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瓦合皮瓣包裹指骨支架及甲床进行手指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确诊的60例因手指外伤而需要进行手指再造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足趾移植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腹部皮瓣及手指动脉皮瓣瓦合包裹指骨支架及甲床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研究共再造指83例,实验组共再造指40例,总有效率为92.5%,优良率62.5%,对照组共再造指43例,总有效率为76.7%,优良率46.5%,两组的总有效率和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对于足趾移植治疗,手指外伤后需进行手指再造手术的患者给予瓦合皮瓣包裹指骨支架及甲床治疗的临床疗效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用瓦合皮瓣包裹废弃指骨支架进行手指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3例手外伤患者共86指,采取分层抽样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45指)接受腹部皮瓣及手指动脉皮瓣瓦合包裹治疗,对照组(29例41指)接受传统的足趾移植治疗.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再造指功能评定,观察两组疗效并比较.结果 术后再造手指共86指,观察组总成活率为88.9%(40/45),对照组总成活率为82.9%(34/41),两组总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68.9%(31/45),对照组优良率为58.5%(24/41),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瓦合皮瓣进行手指再造后修复效果满意,再植失败的概率相对于足趾移植治疗少,更适用于临床手指再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一种应用环指侧方带神经血管蒂皮瓣+示指背带神经血管蒂皮蒂瓦合移植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方法.方法 对4例拇指末节缺损的患者(3例未节指骨缺损需行髂骨移植,1例为套脱伤,指骨存留不需植骨)用环指侧方带神经血管蒂皮瓣+示指背带神经血管蒂皮辩移植瓦合修复.术后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特别加强改善异位感觉训练.结果 4例全部成活.随诊6~12个月,再造指外型好,3例重建指腹感觉,1例感觉麻木.结论 应用环指侧方神经血蒂皮瓣+示指背神经血管蒂皮瓣瓦合移植修复拇指末节缺损,不牺牲足趾,容易成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张英  邱垂明  谭海涛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74+2676
[目的]探讨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皮瓣共修复16例共18指末节部分缺损病例。[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18月,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功能满意。[结论]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皮瓣修复手指末节部分缺损,具有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在手指末端外伤中 ,常发生甲床损伤。甲床缺损指骨外露 ,处理不当易发生感染 ,形成骨髓炎 ,造成伤口不愈合、手指畸形和功能障碍。甲床严重缺损而指骨、指腹完整 ,为保留手指长度 ,可采用趾甲瓣、邻指皮瓣、交臂皮瓣、胸腹部带蒂皮瓣等修复创面。 2 0 0 0年 8月~ 2 0 0 3年 9月我们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甲床严重缺损 11例 (13指 )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11例 (13指 )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6~ 4 7岁 ,平均年龄 2 9岁。各类机器致伤 9例 (11指 ) ,重物压砸伤 2例 (2指 )。其中示指 3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拇、手指再造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对策。方法本组资料中18例患者,单纯动脉危象者9例经手术探查后全部成活;发生静脉危象者7例,其中4例给予拆除部分缝线解除危象,3例经手术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好转;动、静脉危象者2例通过血管探查取栓桥接血管,并给予小切口放血治疗后解除危象,其中1例血管反复痉挛,经手术探查2次后再造指体伤区出现部分坏死,给予换药后成活。结果 18例血管危象患者经对症处理及积极手术探查后血管危象均顺利纠正,再造指体全部成活,成活率为100%。其中1例伤区组织部分坏死,积极换药后痊愈,随访6月6年,平均随访1.5年,再造指体外形、功能恢复良好,感觉恢复满意。结论术前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术后加强观察,及时处理,坚决早期手术探查是处理拇、手指再造术后血管危象的有效措施,这有利于提高拇、手指再造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近节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应用近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0例(30指),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19 ~ 58岁,平均(36±12)岁。其中指腹缺损伴指骨外露12例,指尖皮肤软组织伴甲床远端及末节指骨远端少量缺损8例,指尖皮肤及甲床缺损5例,甲床大部分缺损伴末节指骨远端少量缺损5例。创面缺损范围为3.0 cm×1.5 cm ~ 2.0 cm×0.5 cm。按照指端缺损面积设计皮瓣大小,皮瓣蒂部为指桡背侧或尺背侧筋膜组织,旋转点最远不超过远指间关节平面,旋转皮瓣及蒂部180°逆行修复指端缺损,供区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术后对皮瓣外形、感觉和手功能恢复等指标进行观察评价。 结果术后30例(30指)皮瓣25指顺利成活,5指术后起张力性水泡,拆线换药后表皮脱痂愈合。术后随访2~12个月,皮瓣修复外观及质地良好,患者对皮瓣及伤指外观满意,患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感觉两点辨别率为4~12 mm。 结论近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明确,切取灵活方便,不牺牲指固有动脉,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2例多角形拇趾腓侧皮瓣塑形第二足趾再造拇、手指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对22例患者做好术前常规准备、心理护理及供受区皮肤准备,术后做好体位护理、再造手指微循环变化的观察,及时发现、处理血管危象,指导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2例25指,经过术后精心护理,未发生血管危象,全部顺利成活。结论:显微手指再造术后护理相当重要,发现问题不及时、护理处理不当可导致再造手指失败,术后恢复期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对促进功能恢复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9.
