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比淮安市互助献血与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血液在献血前筛查结果和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类型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3207例互助献血与58264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在献血后分别对2165例互助献血与54920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种献血类型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中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互助献血组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献血后两种献血方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仍应是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亲友互助献血在献血前应加强征询、体检化验,只能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临时补充.  相似文献   

2.
《健康博览》2012,(8):9
"到底多大年龄段的人可以无偿献血",由卫生部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并自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18周岁~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放宽至60周岁。《要求》指出,采集血液前应征得献血者的知情同意,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征询、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测。献血前的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测应以血站结果为准,对经健康检查不适宜献血的献血者,应给予适当解释,并注意保护其个人信息。献血前健康检查结果只用于判断献血者是否适宜献血,不适用于对献血者健康状态或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并为日后的采血工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选取我县血库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接受无偿献血者5846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后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献血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及二次献血的比例.结果:经精心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二次献血比例亦明显较高,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献血者紧张、焦虑等献血情绪的发生,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对无偿献血的招募及保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肥胖症儿童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与儿童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4名肥胖症儿童及30名正常对照儿童血清标本。分别检测血清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并分析脂联素、hs-CRP与体重指数(BMI)、血脂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肥胖症儿童血清脂联素及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肥胖症儿童血清hs-CRP及LDL-C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肥胖症儿童血清TCH、T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脂联素、hs-CRP水平的变化与儿童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对儿童肥胖症的发展趋势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缺血预适应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因稳定性心绞痛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上肢缺血预适应处理,每天2次,持续7天,两组患者于住院第8天行运动平板试验,比较活动后血清hs-CRP浓度及运动平板试验各参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的运动试验后血清hs-CR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运动试验反应的各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可显著降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无偿献血者的招募是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世界各国无偿献血健康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美国在高中生开展献血组织和献血活动对保证血液供应、招募新的献血者和保留献血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介绍了美国高中生组织献血、参加献血的目的和过程,对我国招募无偿献血者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校大学生是我国无偿献血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日照市在校大学生献血和血液检测情况,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无偿献血的现状,为招募高校献血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01-01-2019-12-31日照市济宁医学院(日照校区)、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和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等7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共23 086人次;选择同一时期在日照市献血的其他社会人群为对照组,共117 043人次。对献血情况和血液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日照市在校大学生献血者占全市无偿献血人次的16.5%;各年度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7,P>0.05;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χ~2=29.02,P<0.01)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χ~2=13.71,P<0.01)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抗-TP)(χ~2=11.85,P<0.01)不合格率低于社会人群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χ~2=2.17,P>0.05)、丙型肝炎抗体(hepatitis C antibody,抗-HCV)(χ~2=1.31,P>0.05)和人类免疫缺陷型病毒抗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tibody,抗-HIV)(χ~2=0.04,P>0.05)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大学生献血者ALT检测不合格率为0.37%,高于女性的0.12%,χ~2=0.57,P<0.01;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P>0.05。结论日照市在校大学生在无偿献血者中占有较大比例,大学生比其他献血者拥有更高的合格率,女性合格率更高,是否为医学院校学生没有差异。应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献血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无偿献血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次献血的无偿献血者在不同无偿献血者群体及不同市民群体中分布情况,为扩大多次献血的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招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结合柳州市无偿献血者群体分布和市民人口群体分布情况,对柳州市2006~2011年多次献血的无偿献咀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无偿献血者群体及不同市民群体的多次献血情况。结果不同民族、性别、文化程度的无偿献血者群体对该群体参加多次无偿献血影响不显著(P〉0.05),年龄不同对该群体参加多次无偿献血影响显著(P〈0.05);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不同的市民群体对该群体参加多次无偿献血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35岁以上无偿献血者是目前多次献血的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18~35岁无偿献血者是更多潜在的多次无偿献血者;市民群体特征与多次无偿献血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献血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掌握献血不良反应者的预后和心理变化,为改进服务和招募志愿者提供依据。方法:对站2007年8月-2009年7月的27377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115例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献血反应发生在性别和献血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初次献血和再次献血(献血6个月后再次参加献血)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团体招募的献血者中和街头志愿献血者中有显著性差异;献血反应的不适是暂时的,24小时后95.1%的献血者无不适反应;92.2%的献血者有再次献血愿意,再次献血情况与同期未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的再次献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献血反应发生是多因素的,掌握各种因素的服务技巧,正确处理献血反应,可以消除献血者顾虑,促使其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10.
