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肾细胞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远罡  邓静宜 《医学争鸣》2008,29(23):2174-217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VD)在肾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肾细胞癌患者血流灌注情况的分析,进行肾细胞癌CT灌注参数灌注值、血流量、强化峰值、峰值时间与肿瘤MVD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组MVD随临床分期升高有上升趋势,肾癌各组的MV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肾细胞癌的CT灌注参数PF,PEI分别与MVD表达及计数存在正相关.病理学分级的不同、临床分期的不同、浸润范围不同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与MVD有密切关系.结论:CT灌注参数与肾细胞癌肿瘤的MVD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活体肿瘤的血流特点、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肾癌)MSCT灌注成像的特点,并评估其在肾癌临床分期(局限和转移)和治疗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17例肾癌患者,根据临床分期分成局限组和转移组;选择肿瘤的最大层面行MSCT靶平面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不同分期肿瘤间的灌注差异。并分析灌注数值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早期肿瘤BF、BV、对比剂MTT较中晚期肿瘤小(〈0.05),中晚期肿瘤对肾皮质血流影响较早期肿瘤明显。结论 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功能上为肾透明细胞癌提供更准确的分期带来帮助,并指导临床治疗对其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双能量能谱CT的多维度、多参数成像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测病理分级、肿瘤预后和疗效随访。目前对于肾细胞癌的双能量能谱CT应用,主要集中于虚拟平扫单能图像/碘图有助于肾脏肿块的发现,能谱曲线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肾细胞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肾细胞癌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的发生,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估以及影像组学和纹理分析等方面。本文旨在阐述双能量能谱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并对近年来兴起的放射组学和人工智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s , CRCC)是肾癌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血供丰富是其特点,其Fuhrman分级是预后的独立指标之一[1‐2]。CT 血管成像空间分别率高,对于肿瘤组织内直径较大血管的显示及形态学特点具有明显的优势,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CTA)血管定量分析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已有报道[3]。CTA对CRCC的运用主要是观察肾癌的血管的走行、变异及分期[4],有研究表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多期增强CT 扫描能够全面评价肾周侧支静脉的表现[5],而CTA定量血管分析与CRCC病理和分级的相关性少有报道。因此,笔者假设CTA定量血管分析可以通过高、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血管数量的差异对它们进行鉴别。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研究欲利用C T A后处理技术对不同Fuhr‐man分级的肾透明细胞癌内的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并分析利用CTA 血管定量分析评估肾透明细胞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0引言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能准确反映血管生成活跃程度.研究表明,肾细胞癌不同亚型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亦有所不同[1].我们对肾细胞癌亚型的MVD情况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肾细胞癌亚型血管生成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研究肾细胞癌患者肾动脉栓塞前后灌注表现,以及健侧肾脏体积与血肌酐变化情况.方法 对21例肾细胞癌患者患侧肾动脉栓塞前6~10 d和栓塞后25~28 h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肾脏灌注扫描,测定栓塞前后肿瘤实质和健侧肾脏皮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和渗透性.比较栓塞前后肿瘤实质和健侧肾脏皮质的灌注参数变化,以及健侧肾脏体积与患者血肌酐变化.结果 21例术后病理均为肾透明细胞癌.栓塞后较栓塞前患侧肾动脉肾细胞癌实质灌注参数显著下降,健侧肾皮质灌注参数显著升高,健侧肾脏体积显著增大(P<0.01),患者血肌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肾脏灌注参数及体积变化反映了患肾动脉栓塞对健肾代偿功能的影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脏病理生理功能的评价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14-117
目的 探讨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肾细胞癌44例和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在德国西门子炫速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中观察比较肿瘤大小、有无钙化、有无坏死、边缘清晰情况、假包膜存在情况、是否单发及强化延迟的存在情况,进行平扫期及三期动态增强,得出平均CT值。结果 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肿瘤成像大小要小于肾细胞癌,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钙化、坏死、假包膜、强化延迟的情况较肾细胞癌少,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边界情况较肾细胞癌清晰,并且大部分为单发,比较肾细胞癌患者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肾细胞癌患者的CT值高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在鉴别诊断肾细胞癌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肿瘤内寻找脂肪成分是鉴别肾细胞癌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关键,对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应用CT进行肿瘤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模式的选择是主要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肿瘤血管形成的关键因子 ,P53基因是与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本文就P53基因、VEGF及其与肾细胞癌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作一综述 ,以寻求肾细胞癌诊断、监测、估计预后及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肾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肾癌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观察健侧和患侧肾动脉有无变异,肾静脉及腔静脉有无癌栓及肿瘤血管情况并结合手术中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12例可见确切的1支或多支粗大的肿瘤供血动脉以及瘤体内明显的肿瘤血管影或血池影;7例可见邻近肾动脉分支的受侵改变,4例肾静脉有癌栓,2例肾静脉及腔静脉同时有癌栓,1例病人患肾出现副肾动脉,为1支;所有病人健侧肾动脉均无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精确提供双肾及肿瘤的血管情况,有效地提高肾癌患者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肾细胞癌(简称肾癌)MSCT灌注成像的特点,及其与VEGF、PCNA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对52例肾细胞癌行MSCT靶平面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VEGF、PCN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①肾癌BF、BV、P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Ⅰ期肾癌BF、BV、PS值明显低于Ⅱ、Ⅲ期.②肾癌VEGF、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肾;早期与晚期肾癌间VEGF、PCNA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肾癌BF、BV、PS值与其VEGF、PCNA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早期肾癌MSCT灌注成像与VEGF、PCNA表达相关,可据此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及恶性程度,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PI)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机对正常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22例(肾癌组)、肾错构瘤患者18例(肾错构瘤组)的肾皮质CT灌注参数进行检测,分别计算:灌注(perfusion);相对组织血容量(rBV);峰值时间(TTP);峰值增强影像(PEI)。结果①肾癌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BV、TT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肾错构瘤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BV、TT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③肾癌组的perfusion、PEI值明显高于肾错构瘤组,而rBV、TTP值明显低于肾错构瘤组。