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虫感染期蚴(L_3)的低温保存,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冷冻后的L_3仍能保持原有的生物学特性,在易感宿主体内能继续发育至成虫;亦能在体外继续培养,蜕皮发育至童虫(L_4)。鉴于L_3的来源和虫种的不同,所采用的冷冻方法也各异,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方法。本实验采用不同冷冻方法,对马来丝虫L_3进行低温保存研究,以探索长时间冷冻保存L_3的实验方法。材料与方法一、虫源周期型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感染期蚴,从本实验室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  相似文献   

2.
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体外培养是了解丝虫幼虫在终宿主体内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为收集代谢产物和蜕皮液以制备抗原和虫苗等进行免疫学研究以及药物筛选开辟新的研究领域。1960和1965年,Taylor、Sawyer等相继报道犬恶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可存活30天,并蜕皮进入四期幼虫;1979年Chen和Howeus报道彭亨丝虫L_3体外培养存活20天,1982年Wong等报道犬恶丝虫和彭亨丝虫L_3分别存活31~33天,且均可完成蜕皮。在我国尚未见有类似的报道。1983年5月我们实验室成功地建立了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3.
丝虫幼虫置液氮内(-196℃)冷冻保存作为“虫库”,对开展丝虫病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1969年以来国外已有报道,但国内报道甚少。1985年我们开始进行马来丝虫微丝坳(Mf)于液氮内不同时间的低温保存研究,并观察它在东乡伊蚊体内发育的情况,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Mf 的收集及低温保护剂用腹腔内灌洗法从马来丝虫感染的长爪沙鼠腹腔液内收集 Mf 于离心管内,加入10倍37℃灭菌生理盐水,1500rpm 离心10分钟,  相似文献   

4.
周期型马来丝虫下感染蒙古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及其周围炎,在腰髂、精索、肾和股淋巴尤为显著;淋巴管内含有成虫,病变为内皮细胞增生,淋巴栓塞,特别在精索周围和淋巴管,其周围可见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局部淋巴结扩张,淋巴滤泡增生。  相似文献   

5.
1985年我室成功地建立了我国第一株人卵巢粘液性囊腺癌细胞系(OMC_(685))。1986年7~10月我们用 OMC_(6(?)5)细胞系作营养层的培养系统,体外培养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L_3可在体外蜕皮发育为第四期幼虫(L_4),幼虫最长可存活66天。从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阳性沙鼠腹腔液获取微丝蚴,人工感染中华按蚊,7.5~8天后收集 L_(?),置于含有高浓度青、链霉素(各1000 u/ml)的培养液中37±0.5℃温箱中静置约2小时,再用该培养液换液洗涤三次。  相似文献   

6.
1974年,我们同广西寄生虫病研究所合作,以周期型马来丝虫皮下感染长爪沙鼠获得成功,以后为获取较大数量的虫源,改用腹腔接种法。最初实验方法以腹腔穿刺获取阳性沙鼠腹腔液,针挑法收集3期幼,并以中华按蚊为媒介,实践中发现,腹腔穿刺抽液困难,一次接种常需准备数只种鼠,针挑法耗时长,易损伤幼虫,中华按蚊娇嫩不易饲养,蚊卵保存时间短,不利于保种。1979年以来,我们改用腹腔灌洗法获取微丝蚴,贝氐分离法收集3期幼,并以东乡伊蚊为媒介,提高了接种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郑惠君  程文芳 《贵州医药》1993,17(6):328-330
作者用伊维菌素(IVM)0.05ug/ml、0.1 ug/ml和海群生(DEC)150ug/ml浓度在体外与兔血混合马来丝虫微丝蚴实验感染东乡伊蚊。12天后全部蚊虫进行个体解剖:伊维菌素组蚊体内未发现马来丝虫三期幼虫,而海群生组东乡伊蚊感染率为30.5%、对照组为36.0%。单剂量的伊维菌素以400ug/kg体重,对照组用无菌生理盐水,经皮下或腹腔液内注入微丝蚴阳性的长爪沙鼠。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別于治疗后间隔1、7、30和75天喂饲东乡伊蚊。实验组于治疗后1—15天蚊体内未发现幼虫,对照组东乡伊蚊自然感染率为13.6%—14.6%。在治疗后75天蚊体内检获L_3数目,仍低于对照组。本研究提示伊维菌素能降低马来丝虫在蚊媒中的传播作用。其作用方式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丝虫病防治和监测过程中,对蚊体内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的检测,从而了解丝虫病传播强度和动态,评价丝虫病防治效果,是流行病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鉴定蚊媒体内幼丝虫的方法是以形态学为依据,往往不易鉴别动物丝虫或人丝虫(特别Ⅰ、Ⅱ期幼虫)。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丝虫生物学的研究开始进入基因水平。DNA 重组技术是鉴定寄生虫的基因,了解丝虫病的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虫种鉴定,诊断及丝虫病防治与鉴测评价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我们应用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标记实验室内制成的班氏丝虫种特异性 DNA 探针,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以便增加要分解出靶 DNA 量。在最初实验中,我们发现蚊虫  相似文献   

9.
1987年4月,我们用抗疟药氯喹作了体外抗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感染期幼虫和微丝蚴的效果观察,并与呋喃嘧酮、痢特灵和海群生比较,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虫源(一)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Mf)的收集:分别用腹腔灌洗法和解剖法从感染马来丝虫沙鼠腹腔内收集 mf 和成虫于消毒离心管,盛 Mf 管加入10倍灭菌 RPMI—1640液(加青、链霉素各500u/ml),1500rpm 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如此反复3  相似文献   

