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YMDD变异对拉米夫定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9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并且无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拉米夫定18个月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VYMDD变异株、HBV-DNA载量及HBeAg并进行分析.[结果]49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后检测出YMDD变异10例,阳性率为20.4%(10/49);YMDD变异组HBeAg阳性率及HBV载量均明显高于未变异组(80%比48.7%,5.2±2.5比3.7±2.2,P均<0.05).[结论]用拉米夫定治疗未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导致YMDD变异,该变异降低药物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NDD变异的发生与血清HBV DNA水平、HBeAg、ALT的关系.方法 以2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HBeAg、ALT等指标;经过12个月随访,期间每3个月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YMDD变异等.结果 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2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63例发生YMDD变异(21.36%),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YMDD变异组[(7.16±0.34):(6.20±0.63)log10拷贝/mL,P<0.01],YMDD变异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与未发生YMDD变异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1.90%:40.95%,P<0.01);YMDD变异组患者治疗前ALT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YMDD变异组患者[(174.9±108.1):(96.1±54.4)IU/L,P<0.01].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发生与血清HBV DNA水平、HBeAg、ALT等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拉米夫定治疗前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BV DNA、HBeAg、ALT等检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变异(HBV YMDD)的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扩增法对拉米夫定(100 mg/d)抗病毒治疗连续2年中,出现HBV YMDD变异株的分析. [结果]82例乙肝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治疗6~12个月发生变异者3例(3.66%,其中1例e抗原血清转换后HBV-DNA仍阳性);治疗18~24个月后发生变异者16例(19.51%),其中2例e抗原血清转换后HBV-DNA仍阳性. [结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个月后可出现HBV YMDD变异,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变异发生率越高,而e抗原血清转换率不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病毒变异(YMDD)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对发现的59例HBV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3~6个月,定期观察肝功能和病毒指标。[结果]59例HBV发生YMDD变异的肝炎患者中,55例使用过拉米夫定,1例使用阿德福维酯,3例未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药物;出现病毒变异的患者中病情稳定6例,变异后病情变化者53例,经个体化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HBV发生变异主要与使用拉米夫定有关,但存在自然变异,因此使用拉米夫定一定要掌握适应症,在抗病毒治疗前应检测变异株,指导选择抗病毒药物,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HBV 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法对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连续监测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载量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 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中B型58例,占66.7%,C型2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51.3±5.6)U/L]低于C基因型患者的ALT[(232.5±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3±1.0和7.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 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的HBeAg阴转率(62.1%)和HBV DNA阴转率(44.8%)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9.2%和20.8%,P<0.05。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反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及IL-17-197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易感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自限性HBV感染组48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组31例、慢性乙型肝炎组7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46例。采用PCR技术检测IL-17-197G/A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载量;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血清IL-17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91%(34/46)、15.22%(7/46)、10.87%(5/46)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的A等位基因频率为81.52%高于自限性HBV感染组15.63%和慢性乙型肝炎组36.67%(P0.0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高病毒载量者的IL-17为(6.68±0.72)pg/ml高于低病毒载量者(P0.0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ALT40 U/L、AST40 U/L、TBIL20μmol/L患者的IL-17分别为(6.92±0.74)U/L、(8.97±0.69)U/L、(6.96±0.67)μmol/L高于ALT、AST、TBIL低水平者(P0.05)。结论 IL-17高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进程有关,IL-17-197G/A位点基因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HBV感染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为易感基因,AA基因型可能增加了HBV感染的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多聚酶YMDD变异情况及与乙肝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和ELISA方法分别对HBV-DNA含量、YMDD变异株及乙肝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89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变异率达13.5%,YMDD变异株以YIDD为主,占12.9%,YVDD占0.6%,并且其变异主要发生在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阳性占10.1%,抗-HBe阳性占3.4%。结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仍存在较高的YMDD变异率,变异者中以YIDD变异株及集中在HBeAg阳性患者为主,临床上在应用抗病毒治疗前应对患者是否存在YMDD变异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YMDD基因变异与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首先HBV 6个主要基因型(A~F)特异性多引物用巢式PCR法对175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患者的血清HBV DNA进行基因分型和分析,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对标本进行YMDD变异检测.结果 在175例标本中B、C、D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为9.1%、88.6%、2.3%;103例标本发生YMDD变异,YMDD总变异率、B、C基因型标本YMDD变异率分别为58.9%、62.5%、58.1%;HBV B、C两基因型间的YMDD的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例B基因型YMDD变异的标本中.有2例发生YIDD变异;其余8例发生YVDD(YMDD YVDD)变异;68例C基因型YMDD变异的标本中,有44例发生YIDD(YMDD YIDD)变异、24例发生YVDD(YMDD YVDD)变异;HBV B、C两基因型间的YMDD不同变异类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4年,HBV YMDD变异率为58.9%;HBV B、C基因型标本间发生YMDD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B、C基因型标本基因变异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P<0.05).  相似文献   

9.
褚晓旭 《中国保健》2007,15(24):19-20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YMDD变异发生与治疗前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236例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测定治疗前HBV DNA水平,定期随访,分别以PCR和PCR-RFLP法检测HBV DNA水平和YMDD变异.结果56例患者出现YMDD变异.按治疗前HBV DNA水平分为1.0×103~1.0×104 copies/ml,1.0×105~1.0×106 copies/ml,1.0×106~1.0×108 copies/ml和》1.0×108 copies/ml四个组,YMDD发生率分别为8.3%、15.6%、30.2%和55.6%.结论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越高,YMDD变异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连云港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基因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结合微流芯片技术对2003 年7 月至2005 年7 月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 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为B 型12例(19.05%),C型45 例(71.43%),B C混合型4例(6.35%),未定型2例(3.17%);其中年龄大于35岁的7例B基因型和21例C基因型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分别为(174.0±124.7)IU/L 和(247.8±212.6)IU/L(P<0.05);HBV-DNA病毒载量分别为(5.0±2.1)lg.copies/ml和(6.4±2.71) lg.copies/ml,两项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18~34岁的B型和C型患者ALT水平、HBV-DNA病毒载量和HBe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云港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有B 型、C型、B C混合型和未定型,但以C 型为主,B型次之.发现在年龄大于3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的ALT水平、HBV 病毒载量显著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5),提示C基因型HBV感染致肝脏损害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