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分析7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80例对照组的24h动态心电图。统计单个期前收缩总数、心房颤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心房颤动相关的偶联间期、非心房颤动患者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及24h房性期前收缩总数。结果心房颤动组:共发作33314阵心房颤动,其中36例11173阵发生在8∶00至22∶00,74例22141阵发生在22∶00至8∶00。平均24h房性期前收缩8242±1245个,心房颤动456±122阵。诱发心房颤动的,17例为单一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33例为两种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28例为两种以上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发作前与发作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为0.429±0.089s,54例房性期前收缩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平均心率175±41次/min,64例6284阵心房颤动时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而69例27026阵发作时前无明显症状。对照组无心房颤动发生,35例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4例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56例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0.633±0.014s,明显长于心房颤动组发作前与心房颤动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及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可靠、高效、重复性好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於龙  郑先菊 《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3):178-179,181
目的对房性期前收缩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DCG)与心脏彩超(PAF)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5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与55例非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经彩超检查测量左房大小。结果阵发性房颤组24小时房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引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房颤组组内数据相比,引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于房颤发作前最近一次单发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颤组左房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h的患者,其左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作和维持与房性期前收缩的提早量以及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阵发性房颤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心房增大的程度亦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DEC)特征。方法对比8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与10例非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和DEC特点。结果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均发生短阵心房颤动,发作时间为2~15min不等,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24±0.03)s,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34±0.05)s(P<0.01)。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DEC中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转换,诱发心房颤动发作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几乎均呈“P-on-T”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初始节律的心电触发因素及其部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P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人工回放,记录心房颤动(Af)发作次数、发作前三个心房周期及联律间期和发作前120s和30s内的房性期前收缩数,并根据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形态确定房性期前收缩部位。结果50例PAf患者共290次Af发作,心电触发因素中房性期前收缩占86.2%,窦性心动过缓占7.58%,心房扑动占2.75%,房性心动过速占3.45%;房性期前收缩来源于左心房上部占71.2%,左心房下部占12.0%,右心房上部占10.0%,右心房下部占2.0%,不能定位占4.8%;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比未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缩短40ms以上;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1.1次/min分别增加到4.2次/min和6.4次/min。结论房性期前收缩是PAf最主要的触发因素,长一短周期现象是PAf发作的重要启动机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监测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方法 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8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24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总结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定量分析心房纤颤负荷指标.结果 (1)本组8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发生阵发性心房纤颤平均次数:(116.0±2.3)次;阵发性心房纤颤平均发作时间:(21.0±3.7)s;心房纤颤平均负荷:(28.0±0.4)%.(2)房性期前收缩诱发占73.38%,房性心动过速诱发占17.47%,心房扑动诱发占9.15%.(3)房性心律失常诱发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平均联律间期和前间期时间分别为:(371.3±41.6)ms、(812.0±21.7)ms;未诱发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平均时间为:(436.0±40.4)ms、(711.0±18.5)ms.结论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能有效地"捕捉"和监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定量分析心房纤颤负荷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对指导临床用药及评定治疗效果带来极大的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与房性期前收缩(PAS)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78例PAf者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分析可诱发PAf的PAS及未诱发PAf的PAS的偶联间期(CI)及期前收缩指数(PI)。结果将所有诱发与未诱发PAf的PAS作比较,CI显著缩短,PI也显著缩短(P〈0.05)。结论大多数PAf发作前为频率正常的窦性心律,多由CI固定的PAS所诱发,其CI及PI明显短于未诱发PAf的PAS。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触发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心电触发因素及其部位,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P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人工回放,记录心房颤动(Af)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发作前三个心房周期、联律间期,并根据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形态确定房性期前收缩部位。结果45例PAf患者共248次Af发作,心电触发因素中房性期前收缩占84.97%,窦性心动过缓占7.73%,心房扑动占2.14%,房性心动过速占2.57%;房性期前收缩来源于左心房上部占69.96%,左心房下部占12.02%,右心房上部占9.87%,右心房下部占3.86%;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比未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缩短25ms以上;PAf发作存在23:00~1:00及9:00~11:00两个高峰,13:00~15:00一个低谷;PAf大多在短-长-短周期后发作,占62.23%,长-长-短周期后发作占21.89%。