T_2)、12 h(T_3)、24 h(T_4)、36 h(T_5)的SBP、DBP、HR、RR、Sp O2。并记录VAS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T0~T4时SD组RR低于S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5时SD组Sp O2低于S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5时SD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S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组,满意度优秀率高于S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麻开胸患者术后静脉镇痛,两药在药效上有很好的协同作用,使患者心血管系统平稳,呼吸抑制轻微,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F、M组),每组30例,术毕接电子泵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F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吗啡3mg为首量,维持配方为吗啡24mg+氟比洛芬酯300mg+生理盐水共150ml,背景流量2ml/hr,单次剂量3ml,锁定时间30min。M组在相同时间点给吗啡3mg为首量,维持配方为吗啡60mg+生理盐水共150ml,参数同F组。分别记录和统计手术后12、48h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泵按压次数、伤口引流量及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镇痛效果相近,VAS评分和48h伤口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低于M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有1例呼吸抑制,F组无呼吸抑制。两组均未见消化道出血。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硬膜外镇痛在胸腔手术后苏醒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剖胸肺大泡及单纯肺叶切除术90例,年龄25~55岁,ASAⅡ~Ⅲ级;将其随机分为硬外组(A),静脉组(B),对照组(C),每组30例.A组诱导前行T8~9硬膜外穿刺.三组均行双腔支气管插管,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维持PetCO2在35 ~ 45 mm Hg(1mm Hg=0.133 kPa)之间,血压波动在20%范围内.手术结束前20 min,A组硬膜外腔分次注入0.375%罗哌卡因10ml,B组静脉注射曲马多2mg/kg和昂丹思琼8 mg,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记录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记录三组术前、清醒时和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 SpO2).记录拔管后5min的镇痛,镇静及躁动评分.结果 A、B两组术后清醒时HR和MAP升高幅度均比C组小(P< 0.05),且A组比B组更低(P<0.05).A组的疼痛评分和躁动评分最低(B<C,P< 0.05;A<B,P< 0.05).结论 硬膜外与静脉镇痛都能有效地抑制胸腔手术结束时停用麻醉药后苏醒期的各种不良反应,硬外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路强  丁路  郭玲玲  李海悦 《安徽医药》2018,39(5):556-559
目的 探讨混合痔患者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阜阳市中医医院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混合痔拟行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术后A组患者单纯采用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镇痛;B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联合格拉司琼连续静脉滴注镇痛;C组患者在B组的基础上,联合盐酸纳布啡肌内注射镇痛。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镇痛满意度及睡眠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C组各时点VAS评分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术后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0.00%、13.33%、20.00%、0.00%)、(20.00%、6.67%、26.67%、23.33%、6.67%)、(23.33%、6.67%、26.67%、20.00%、3.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及睡眠质量评分高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混合痔手术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剧烈程度,有助于术后睡眠,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