10.
11.
新化合物苯硫脲嗪(4-硝基-4’-(1-甲基哌嗪-4-硫代甲酰氨基)二苯胺)具有抗丝虫作用。感染棉鼠丝虫的棉鼠或长爪沙鼠和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用苯硫脲嗪ig 200mg/(kg·d)×3d皆获治愈。苯硫脲嗪对微丝蚴亦有作用,给药开始后3d,受治棉鼠周围血中的微丝蚴即消失,而受治长爪沙鼠腹腔内的马来丝虫微丝蚴活动减弱、僵直或自溶。两种丝虫经苯硫脲嗪作用后,虫体被破坏、崩解,特别是马来丝虫,出现大量死虫肉芽肿,虫周细胞反应强烈。  相似文献   

12.
为对疟原虫进行有关研究提供长期的来源,我们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下简称 P.y)进行了低温保存及其在感染的小鼠体内自然消长的观察,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实验动物系本院动物室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引入的昆明株品系繁殖的小鼠,每只重18  相似文献   

13.
1984年,我们对贵州地区马来丝虫及海南地区斑氏丝虫成虫形态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分别从沙鼠和恒河猴模型获取贵州地区人体马来丝虫((?)10,♂7)及海南地区斑氏丝虫成虫((?)4,♂25),置5%甘油酒精中固定,先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然后将成虫取出,以pH7.4缓冲生理盐水洗涤数次,3%戊二醛固定3~24小时,再以生理盐水冲洗数次至无戊二醛气味止;逐级乙醇脱水,每次3~5分钟,以乙酸乙酯替代15分钟,置于CO_2临界点干燥器内干燥,解剖镜下切取头、体、尾各部,在真空冷模仪内倾斜旋转喷金,送  相似文献   

14.
丝虫幼虫置液氮内冷冻保存国外已有报道,国内报道甚少。1985年我们参考国外有关文献,并改进一些方法,进行了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液氮内冷冻保存的试验,取得初步结果,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微丝蚴(mf)的收集及冷冻保护液用腹腔内灌洗法从马来丝虫感染的长爪沙鼠腹腔液中收集微丝蚴。实验前用灭菌的37℃Earle 氏液冲洗微丝蚴,并于1500rpm 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反复三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感染期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自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在感染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全部平稳、安全的度过感染期。结论对于烧伤患者在感染期应注重临床观察,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患者平稳度过感染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1983年WHO丝虫病专家委员会报道班了氏丝虫微丝蚴能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大部分微丝蚴脱鞘后8天发育为第一期蚴虫(L_1)。1987年2月,我们对马来丝虫微丝蚴(mf)在不同基础培养液中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mf的收集: 以生理盐水腹腔灌洗法从感染丝虫的鼠体内获取mf。方法详见贵州省丝虫病防治与科研资料汇编(1955—1966页) 二、培养技术: (一)基础培养液:应用Earle液;Earle加0.5%水解乳旦白(L+E);Hanks液;RPMI—1640;No199。每种培养液取2ml加  相似文献   

17.
徐秀菽  刘涛 《贵州医药》1994,18(5):440-441
建立丝虫的体外培养系统对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有着重要的价值。Sawyer和Weinstein(1963)首次报道犬恶丝虫在NCTC_(109)培养液中可发育到一期。1966年Wood和Suitor利用埃及伊蚊细胞的Grece's细胞系培养台湾猴丝虫微丝蚴,至第19天发育到第2期幼虫。此后,体外培养受到广泛注意,并取得一定进展。1987年,姜维维用CaCl_2人工脱鞘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HamF_(12)和RPMI_(1640)含30%小牛血清中最高有20%可发育至腊肠期。陶鸿章(1989)用CaCl_2脱鞘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含中华按蚊细胞系的TC_(199)培养液中有25.5%发育致腊肠期,并且认为有鞘微丝虫蚴的体外培养,脱鞘是使其发育的先决条件。本文报道未经人工脱鞘及人工脱鞘的微丝蚴在各种培养液及含东乡伊蚊胸肌细胞系的培养液中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丝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始于1962年,Chowdhury 等用微丝蚴为抗原诊断班氏和盘尾丝虫病,继而 Coudert(1968)、Ambrise—Thomas(1969)(1974)和 Diesfeld 等(1979)用 Dipetalonema viteae 丝虫成虫冰冻切片为抗原 IFA 试验诊断丝虫病和流行病学调查取得一些进展。Grove(1978)用感染沙鼠腹腔的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 IFA 试验可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国内河南医学院冯祖梅等(1982)以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对丝虫病患者进行检查阳性符合率为92.81~98.39%、假阳性为0.66%,与钩虫、蛔虫、鞭虫等其他蠕虫感染未见交叉反应。1983年我们采用同法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抗原的制备:断头法杀死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沙鼠,收集丝虫成虫,灭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9.
微丝蚴分离技术,1974年以来国外已陆续报告,八十年代进展甚速。我们参照国外经验做了改进,分离出纯净活的微丝蚴,现将几种分离方法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聚蔗糖梯度离心分离法:从长爪沙鼠腹腔液中分离微丝蚴。 (一)聚庶糖[Ficoll,分子量400,000Type400(sigma)]以生理盐水成PBS配制10%浓度的溶液; (二)取5ml10%Ficoll溶液置10ml锥  相似文献   

20.
慢阻肺急性感染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酸碱失衡,血液pH值急剧变化,可直接诱发DIC、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职工总医院官地分院对56例慢阻肺急性感染期患者,进行了416次血气分析动态观察,其结果表明,正确使用血气分析有助于肺心病患者早期发现和及时纠正酸碱失衡,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