结论左心房上部房性期前收缩是PAf主要的触发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PAf发作的重要启动机制,自主神经失衡在PAf发作中起协同作用。动态心电图能对PAf治疗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运用动态心电图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心律失常情况、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复合波 (APCs)的特点 ,为临床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提供指导作用。1 资料与方法选自 2 0 0 2年 11月~ 2 0 0 3年 6月在我院检查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30例 ,年龄 6 0~ 77(6 4 .7± 4 .9)岁。入选标准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中记录到阵发性心房颤动 (持续 30s以上并能自行转复窦性心律 )的发作过程 ,排除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MortaraH ScribeⅡ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对心房颤动发作前 12 0s内的心电图进行记录 ,人工详细分析 ,并将其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32例伴有心脏疾患发生房性心动过速者,与12例无心脏器质性疾患发生的房性心动过速者作对照,观察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的昼夜节律并统计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与发作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结果检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者44例(11.3%),心脏病组32例检出率13%,对照组12例检出率8.4%(χ2=42.8,p<0.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患者房性心动过速以右房房速发生率为高。心脏病组房性心动过速时发作的阵数、房速率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发作时联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昼夜节律变化在心脏病组不明显而在对照组明显。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对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作特点。方法:4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成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可发现的器质性心脏病2例,共进行45次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房颤发作前30min和1min的窦性心室率,以及诱发和不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的配对间期(PP′)和早搏指数(PI)。结果:随机抽取53例次的阵发性房颤样本。房颤发作前30min和1min的平均窦性心室率改变不显著。但14例次(33%)和15例次(36%)房颤发作前1min的窦性心室率<60次/min,与53个不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相比。48个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的PP′间期和PI均显著缩短(P<0.001)。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2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显著性。结论:短配对间期的房性早搏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诱发因素,部分患者的房颤发作与心动过缓有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可能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诱发阵发性房颤的房性早搏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12-HOLTER)检查对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PAF)及其相关的房性心律失常进行检测分析,探讨PAF发生的触发因素。方法选择PAF组(n=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64.89±12.70岁,其中房性早搏诱发PAF为诱发PAF组,房性早搏未诱发PAF为未诱发PAF组)及对照组(n=52例,男22例,女30例,年龄65.54±9.94岁),分别行12-HOLTER检测,分析PAF及相关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探讨PAF触发机制。结果①12-HOLTER共检出PAF72阵/次;②PAF多由房性早搏诱发(91%),偶突然发生(8%)或由心房扑动所诱发(1%);③诱发PAF组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较未诱发PAF组及对照组明显缩短(490±90ms,590±140ms,630±90ms,p〈0.05),房早指数明显较小(0.52±0.12,0.62±0.09,0.71±0.06,p〈0.05);诱发PAF组的房早前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90±280ms,940±210ms,p〈0.05);④PAF发作前2min至30s内,房性早搏频度明显增大(0.43次/分~6.00次/分,p=0.000);⑤诱发PAF组的心电长-短周期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诱发PAF组及对照组(50.63%,30.56%,9.72%,p〈0.001);⑥诱发PAF的房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心房上部(77%)。结论①12-HOLTER可应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检测与诊断,并可对诱发PAF的房性心律失常进行定量检测分析;②房性早搏是PAF的主要诱发因素;③诱发PAF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较短,房早指数较小,房早前周期明显延长;PAF发生前多可见心电长-短周期现象;④阵发性房颤发生前30s至2min内房性早搏频度明显增大;⑤诱发PAF的房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心房上部。  相似文献   

12.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初始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发作初始时的电生理特征。方法记录因阵发性房颤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房颤自发初始时的心内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肺静脉,分析①房颤发作前10个心动周期的特点及计算平均周长(CL);②诱发房颤或短阵心房激动的房性早搏(简称房早)的配对间期(CI);③早搏指数(PI):即CI/CL。结果共42例患者,由房早诱发房颤85阵(Ⅰ组),诱发短阵心房激动23阵(Ⅱ组)。两组间比较,前者的CI和PI均明显短于后者,分别为(210±62msvs291±65ms,0.36±0.12vs0.48±0.12,P均<0.001)。房颤的诱发方式可分为2类:类型1(ⅠA组)为房颤发作前的10个心动周期相对恒定;类型2(ⅠB组)为房颤发作前的10个心动周期不恒定,表现为长短序列形式。85阵房颤中,ⅠA组有47阵(55%),ⅠB组有38阵(45%)。ⅠA组的CI与ⅠB组的CI无明显差异;ⅠA组的PI较ⅠB组的PI明显缩短(0.33±0.11vs0.39±0.12,P=0.02)。结论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的诱发方式存在周期相对恒定与长短序列两种形式;诱发房颤的房早发生较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方法 12例SSS合并PAF行DDD(房间隔部)起搏,术前查常规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测量最长P波时限(Pmax)、最短P波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观察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测量左房直径等,术后1周内、3个月及1年时复查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并统计起搏心搏比例。结果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后1年内Pmax和P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均0.05)。ASP1周内,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均0.05);但随着时间延长,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增多趋势;术后发现再发心房颤动者均有基础病,且已转变为持续心房颤动者心房直径明显大于非持续心房颤动及窦性心律者,但与起搏心搏比例无关;术后左房直径有缩小趋势。结论 ASP能明显缩短Pmax及Pd,可以预防和治疗PAF,降低PAF的发生率,但有基础心脏病、心房直径增大者远期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14.