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正常肾组织及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癌患者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肾癌疾病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检查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84例肾癌患者经螺旋CT平扫,肿瘤位于肾上极38例、位于肾下极34例、位于肾窦附近处7例、占据全肾5例;肿瘤的直径在1.2cm-13cm之间,平均直径为(8.2±2.4)cm;肿瘤的形态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CT分型与手术病理分型的符合率为83.3%;CT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占位病变,瘤体与肾实质分界不清,CT增强扫描瘤体各时期强化程度不同,均低于正常肾实质。结论螺旋CT尤其是增强扫描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肾癌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并能够准确测定肿瘤的密度和进行分型,在肾癌的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肾透明细胞癌不同CT影像学征象对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CT征象,进行T分期,并分析不同CT征象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利用CT征象进行T分期区别主要在T3a期,T3a期分为T3a-CT(10例)和T3a-仅病理(6例),T3a-仅病理CT分期可分为T1期2例,T2期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是否侵及肾被膜外、是否侵及肾窦集合系统、是否侵及肾静脉及分支、是否侵及下腔静脉、有无广泛性坏死、是否存在囊性改变、瘤周是否受侵、瘤周是否存在新生血管与5年生存率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7cm、肿瘤穿透肾被膜、肾静脉及分支受侵、下腔静脉受侵、肿瘤无囊变、瘤周受侵及瘤周新生血管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瘤患者肿瘤大于7cm、肿瘤穿透肾被膜、肾静脉及分支受侵、下腔静脉受侵、肿瘤无囊变、瘤周受侵及瘤周新生血管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周围受侵及瘤周新生血管形成可降低患者5年生存率,而肿瘤囊变可作为预测术后康复情况较好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肾癌不同亚型的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经过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癌的8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不同亚型分类,其中透明细胞癌4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6例,嫌色细胞癌18例。比较三种亚型肾癌患者平扫及增强后CT值,比较三种亚型肾癌病灶大小和强化方式,并分析肾癌亚型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较嫌色细胞癌患者显著较高(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中强化均匀者为23.26%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57.69%与嫌色细胞癌患者66.67%显著较低(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为81.40%较乳头状肾细胞癌57.69%、嫌色细胞癌22.22%显著较高,嫌色细胞癌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显著较低,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边缘清晰的概率为30.23%较乳头状肾细胞癌76.92%和嫌色细胞癌88.89%显著较低(P0.05)。结论肾癌不同亚型之间的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能通过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对肾癌亚型进行初步判断,对肾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肾实质内病变病例78例,其中肾癌28例(肾癌组),乏脂肪型肾错构瘤(肾错构瘤组)5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CT扫描、CT灌注成像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常规CT扫描显示肾错构瘤组的杯口征与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82.0%和72.0%,而肾癌组分别为21.4%和25.0%,肾错构瘤组明显高于肾癌组(P0.05)。CT灌注成像参数检测显示肾错构瘤组的BF、BV、PS值均低于肾癌组,而MTT值明显高于肾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肾错构瘤组的MVD计数与VEGF OD值明显低于肾癌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PS、BV、BF值和肿瘤的VEGF OD值、MVD计数有着正相关的关系(P0.05),MTT值与VEGF OD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能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内病变内微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血流状态,且与免疫组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在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4月-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115例肾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观察CT图像表现,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分期、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肾癌Ⅰ期50例,Ⅱ期35例,Ⅲ期20例,10~(-3)期10例,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诊断总符合率80.0%。不同亚型肾癌患者CT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分别显著高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P0.05)。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为(42.9±8.6)HU,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的(36.6±6.0)HU、(35.7±5.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类圆形病灶84个;强化模式:透明细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嫌色细胞癌以均匀强化为主。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因其密度、强化等特点对肾癌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助于肾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病理分型分析肾细胞癌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6肾细胞癌,术前均做CT检查(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影像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5例透明细胞癌,1例颗粒细胞癌,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4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新的病理分型将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入透明细胞癌,此类型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相血供相对较少,强化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结论各型肾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的特异性不强,最终分型仍依靠病理,仔细分析肾癌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么恩亮  张秀虹 《海南医学》2007,18(10):39-41
目的 探讨CT对肾癌病人术前分期与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病人在手术前后的CT表现.右肾10例,左肾8例,术后7例行CT复查,复查时间3个月至1年半,CT发现3例病人有不同形式的复发与转移.使用GE Lightspeed Plus型CT机,全部病例行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CT显示肿块位于肾包膜内3例,突破肾包膜并侵及肾筋膜12例,肿块突破肾周筋膜并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3例,其中1例侵及同侧肾上腺.未突破肾包膜的3例中CT表现与术中所见一致.12例CT显示肾周侵犯者中4例手术中和病理下未见肾周侵犯,为假阳性(4/12,33.3%),病理显示未受侵犯的肾周筋膜呈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改变.在CT显示肿块突破肾周筋膜产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的3例中,手术所见与病理结果一致,准确性达100%.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描绘原发肿瘤的大小,但对判断原发肿瘤有否突破肾被膜,肾周脂肪与肾筋膜是否受侵犯方面有一定限度,假阳性较假阴性率高.CT对肾细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肾CT和MR灌注成像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作者综述了肾CT、MR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成像特点,表明灌注成像不仅能显示病变形态学方面的改变,还能了解其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灌注成像尤其在肾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和评价肿瘤血流动力学、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