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包括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的43例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无蒂隆起性病变食管11例,胃底4例,胃体8例,胃窦8例,贲门11例,直肠1例。EMR32例,ESD 11例。EMR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ESD;EMR术后1例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6例,息肉23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后2月、6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16例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及早期恶性肿瘤病人进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认为手术的成败与护理密切相关,特别是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的进针时机、注射量的控制,术后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P <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 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粘膜隆起性病变的护理配合要点,其中术前护理包括完善术前检查、肠道准备、器械准备,并给予心理护理;术中护理包括观察患者,配合术者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给予饮食指导等.认为采取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月该院86例经肠镜白光及活检病理判断为直肠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49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4例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FR);记录并评估3组患者病灶大小、切除面积、术前超声深度、手术时间、病灶切除大小、住院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R0切除率、侧切缘及基底切缘阳性率、并发出血、穿孔发生率和3年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EMR组、ESD组及EFR组病变切除面积中位数分别为100.00、240.00及320.00 mm2,呈明显递增趋势(P < 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0.04±6.44)、(46.35±8.76)和(54.21±7.65)min,明显延长(P < 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7±0.42)、(4.40±0.90)和(5.07±0.68)d,明显增加(P < 0.05)。而病变R0切除率、血管浸润率、淋巴管浸润率、神经侵犯率、垂直切缘阳性率、CD56表达率、嗜铬粒蛋白A(CgA)表达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位于直肠的、无淋巴结转移的、直径小于10 mm的直肠NEN,可通过EMR、ESD及EFR安全切除。其中,EMR相对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及EFR;EFR具有较高的整体切除率和组织学切除率,可能优于传统的EMR及ESD,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SD和EMR,3种方法在R0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上并无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窦异位胰腺的疗效及适应证,为内镜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胃窦异位胰腺患者36例,随机行EMR或ESD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及6个月后随访结果。结果 15例行EMR治疗,病变直径〈1.5cm且均明显隆起,完整切除率为73.3%,术中发生出血2例,无穿孔病例;21例行ESD治疗者,病变直径0.5~2.5cm,其病变形态不一,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5.2%,术中发生出血5例、穿孔2例。结论 EMR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适用于病变隆起明显、直径〈2cm的易残留病变;ESD适合于任何异位胰腺的治疗,但操作难度高、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平滑肌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上消化道平滑肌瘤患者行EMR或ESD,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术中出现出血8例、穿孔1例,经严密观察、治疗、护理后病情稳定。术后随访1~8个月,复查胃镜,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做好上消化道平滑肌瘤行EMR或ESD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较小(病变大小≤1.0cm)直肠类癌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经肠镜检查且病理明确诊断为直肠类癌(病变大小≤1.0 cm)的患者49例,对患者的内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3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下套扎切除术(EMR-L)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以年龄、性别、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和完整切除率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3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该研究共纳入49例小于1.0 cm直肠类癌,其中EMR组22例(44.90%),EMR-L组20例(40.82%),ESD组7例(14.28%),3种治疗方法年龄、性别和病变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操作时间较EMR和EMR-L术操作时间长(均值1916.14、96.36和120.25 s,P 0.05),EMR术完整切除率较EMR-L和ESD术完整切除率低(72.73%、95.00%和100.00%,P 0.05),EMR-L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EMR组2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出院。入组病例均未发生复发、转移。结论 EMR-L治疗小于1.0 cm直肠类癌操作相对于ESD术简单,完整切除率较EMR术高,创伤小、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分析两种术式的术中及术后疗效,为内镜下诊疗提供参照。方法 临床病例随机分组分成EMR组、ESD组,按照随机分组表每组各50例,详细收集病灶大小、出血风险、手术时间、病理切缘阳性率、随访差异等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P<0.05),ESD组术中出血(13/50)发生率明显高于EMR组(1/50)。 结论 对于蒂部直径大于1.0 cm的结肠粗蒂息肉,EMR和ESD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操作简易程度和出血概率方面EMR组存在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8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与EMR组,各40例。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ESD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87.50%)高于EMR组(44.44%),手术时间(93.67±15.72) min、住院时间(11.59±1.86) d短于EMR组(264.18±40.09) min、(16.28±3.01) d,ES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EMR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变直径<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手术耗时短且患者恢复快,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王萍  王含芬 《全科护理》2009,7(34):3131-3132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病人行EMR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手术成功,25例仅行1次EMR治疗,3例多发性息肉病人第1次治疗半个月后再对剩余息肉进行第2次EMR治疗,均满意清除。[结论]加强EMR治疗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的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及手术经验。方法将确诊为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包括早期癌、癌前病变及良性息肉)的患者26例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进行病变切除治疗,观察其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总结手术经验。