寇伟 《现代保健》2013,(24):119-120
目的:探讨应用腹股沟皮瓣覆盖多指指端创面的断蒂后一期分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4月应用腹股沟皮瓣覆盖多指指端创面的断蒂后一期分指患者44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腹股沟皮瓣覆盖多手指指端皮肤缺损,4~5周断蒂,两周后行一期所有伤指分指。结果:3例分指后行一个手指部分游离植皮;2例1指因皮瓣皮肤面积较小咬除部分指骨;其余39例皮瓣全部成活。本组病例随访5~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皮瓣、植皮成活良好,皮瓣饱满,富有弹性,功能恢复较满意,皮瓣感觉恢复。结论:应用腹股沟皮瓣覆盖多指指端创面的断蒂后一期分指后皮瓣成活良好,外形饱满,手术操作易于掌握,缩短了治疗周期,降低了医疗费用,是保留指体长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刘晓旭 《中国卫生产业》2013,(24):160-160,162
目的探讨小儿手指末节断指再植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评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5个手指末节断指再植手术患者。结果 25断指,成活22指,成活率达88%。术后全部得到随访,成活手指发育良好,长度及外观良好,指骨愈合良好。结论小儿末节断指如果指体较完整,有动脉可供吻合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手术再植,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CI与医院营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许德军 《现代医院》2006,6(3):81-83
通过对CI和医院营销的基本概念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的简述,阐述了CI是搞好医院营销的前提和保障,强调医院形象及品牌对医院创造服务对象价值的重要性。并导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医院内部营销。医院要搞好营销,就必须将广告宣传和内部营销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Nutrition reviews》1970,28(7):176-177
In a study conducted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in urban America, results suggest that. malnutrition during early infancy will retard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Nutrition reviews》1962,20(6):172-174
The proper establishment of a permenent ileal stoma should present no unusual fluid or electrolyte problems incompatible with normal recovery after major surgery.  相似文献   

14.
15.
吸烟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影响到多个系统,不仅增加了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性,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且还与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育密切相关,增加了某些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采用了多渠道、多层面的综合措施来控制烟草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one particular problem in medical education: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technical medical knowledg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development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several major deficiencies in training for clinical practice: it encourages a passive learning model, it helps to undervalue consultation skills and it inappropriately increases the student's anxiety in “not knowing all the facts.” In addition, the emphasis on technical knowledge helps to narrow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o technical details at the expense of essential information on the patient's relationships and environment. Knowledge will continue to accumulate;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ameliorate some of the harmful effects of this accumulation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al school. They include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ultation and on problem-solving skills learned experientially rather than mastery of facts. A further recommendation is made to re-evaluate what is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base so that greater weight is given to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ient's relationships, attitudes and belief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assessment of the major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standing in the way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outlined and suggests some ways these could be overcome.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