自 1998年 10月《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 ,随着无偿献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人们对献血知识的不断了解 ,我国无偿献血人数逐年增加。献血后的沟通与联系至关重要 ,保留并召回身体健康合格者 ,同时对不合格献血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与保密工作 ,对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保护献血者身心健康 ,从而建立和发展一支固定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是十分重要的。1 献血者对检测结果的心理反应由于献血者是自愿献血的 ,身体和血液合格者占绝大多数 ,目前我们仅对血液不合格者发信或电话通知。献血者得知血检“不合格”通常会有下列几种心理反应。1 1 主动放弃…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韶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阳性状况,为今后献血者的招募方式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3年韶关地区无偿献血者资料及血液检测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结果,按献血者性别、年龄、学历、职业、血型、婚否、献血次数和献血区域等项目分析。结果 献血共148976人份中,总阳性3347人份,(占2.25%),男性(占2.32%),女性(占2.09%),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7,P<0.05)。年龄段以46~55岁阳性率最高,为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5),以梅毒阳性(1.15%)最高。职业以军人、医务人员、学生及公务员等群体阳性较低(平均1.31%),农民阳性率最高(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1,P<0.05)。学历与阳性关系本科(及以上)阳性最低(1.29%),小学文化阳性最高(4.67%),说明学历与阳性率有明显差异。血型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05)。已婚与未婚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P>0.05)。献血次数与阳性关系笫1次献血阳性率4.32%,笫2次献血阳性率1.77%,献血≥3次阳性率0.86%,说明献血次数与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88,P<0.05)。抗-HIV初筛阳性202人份,经市疾控中心确认HIV阳性22例,确认阳性率1.48/万。结论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范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尽量做到有高危行为的人在采血前淘汰,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建立高素质和固定献血队伍,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血后HCV感染高发的原因并提出降低发生率的可行措施。方法:对138例定期筛检供血及68例献血前筛检供血的受血者进行了前瞻性调查。用定量PCR试剂盒,通过荧光检测仪对10份供血进行HCV RNA定量分析;对41例血清进行HCV RNA定量、ALT用抗-HCV检测;用RT-PCR法对34份抗-HCV(-)供血作HCV RNA定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筛检供血所致的输血后HCV感染率分别为34  相似文献   

13.
许冬霞  朱旭丹  王微 《中国校医》2020,34(3):191-192,229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类型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情况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取来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某血站进行无偿献血行为的献血者59 958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无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对比不同年份的献血反应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及不同动员献血方式的无偿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结果 2017年发生献血反应的反应率与2018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6,P=0.372)。女性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7%,低于男性发生率2.49%(P<0.05)。18~25岁年龄段发生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46%,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单位组织团体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街头自发献血者(P<0.05)。结论 年龄、性别、动员献血方式等均将影响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某市无偿献血者乳糜血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以便提高采血效率,减少乳糜血的报废,保护血液资源。方法采用Epidata 3.0软件对某市2013年1-12月献血者建立信息登记表,双录入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季节、学历、职业、献血次数等相关信息,再将数据导入到SPSS 21.0软件,采用χ2检验、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录入献血者有效资料76 432份,其中包括乳糜血1125份。献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不同献血季节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乳糜血率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学历献血者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及以上学历献血者乳糜血率明显低于其他学历人群,且随着学历的提升乳糜血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不同职业献血者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人/企事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商业及服务人员高于其他职业人群;不同献血次数乳糜血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献血次数增加,乳糜血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通过对乳糜血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能够清楚了解该地区乳糜血相关因素,科学掌握乳糜血高发人群及发生季节,有效指导血液机构采供血的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黄璨  李涛  易星  李双  李咏梅 《现代预防医学》2021,(20):3774-3778
