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紧邻越南的县基本消除疟疾后对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县1996~2008年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年血检流动人口共4798人份血样,发现疟疾阳性病人237例,其中有226例病人是到缅甸务工期间被感染疟疾带回当地,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病例.但没有发现有从越南感染疟疾的病例.[结论]该县连续12年没有发现当地疟疾病人,疟疾病例主要来自流动人口带回并主要是在缅甸感染,但在当地没有出现继发疟疾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百色乐业县参加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后1995-2008年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动态。方法收集该县各乡镇卫生院近14年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和疟疾临床诊断病例资料,采用采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近14年全县的人群发热病人血检占当地总人口的8.79%,1995年疟疾人群发病率为9.16/万随后逐年下降,2007年后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病例,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均未发现恶性疟病例。结论 14年中该县疟疾病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疟疾病例数在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有所波动,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天等县1994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对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县县、乡、村1995~2008年当地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年共血检170945人份,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人116例,疟疾病人中从海南省回来的为62.93%、缅甸为14.66%、广东省为10.35%、云南省为5.17%,为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病例。结论该县连续14年没有发现当地常住居民感染疟疾病例,疟疾病例主要来自流动人口,及东南亚国家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1995—2009年广西隆林县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隆林县参加黔桂两省抗疟联防区15年疟疾流行动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各乡镇卫生院近15年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临床诊断疟疾病例资料,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全县发热病人血检数占当地总人口的4.6%,疟疾发病率从1995年的0.86/万降至2009年的0.08/万,未发现当地居民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逐年增多,近几年均为在东南亚国家感染,并有恶性疟及死亡病例。[结论]疟疾在该县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流动人口病例中未发现当地继发性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的西北山区而且地广人群稀少的边远县城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资料,评价经长期抗疟以后到本世纪以来的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查阅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50年代疟疾是该县的主要传染病,存在着感染人类的4个种类疟原虫流行,当地居民人群疟疾阳性率为1583.33/10万,其中1954年为3286.22/10万,60年代为349.65/10万,70年代为1525.82/10万,80年代为71.57/10万,90年代为4.78/10万,本世纪为1.56/10万。三日疟病例于1961年后未发现,恶性疟及卵形疟病例分别于70年代初期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90年代55.29%的疟疾病例来自流动人口,本世纪以来的33例疟疾病例均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结论该县自1992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在当地居民中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存在流动人口将疟疾输入传播的威胁,因此,应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荔浦县疟疾防治效果。[方法]对1950~2009年荔浦县疟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0~2009年累计疟疾发病7 879例,年均发病率为4.36/万。全部病例中,本地居民7 718例,流动人口161例。合计血检213 903人,阳性的292例(本地居民131例,流动人口161例),平均阳性率为0.002%。20世纪50~60年代以临床诊断为主,80年代以显微镜检查确诊为主,1975年以后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患者,2008年以后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均未发现疟疾病例。当地居民疟疾患者检出的疟原虫均为间日疟疟原虫,20世纪90年代从到外省返回的病人中检出3例恶性疟患者,2006年从缅甸感染的1例患者检出恶性疟原虫。[结论]目前荔浦县疟疾流行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现阶段武鸣县疟疾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控制后期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08年武鸣县疟疾血检、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8年合计血检当地发热病人45 194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3 096例,阳性率分别为0.007%、0.743%,检出疟疾病例2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3例(均在2003年检出的(间日疟))、输入性病例23例(间日疟17例,恶性疟6例)。[结论]近8年武鸣县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很少,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多、分布面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反映岱山县丝虫病、疟疾基本消灭后防治与监测结果,并对灭疟后期监测方法进行探讨。[方法]投放“海酱油”疗法及复查治原阳性患者,以净化丝虫病传染源,进行人群及蚊媒监测,以进一步发现微丝螺阳性者,疟疾通过监测提出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与门诊“三热”病人血检,是低疟区做好疟疾监测工作关键。[结果]丝虫病通过监测,全县仅在1985年发现2例微丝蚴阳性者,以后进行消灭丝虫病自行考核审评及省市复核审评,确认我县已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疟疾通过监测及时检出输入病例。[结论]今后应继续抓好“两病”监测以巩固和发展消灭丝虫病及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灭疟后期疟疾疫情情况。[方法]对2002~2004年靖江市疟疾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4年疟疾本地感染25例,流动人口感染10例,其中间日疟34例,恶性疟1例;“三热”病人血检7472人,血检疟原虫阳性6人。IFA检测1200人,阳性33人。[结论]本地和流动人口每年均有疟疾发生,防治疟疾工作应本地和流动人口并重。  相似文献   

10.