自动模式转换起搏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运用自动模式转换 (AMS)起搏器的模式转换功能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AF)检出效果。 17台 AMS功能起搏器参数设置 :上限频率为 90~ 110 bpm、心房检测频率 12 0~ 13 0 bpm、心房感知灵敏度 0 .65± 0 .19(0 .5~0 .75 ) m V、频率自适应 AV间期 3 0~ 2 0 0 ms、心室后心房不应期 (PVARP) 2 5 0~ 3 70 ms,打开 AMS功能。通过AMS监测、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随访 17例患者 (男 13例、女 4例 ,年龄 69± 12 .7岁 ) ,以了解 AF发作及模式转换情况。 15 17例患者 AF发作 5 4 5次 ,检出 5 4 4次 ,启动 AMS 5 4 4次 ,检测成功率为 99.9% ;1例患者动态心电图证实有 AF发作 ,但起搏器内无存贮的 AMS资料 ,检测失败率为 0 .1%。 1例检测到肌电位 4次 ,并启动 AMS功能 ,误检测率为 0 .73 %。 AF发作时检出的房率为 12 5~ 4 0 0 bpm。结论 :具有 AMS功能的起搏器对阵发性 AF检出可靠 ,适用于有 AF发作的慢 快综合征患者。但计时窗、心房感知灵敏性及 f波大小对 AF检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7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有无阵发性房颤分为A组(伴有阵发性房颤)36例和B组(不伴有阵发性房颤)36例,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别测量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间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脑卒中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对预后观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隔离术后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特征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单纯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并行诱发试验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98例。消融后用冠状窦远端快速起搏(周长以250 ms起始直至心房不应期或180 ms)及静点异丙肾上腺素2~4μg/min,诱发房性心律失常持续大于1 min为诱发阳性。诱发出的心动过速以CARTO引导下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判定机制并进行针对性消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39例(19.7%)诱发出共49种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包括35种规则房速和14种房颤。诱发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未诱发组[(39.5±6.6)mm比(36.7±5.2)mm,P=0.004],而年龄、性别、房颤病史、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种类、胺碘酮服用史、结构性心脏病比例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诱发出的规则房速中以大折返最为多见,占28例(80.0%)。按诱发心动过速的起源或消融关键部位发生率依次为二尖瓣环峡部(MI)20种(40.8%),三尖瓣环峡部(CTI)12种(24.5%),肺静脉(PV)6种(12.2%,其中右肺静脉2种、左肺静脉4种)、左心房间隔面4种(8.2%)、上腔静脉3种(6.1%)、左心房顶部1种(2.0%)和其他3种(6.1%)通常用线性消融可终止。随访36个月,诱发组和未诱发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9%比60.7%,P=0.592)。结论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术后以异丙肾上腺素静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的心律失常以MI和CTI依赖最为多见,可被针对性线性消融有效终止,且并不增加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is)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8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观察组)和同期54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的Pdis、P波最大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观察组Pdis和P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is或Pdis加Pmax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较高的特异度(81.5%,92.6%)和阳性预测价值(88.2%,94.6%)。结论 Pdis可作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一个可靠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触发方式、发生部位和发生频率,以了解阵发性房颤自行发作的机理。方法对31例自行发生PAF的病人采用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监测,并对记录到的287次PAF的触发方式、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频率和心率进行分析。结果264次PAF发作(92%)是由房性早搏触发,20次PAF发作(7%)是由典型心房扑动进展形成,3次PAF发作(1%)由房性心动过速转变形成。根据12导联心电图标准,触发PAF的房性早搏中有217次(82%)起源于左房,5次(2%)起源于右房,42次(16%)起源部位不明确。在22例(71%)反复PAF发作的病人中,有15例病人是由同一形态的房性早搏触发。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0.8次/min分别增加到4.0次/分和6.1次/min(P=0.029和P=0.016)。有224次PAF(78%)是在正常窦性频率(60~100次/min)下发生的。结论大多数PAF自行发作是在正常窦性频率下,由起源于左房并且发生频率增加的房性早搏所触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病患者和非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房颤(AF)及阵发性房颤(PAF)检测分析,评价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AF及PAF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275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诊断AF及PAF并对“房颤负荷”指标作定量分析.结果 ①12导联动态心电图共检出AF 364例,占总数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