结果所选病例均一次完成切除治疗。病变大小:最大28mm×35mm,最小4mm×5mm。所治疗患者除5例有术后少量刨面出血(经局部喷洒肾上腺生理盐水成功止血)外,无一例有迟发出血、肠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临床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无肠管瘢痕狭窄或其他远期并发症。结论EMR是治疗大肠无蒂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症,讲究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LST患者62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ESD组和EMR组,每组31例。EMR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而ESD组患者实施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病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指标中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灶完整切除率、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SD治疗LST既可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大肠巨大息肉的内镜治疗(附3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直径≥2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术前1天常规服用电解质溶液清洁肠道,手术采用结肠镜下直接分块套切除(有蒂息肉)或先用内镜注射针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1:1000),使局部粘膜肿胀,降起后,再将息肉分块切除(无蒂息肉)。结果 17例有蒂息肉、5例亚蒂息肉及6例无蒂息肉除手术均一性分数块切除。另有4例无蒂息肉除手术分2次完成,前后间隔2周。所有患均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示管状腺瘤13例,绒毛状腺瘤11例,绒毛管状腺瘤5例,管状腺瘤合并早期癌2例,绒毛管状腺瘤合并早期癌1例。3例合并早期癌的息肉基底部均未发现癌细胞,故可认为得到根治。结论 内镜下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病人行EMR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手术成功,25例仅行1次EMR治疗,3例多发性息肉病人第1次治疗半个月后再对剩余息肉进行第2次EMR治疗,均满意清除.[结论]加强EMR治疗老年大肠广基息肉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与各自的优势。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33例直肠类癌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根据情况分别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总结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33例直肠类癌中,14例行EMR治疗,19例行ESD治疗。病灶位于直肠距肛门齿状线4~15cm,切除病灶直径0.3~1.5 cm。7例行EMR中途改行ESD,2例EMR术后肿瘤残留追加外科手术。病理学分析ESD组完整切除率(100%)较EMR组完整切除率(85.7%)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相比EMR,ESD可能有利于实现直肠类癌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复发,且安全性不亚于EMR。对于较小的直肠类癌,ESD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发生于胃肠道空腔脏器肌层,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1-4].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适用于消化道直径>2 cm的广基巨大平坦息肉、局限于粘膜层的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来源于粘膜下层、粘膜肌层的小肿瘤,如间质瘤等[5-7],早期癌因体质因素不适合手术时也可行ESD,ESD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在95%以上.本科自2009年12月~2010年3月对15例胃肠间质瘤的患者进行了ESD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黏膜切除术(ESD+EMR)在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应用ESD术及ESD+EMR术治疗的14例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和ESD+EMR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转归、病理结果及手术时间等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14/14)。其中ESD 4例,完全切除率为100%(4/4),ESD+EMR 10例,完全切除率为80%(8/10)。总体并发症发生4例(4/14,28. 6%),均为围手术期穿孔。在4例ESD的操作中,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最大直径较大(16 mm),术前予外科手术备案,术中发生穿孔(1/4,25. 0%),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后好转出院。在10例ESD+EMR的操作中,发生穿孔3例(30%,3/10),其中2例行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后好转; 1例为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不佳,转外科开腹探查修补术后好转出院。ESD组与ESD+EMR组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分别为(16±7)、(16±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71);手术时间分别为(71. 8±39. 7)、(32. 0±18. 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2)。结论对于空间狭小、操作困难的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ESD及ESD+EMR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相比于ESD,ESD+EMR操作更快捷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起源于黏膜层的食管息肉;34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包括脂肪瘤2例,食管囊肿1例,孤立静脉瘤1例(内镜下呈蓝紫色,未予处理).根据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性质及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0.4~2.5 cm,平均1.45 cm.29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最大直径超过1.5 cm者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30min.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氲离子凝固术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IL、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大多数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痛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行ESD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大小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79例接受EMR与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大病灶组(n=277)和小病灶组(n=302),分析EMR及ESD治疗不同大小病灶的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小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3.2%,治愈性切除率为89.0%,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92.6%和治愈性切除率90.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病灶组中,EMR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84.2%,治愈性切除率为84.2%,与ESD组病灶的完整切除率87.9%和治愈性切除率8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ESD组的出血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上段(O■=5.098,95%CI:1.614~16.105,P=0.006)是内镜治疗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