灭疟后期疟疾发病规律及其管理监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个高度疟疾流行地带,能否在一个区的小范围内首先实现消灭疟疾并且长期巩固下去,是当前疟疾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本文报道的是勐遮区通过20多年灭疟后期管理,最终达到了消灭本土疟疾的目的、而且不受边疆地区输入病例多的影响。迄今已连续九年未出现本地新感染,少数输入性病例经根治使之无害化。主要传疟媒介被基本消灭是当地不再构成新的流行的关键。随着疟区的净化,该区已把后管的重点转移到流动人口管理和蚊情监督上,除对临床诊断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血检外,停止了对无流动史的当地居民每年5~10%的四热病人血检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王东  张红卫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12-3313,3316
[目的]了解并分析河南省2009年的疟疾疫情,评价疟疾防治措施,为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2009年的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价防治措施.[结果]根据疫情报告,2009年全省共发生疟疾1 616例,发病率1.64/10万,较2008年同期的3 046例下降了46.95%,全省18个市中开封、洛阳、安阳...  相似文献   

12.
朱爱娅  徐建军  耿燕  李安梅  林广初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49-4750,4756
[目的]评价2009年贵州省4个疟疾防治重点县实施休止期治疗(简称休治)的效果,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三都、平塘、罗甸、榕江4个疟疾高发流行县为实施地区,发病率≥2%的8个自然寨确定全体常住人口为休治对象,1%﹤发病率﹤2%的35个自然寨确定疟史患者、患者家属及其四周邻居为休治对象,发病率﹤1%的704个自然寨确定疟史患者及其家属为休治对象。休治对象在春季疟疾休止期均给予氯喹/伯喹8日疗法。收集2009年疟疾发病个案调查表、疫情报表和统计表,分析比较疟疾发病情况。[结果]三都县2009年疟疾发病率为51.30/10万(168例),较上年106.61/10万的发病率下降51.88%(χ2=63.25,P﹤0.001);平塘县2009年疟疾发病率为9.19/10万(26例),较上年42.98/10万的发病率下降78.62%(χ2=61.88,P﹤0.001);罗甸县2009年疟疾发病率为16.47/10万(53例),较上年37.96/10万的发病率下降56.61%(χ2=27.23,P﹤0.001);榕江县2009年疟疾发病率为44.84/10万(147例),较上年71.84/10万的发病率下降37.58%(χ2=20.41,P﹤0.001)。[结论]4个疟疾高发县实施休止期治疗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休止期治疗是降低全省疟疾发病率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本文报告了88例疟疾和167名非疟疾对照血清中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的检测结果,疟疾病例IFA阳性率为47.73%,非疟疾对照为5.99%,有单采浆史疟疾为44.93%,有受血史疟疾为69.23%,既无单采浆史又无受血史疟疾为33.33%。疟疾病人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与病后时间的长短、治疗的及时与否有关。在疟疾对照中,单采浆献血者IFA阳性率为15.69%,极显著高于既无单采浆又无受血史人群(1.72%)。证实了单采浆献血者是感染疟疾的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17.
18.
成都市疟疾由50年代年均发病率25.14‰降到90年代的0.17‰。其间在1952、1966、1971年前后发生三次暴发流行,以1966年流行最严重,发病37073人,发病率122.42‰。建国后先后采取化学药物、生物等方法灭蚊、根治现症病人、预防服药、血检监测、献血源疟疾调查与防治等抗疟对策,至90年代发病率降至1‰以下,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已基本稳定,防疟工作已转入基本消灭后的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