目的 了解长沙市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的认知情况,分析学校、家庭等因素对其认知情况的影响,为高校献血招募提供方向。方法 在长沙市高校学生中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部分学生,利用自制问卷《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Cronbach α系数法和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信效度,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统计分析大学生无偿献血知识的认知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对单次献血量的知晓最好,对免费用血政策的知晓最差。学校等级(t = 6.752,P<0.05)、专业类别(F = 24.360,P<0.05)、所在年级(F = 6.645,P<0.05)、是否任学生干部(t = 4.050,P<0.05)以及户籍地(t = -2.409,P<0.05)、家人中是否有无偿献血者(F = 21.850,P<0.05)等因素,导致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等级对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的影响最大,所在年级对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的影响最小。结论 学校、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可结合不同学校和家庭背景针对性地调整高校献血动员的宣讲内容,优化无偿献血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编制无偿献血招募干预材料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某城市城区生活环境相似的6个社区为研究场所,将覆盖多个年龄层次和多种职业且既往从未献血的200名社区居民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招募干预。结果相比对照组,干预组在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无偿献血意向评分方面增幅显著(P<0.05),但主观规范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主动登录访问血液中心网站并阅读献血登记须知的比例更高(P<0.05),但当场预约登记无偿献血没有显著组间差异(P>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单次干预在社区普通人群中的无偿献血招募效果有限,下一步需要尝试调整受干预人群或配合外界环境进行联合干预等,以改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山东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和流行因素分析。方法2003年8月在山东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有偿献血员比较集中的一个或数个村庄年龄20~60岁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静脉血做HIV抗体检测。结果在661名调查对象中共检出19例HIV感染者,其中有偿献血员的感染率为3.98%(18/452),非献血员的感染率为0.48%(1/209);452名有偿献血员中有单采血浆史者HIV感染率(7.24%)高于既献全血又献血浆者(2.90%),献全血者中没有检出感染者;1994-1995年之间有偿献血员感染率(7.07%)高于1995年以后有偿献血员感染率(3.85%)和1993年前有偿献血员感染率(0.99%);非献血员安全套使用率(21.53%)高于有偿献血员(16.59%);HIV自愿检测率,非献血员(86.28%)高于有偿献血员(13.72%)。结论示范区内HIV感染的主要高危人群为既往有偿献血员,时间主要集中在1995年以前,并且有偿献血员较低的安全套使用率和HIV自愿检测率说明他们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匮乏和自我防护意识的淡薄,因此应加强对这一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8.
19.
田晓蓉  王建明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05-2807
目的描述江苏省扬中市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人群分布特征及无偿献血人数变化趋势,为实现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7—2011年在镇江市中心血站扬中采供血点自愿登记并参与无偿献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无偿献血人群特征分析。结果 5年来,参加无偿献血者共计8 924人次,累计无偿献血量2 847 270 ml。单次献血以300 ml为主(78.9%)。无偿献血者中男性4 577名(51.3%),女性4 187名(48.7%);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7岁,中位年龄36岁,40岁以上献血者随年龄增加,献血人数迅速降低;不同月份参加无偿献血的人数变化较大,冬春季献血人数较少;无偿献血者以该地居民为主(861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8.9%,大专及以上占31.2%,高中及中专占29.9%。结论献血员结构的分析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无偿献血宣传、动员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偿献血人群4项传染病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乃红  傅雪梅  廖耘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920-923,930
目的:了解成都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及4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为制定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分析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的献血员资料及检测血液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39570名献血者,4项指标的阳检率为3.50%,随着年龄增长、文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与献血者的职业、性别有关。献血者中女性阳检率(3.36%)明显低于男性(3.54%);60.8%为18~25岁的年轻人,其阳检率明显低于25~50年龄段的献血者(P<0.0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献血者占48.3%,其阳检率明显低于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献血者(P<0.05);献血者中农民阳检率最高(7.77%),明显高于其他6个职业,其次为商业服务业人员(3.88%),学生最低(2.10%)。梅毒阳检率的分布特点鲜明,45~50岁男性最高(4.71%),显著高于该年龄段女性(1.23%);学生梅毒阳检率(0.23%)最低,明显低于农民(2.38%)、商业服务人员(1.32%)和工人(1.29%),商业服务人员梅毒阳性的构成比最高,占总阳检数的34.0%。此外,献血者中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不明的“未知”组血液阳检率远高于资料完整的献血者。结论:较为安全的血源群体为年龄18-25岁、职业为学生、学历较高的、女性,该群体为重要的固定献血人群招募对象,招募方式应满足该人群结构的需要;在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中,应加强献血者教育,针对献血人群及4项指标的分布特点,进行献血者的动员、招募和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